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2023/11/14
360评估怎么做?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西方跨国公司中就非常流行的一种领导能力发展方法:360度评估。迄今为止,将近100%的财富500强企业,包括GE、宝洁、惠普、3M、北方电讯、杜邦、摩托罗拉、IBM和福特等公司,都已采用360度评估和反馈工具(Yammarino & Atwater, 1997)。事实上,360度工具的流行并不限于大公司。据一项对美国企业较大规模的调查显示,65%以上的公司在2000年采用了这种多面评估的评定体系,比1995 年的调查结果40%上升了许多。360度评估反馈的涵义与应用实例360度评估反馈可称为多渠道评估,是指通过收集与受评者(主要是管理者)有密切工作关系的来自不同层面的人员的评估信息,来全方位地评估反馈受评者的工作行为与表现的过程。通常认为,360度评估反馈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评估反馈,受评者可以获得来自多层面的人员对自己素质能力、工作风格和工作绩效等的评估意见,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有关自己优缺点的信息,以作为制定工作绩效改善计划、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及能力发展的参考;2)360度评估中,反馈给受评者的信息是来自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多层面评估者的评估结果,所以更容易得到受评者的认可。而且,通过反馈信息与自评结果的比较可以让受评者认识到差距所在;3)360度评估方式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正因为有以上特点,目前360度评估反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领导自我觉察与发展、员工绩效评估,企业高层候选人的评荐、组织学习与变革等领域。以下是利用360度评估反馈技术来帮助管理人员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实例:案例有一家客户公司的老总跟笔者提到这样的情况:他想培养、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水平。他自己和其他几位同事都观察或了解到某位经理的缺点,并希望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这位经理认为这是老板和其他同事对自己的偏见。后来我们通过运用360度评估工具,从多个角度(上级、同事、下级和本人)、无记名地提供评估意见和相对客观的而且比较具体的反馈数据,使得这位经理对进行了一番全新的认识和洞察。同时,他清楚地了解他人尤其是上司对自己的期望(因为评估也反映了一种期望),并认清这种期望与自我评估的差距,将之转化为发展和提高的动力。360度评估反馈的操作过程根据笔者在多家公司主持360度评估和反馈的项目经验,笔者认为,要在企业内部成功地开展360度评估和反馈工作,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一、准备阶段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它影响着评估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准备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所有评估者与受评者,以及所有可能接触或利用评估结果的管理人员,正确理解企业实施360度评估的目的和作用,进而建立起对该评估方法的信任。二、360度评估阶段1)组建360度评估队伍。必须注意评要征得受评者的同意,这样才能保证受评者对最终结果的认同和接受。2)对评估者进行360度评估反馈技术的培训。为避免评估结果受到评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在执行360度评估反馈方法时需要对评估者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并能正确使用该技术。此外,理想情况下,企业最好能根据本公司的情况建立自己的能力模型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360度反馈问卷。3)实施360度评估反馈。分别由上级、同级、下级、相关客户和本人按各个维度标准,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中,除了上级对下级的评估无法实现保密之外,其他几种类型的评估最好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必须严格维护填表人的匿名权以及对评估结果报告的保密性,大量研究表明,在匿名评估的方式下,人们往往愿意提供更为真实的信息。4)统计并报告结果。在提供360度评估报告时要注意对评估者匿名需要的保护。还有重要的一点,要确保其科学性。例如,报告中列出各类评估人数一般以3-5人为底限;如果某类评估者(如下级)少于3人的话,则必须归入其他类,而不得单独以下级评估的方式呈现评估结果。5)企业管理部门针对反馈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三、反馈和辅导阶段向受评者提供反馈和辅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来自各方的反馈(包括上级、同事、下级、自己以及客户等),可以让受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公司和上级对自己的期望及目前存在的差距。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第一次实施360度评估和反馈项目时,最好请专家或顾问开展一对一的反馈辅导谈话,以指导受评者如何去阅读、解释以及充分利用360评估和反馈报告。另外,请外部专家或顾问也容易形成一种“安全”(即不用担心是否会受惩罚等)的氛围,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应用360度反馈评估须注意的问题一、正确看待360度评估反馈方法的价值就其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360度评估和反馈的最重要价值不是评估本身,而在于能力开发。其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自我的洞察力,更加清楚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制定下一步的能力发展计划(Tornow, 1993);2)可以激励人们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360度评估和反馈与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结合起来时效果更明显。360度方法正是将这种差距明确地呈现给受评人,从而激发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Tornow, London & CCL Associates,1998)。 简单地将360度评估和反馈方法用于评估目的(无论是人才评估还是绩效考评),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产生许多诸如人际关系矛盾、劳民伤财以及降低人力资源部和高层领导的威信等负面影响。二、高层领导的支持360度评估与反馈涉及到组织中各个层面的人,甚至还包括组织外部的人员。因此,实施360度反馈只有得到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才有可能真正顺利地开展起来,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地得以解决。否则,就可能使员工之间的问题升级,影响员工正常工作绩效,甚至造成组织中不可控制的混乱局面。三、企业的稳定性实施360度反馈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事实上,这种新的工具本身很可能会成为一把双刃利剑,当企业面临重组、裁员或者合并时,员工的不安全感本身就比较高,这时采用360度反馈很可能加重这种体验,从而导致负面的影响。360度反馈对能力发展的作用也就无法体现。四、建立信任通过操作细节和整个实施过程中的不断沟通,使员工建立起对上级的信任和对反馈中组织所承诺的程序公平的信任,从而对反馈保持开放接受的态度,克服对该技术的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建议,刚开始实施360度评估反馈时,最好只以能力开发为目的,不作为考核、晋升的依据。这样,员工能较容易地接受并认同这个技术。然后,再逐步将其应用领域(如考评、提升等人事决策)拓展。  五、企业具备各类职位的能力模型要求,建立长期的人员能力发展计划在将360度评估应用于领导能力发展时,企业应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模型,惟其如此,才可能对现有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估。许多企业不重视这个前期工作,实际上,360度评估只是一种评估反馈的方法,而根据领导能力模型编制的问卷才是实施评估的内容,是360度评估技术能否在企业中起到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另外,笔者还发现,许多企业往往忽视建立长期的人员能力发展计划。能力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在完成360度评估之后,必须与受评者一起探讨有关他的能力发展的长期计划。这将关系到领导能力发展最终效果的问题。结论“发展是个硬道理。”经济发展如此,领导能力的发展更是如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领导人必须“善于学习”国际上的一切先进经验“并将这些知识迅速转化为行动”(前通用电气 CEO韦尔奇语)。360度评估反馈作为培养与开发领导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美国和其它国家早已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相信,只要正确认识360度评估反馈的价值并谨慎地处理好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种方法对培养和发展中国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60评估怎么做?
2023/11/14
数智时代的人才管理经营逻辑

借鉴财务管理体系搭建的才报体系,让数智化人才管理有了具象的呈现形态和务实的落地抓手。除了对应财务视角的三张才报外,我们提出才报“3+1” 模式,这个“1”指的是组织健康报表,该模式更符合数智时代的人才管理经营逻辑。众所周知,人是企业发展中最活跃也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时代变化的背后是人的变化,正因为人的变化,由此带来人与组织关系的变化。我们追溯一下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是不断界定“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过程:早期认为人是生产资料之一,用工具的思维来对人进行管理,人被视为与农具、土地具有同等地位的普通生产要素;后来将人看作一项资源,需要持续地开发和维护,认识到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由“事”来决定人的价值,强调“人岗匹配”,简单理解就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数智时代,强调“人”是会呼吸的“资本”,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不仅眼下具备知识、技能等独特价值,更关键的是具备持续增值的属性。但截至目前,却很少有企业确定说自己已经完全处理好人的工作。既然,数智化时代强调人是一种资产,我们就得去经营,那么如何去经营人才这种资产呢?如果用企业家的心态去思考,在经营一个公司时,他一定会考虑投入多少成本,如何进行分配。本质上是用更少的投入产生更多的产出,对应到人才管理上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经营视角下,结合我们的生产规模,对下列问题做出判断:当前人工成本和人力配置是否合适?在人工成本投入方面,我们的投资收益、投入产出如何?随着未来的发展,我们还需要继续投入多少人工成本?如何确保我们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保持持续增长?要回答以上问题绝非易事,好在时代的发展带来了转机和红利。大数据和AI技术为人力资源的各类档案、信息、资料库的管理带来了新的生机和路径,对原本分散的人才大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建模,通过机器算法,可以高效实现人才管理战略的落地,包括精准测算人才缺口、识别组织关键人才、预警人才群体管理风险、同步人才画像、敏捷建模等。通过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的数据平台为组织带来增量价值。基于以上的环境背景、技术支撑,我们提出数智时代,组织人才管理的经营逻辑“优质一提效— 增肥”。·优质:优化人才队伍质量·提效:动态实现最优化人效·增肥:打造持续发展的组织健康体系“优质” “提效”两个概念相对容易理解,财务视角的三张报表基本能实现这两大功能,不过基于优质和提效理念衍生的才报,都是一个管理型指标的视角,它会让企业走向内卷。你看,人均营收=营业收入÷在岗人数,按照这样的逻辑,当营业收入既定时,减少人员编制就可以提升人均效能。我们还是得从经营的逻辑出发,企业要存续,必须要成长,而且是可持续的成长。      从“人均效能”到“组织效能”这就需要人才管理从“人均效能”视角转向“组织效能”视角,通过“营收、利润、成长性、风险性”等结果性指标评价组织结果和产出,通过“市场占有率、产品多样性、技术领先性”指标评价组织运转,通过“人才密度、文化氛围、机制有效性、员工满意度”指标评价组织投入,通过“投入—过程— 产出”的综合把控,系统提高组织效能。当然,并不是说人均效能毫无意义,而是要在组织效能的基础上关注人均效能,这样才有价值。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A、B两家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同样都是100亿元营收,20亿元利润,不过A 企业有3000人, B 企业有2000人,那么二者的区别在哪?我们可以快速地发现在"人、财"类的具体指标上均有差异,包括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毛利润、人均管理费用、周转率、利润率、利润增长率、工资增长率(可与利润增长率对比),以及每元薪酬福利成本带 来营业收入、每元薪酬福利成本带来的利润、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均投入产 出比(人均收入/人均成本)。简而言之,两家企业的人均效益不同,那么我们再深入分析:B企业2000人的总成本应该低于A企业3000人的成本,为什么利润是相同的?多出来的企业收益在哪儿?答案不言而喻,相较于A企业,B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市场开发、品牌建设等组织层面的建设工作,当然B企业也有更大的薪酬空间去激励现有人才并招募更多顶尖人才,这样就开始了人才引擎的良性循环。B企业无疑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相较于A企业,B企业不仅粮食没少打,土地还更肥沃。      多产粮食多施肥仅看人均效益指标,会导致公司在短期内过度减人缩编,甚至可能导致人才链断裂,让公司丧失未来的增长机遇和增长空间;片面强调人均效益,很可能会压制业务增长的潜力。因此,任正非指出,“人均效益提升的基础是有效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在寻求提升人效的同时,也要不忘着眼于未来,寻找下一个增长点,否则,只专注于眼前利益,忽略组织的长远发展,哪怕暂时的人效提升也无法保证组织未来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多产粮食、增加土地肥力”是任正非管理之道的关键词,是华为组织层面的激活目标,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组织管理境界。大道至简,做企业就像耕种,目的就是多产粮食、增加利润规模,而管理、激励、绩效等动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增加肥力,这就跟农民给土地施肥、除虫、松土等动作一样。洞察了这个本质核心,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就把握到了诀窍。为了多产粮食,增加土壤肥力就显得尤为突出,粮食从哪里来?需要好的庄稼,庄稼没有肥料,只能是低产,甚至无产。只有提高土壤肥力,才能使庄稼长势好、多结果,增加产量;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土壤肥力出了问题,导致粮食没有了。因此,组织人才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关注结果,也需关注过程中的投入产 出比;不仅要关注硬性的结果产出,也会关注软性的能力打造;同时它也是一种把握节奏的智慧,不仅是要立足当下,也要考虑未来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健康报表组织发展不仅要提升效能,还要维护健康。以锻炼身体做比喻,适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让人长久保持健康状态;如果是短期内高负荷的锻炼,短时间内可以提升体能,增强体魄,效能能够提升,产出能够提高,但也容易损耗精力,对身体机能造成伤害。如果过度关注人效,容易犯拔苗助长的错误,效能的提升不能以损害组织整体健康为代价。一个健康的组织,要上下同心追寻共同目标,开放坦诚信任,拥有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拥抱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变革。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 它就像一个生命体,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当系统出现故障,需要对每一个子 系统做细致的梳理,找出真正的诱导因素,我们提出“组织健康度诊断模型”, 从“使命方向、组织氛围、人才管理、创新活力”四个维度12项指标系统地帮助我们去找到组织所存在的问题,透视组织的健康状况。在智慧才报系统中,“组织健康报表”依据此理念而生,组织健康度诊断模块可定制设计组织诊断的活动要求,包括一级维度、二级指标权重设计,特殊选项、无效选项设置等。完成从定制模型、设计题本、实施调研,到数据分析、生产报告的组织诊断全过程,最终的数据会回流到组织驾驶舱系统内,实现组织看板的及时动态呈现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健康度的诊断维度并不仅限于上述四类,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定制化开发组织健康度诊断模型、题本,或基于上述维度进行变式、优化。组织健康报表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视角 统梳理企业现存在的直接或潜在问题,并通过数据驱动和挖掘洞察,以组织范围内各层面的价值视角完整立体地评估问题,为高效透彻地解决企业重大实际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节选自《数智化人才管理:组织与人才效能提升指南》一书。‍‍

数智时代的人才管理经营逻辑
2023/10/30
人才盘点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人才盘点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对自身有清晰的了解,并对未来有正确的人才规划,那么人才盘点成功实施的8个关键因素是什么呢?一、承接企业战略/人才战略人才盘点是企业发展战略落实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上接企业战略,下接人才培养与人才获取,所以,在做人才盘点之前要了解清楚企业未来1~3年的发展战略、业务布局、商业模式和发展目标等大方向,人才盘点要针对公司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行盘点,千万不能偏离了这个方向,否则会犯方向性的错误。二、适当的前瞻性人才盘点不但要考虑组织当下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还要考虑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企业即将迈入全新的时代,创新企业应依据未来0.5~2年的发展战略,相对稳定的企业应依据1~3年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确定自身对未来人才的胜任要求。人才模型的构建也应采用更加“数字化”的方式,通过talent profile@人才画像系统构建人才模型,并直接应用于后续评价、盘点、发展等各个环节,是数字化人才管理的方向。三、紧盯目标,节省资源如果人才盘点要求的精度高,动用企业的资源相应也比较多,这些资源不仅是费用的问题,更多的是时间成本。人才盘点往往会涉及高管团队、被评价人、被评价人的上级、下级和同级同事等人员的参与,项目负责人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这些均是成本。所以,在选择评价方法上以及盘点的方式上要进行转变,通过数字化人才盘点,大量节省人力、物力、时间,使投入与产出最大化,为客户节省时间和费用。四、对企业行业清晰了解如果要取得好的人才盘点效果,前期的功课一定要做好。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业务发展情况、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政府管控、人员与干部的情况、当前存在的挑战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最为重要的是对行业语言、专业术语、行业规则与潜规则等要了然于胸。五、保持独立性,不带偏见人才盘点意义重大,会涉及人才的任用、晋升、激励和培养问题,牵扯到个人、团队和组织的方方面面,所以敏感性非常高,也是有些企业为什么做隐形人才盘点的原因之一。通常在人才盘点之前就会听到各种对被评价人的议论,不能被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复杂关系牵制,而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使人才盘点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六、各种评价手段相对独立人才盘点项目采用人才评价方法与工具比较多,为的就是保证其客观性、公平性和准确性。在做综合结论之前,每种方法与工具得来的结论既不要相互污染,也不要互相迁移,这是评价中心技术的基本原则,否则就没有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的意义,或者降低了采用多种方法的价值,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警惕性不高。比如,线上的测评进行完,项目小组看过测验报告以后,先入为主,用测验的结论套用评价中心的结论,这样做不符合评价中心的基本原则。正确的做法是用各种评价方法独立完成评价,最后汇总综合评价,相互验证,以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七、信息整合与构建原型的能力人才盘点对信息整合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最后写报告的阶段,最关键、花最多时间的工作就是对所有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整合、构建还原为生动的人的形象,洞悉人性,把握人最关键的特征,有逻辑地撰写出结论明确的人才盘点报告,并提取团队的整体特征。而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人才全面、立体画像,供人才决策使用。八、注意保密性鉴于人才盘点的敏感性和第三方的独立性,汇报环节十分关键,资料要严格保密,不当的流传对被评价人有不好的影响。如果是高管的人才盘点项目,一般只向总经理或董事长汇报。

人才盘点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2023/10/25
数字孪生:打破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隔阂

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推出了自己的小说《雪崩》,里面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宇宙中都有一个“网络分身”,这就是元宇宙概念的开始。尽管现在众多公司提出关于元宇宙不同角度的描述,但是都有一个核心,就是需要一个具有沉浸感的虚拟“分身”。这个“分身”其实就是前些年已经火起来的“数字孪生”。数字孪生,即通过构建物理实体与其数字虚拟之间精准映射,将物理世界的人才管理体系投射进数字世界,形成数字刻画的员工。简而言之,就是你拥有一个在数字系统里面的“双胞胎”,只是他(她)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他(她)能够实现人才数据的精准虚拟刻画,助力组织按需及时锁定关键岗位的优质人才,做到实时、立体、直观、全面、敏捷、高效的人才画像确认和精准岗位匹配实现。你可以尽情想象,这个和你几乎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弟或姐妹,在组织系统里的人才管理场景下会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如今,数字孪生这一概念,已经迅速走出最早起源的制造业,应用到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行业,似乎成为各行各业实现数智化的灵丹妙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不断融合与作用下,“员工数字画像”的深度刻画已经成为可能。我们将该概念应用到人才管理领域,将现实中的人才管理投射进数字世界,形成基于“数字孪生”的员工画像。结合近几年参与众多行业标杆的实践,更让我们坚信数字孪生是数智化人才管理这个赛道上极具代表性的发展形态。      数字孪生系统的全景决策应用数智化人才管理是指将人才管理业务融入企业运行生态,与企业数智化转型形成交互配合。其核心价值在于盘活人才管理中的各项数据,重塑管理与业务流程,达成提升组织与人才效能的效果。受数字经济,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因素驱动影响,数智化人才管理将加速发展渗透。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数智化人才管理,将决策管理与人力资源的量化分析相结合,以管理者视角进行系统搭建,将人才管理作为组织核心要素量化分析,聚焦战略目标与组织人员的联系,重在通过数字孪生体对员工战略落实的核心技能、岗位要求、个人业务行为与自然行为进行分析刻画,对战略目标达成、人员岗位匹配、员工行为进行预测,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提炼、推演关键信息,更直观、全面地形成基于现实预测未来的员工画像全貌,实现人事管理工作模式到人才管理全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化模式转变。结合以下举措可以实现贯穿人才管理全流程的决策应用。● 通过技术汇集人才全量数据(包括以年龄、专业经验、工作经历 为代表的显性数据,以及以价值观、动机、个性特征为代表的隐 性数据),进而提炼出能力、行为、性格等特征标签,将员工各种个人特征运用数字标签进行标注,从而形成数智化的人才信息档案,将人员信息立体地呈现为一份画像,并在员工的全职涯周期中,对其行为信息进行不断收集和更迭,实时地对人才画像进行动态调整。● 通过绘制动态人才九宫格,分场景分级别对员工工作状态全面刻画,实时采集计划管理、考勤、流程、OA 等系统数据。在九宫格中,如果工作强度高、活跃度低,说明员工压力可能比较大、工作有阻力。实时查看人才的工作状态,为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量化评价依据。● 通过对人才流动可视化跟踪,对后备人才库入库人员、外派挂职人员、拟离任人员(显示绩效)等特殊任职经历,提供可视化标记。通过数字挖掘与智能化数据分析,形成人才标签、人才画像、岗位画像,深入了解员工才能,甚至预见领导人才的发展路径。这将颠覆传统的继任模式,强调并非找人填补某个职位,而是为领导人才铺好路,充分发挥其领导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能力。● 通过测评数据分析及AI 精准匹配,提供针对个人及组织的候选人建议、培训建议、团队优化配置建议等。管理者也可以基于特定需求做人员筛选,一旦某个岗位出现了空缺,其补位和继任人选即可通过系统实现智能推送,数字孪生的技术优势会让“管理动力、流动意愿”等候选人的隐性需求全盘呈现,进行筛选和匹对,组织可以更精准有效地进行人员选拔与任用。● 通过数智化手段集成整体数据并形成某一类岗位或某一支人才队伍当前的画像特征,能够帮助企业更加便捷高效地识别其与理想画像之间的差距,便于日常监测管理,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为实时提供具有价值的人才决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大数据建立人才流失预警红绿灯。管理者可通过对黄灯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绩效谈话和岗位调整,避免黄灯人员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恶化,避免发展为红灯人员,事先预警可有效应对人才流失。● 通过结合员工工作表现和360度评价,构建绩效预测模型。应用角色轮盘图分析员工优势与劣势,结合能力评价信息、工作重点计划完成情况等数据,形成员工绩效考核结果预测,为员工绩效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实现个人效能最大化。以上种种人才管理决策场景的前提均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洞察,以及全面精准的人才画像。进而实现了重新定义人才数字化洞察,构建面向未来的组织画像和人才画像,实现管理价值和管理决策可视化,引领人才管理新思维。拉姆·查兰与比尔·康纳狄全著的《人才管理大师》指出:不要通过一些含糊的陈词滥调或者机械的测评方法去评估人才,看一个人的行动、决策和行为,将这些指标与企业业绩有效联系起来,了解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信念与才能。数字孪生技术有望实现这一理念。本文节选自《数智化人才管理:组织与人才效能提升指南》一书。‍‍

数字孪生:打破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隔阂
2023/10/24
360评价助力有效人才盘点

相关研究统计, 90%以上的《财富》500强企业通过360行为评价,主要用于员工的能力发展与人才盘点工作。360度评价是指由被测评者本人、直接上级、间接上级、同级、下属甚至是客户等人员,全方位、多角度对被测评人进行评价。360评价可以全面衡量员工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表现,帮助上级了解该员工在面对下属、同级人员、内部服务部门及外部客户时的行为表现;对于员工来说,可以有效规避直接上级单人评价的主观偏好,通过多方评价结果的相互印证来最大限度还原被评价人真实的工作表现,排除那些不符合事实的、过于主观的评价。01  360评价的核心环节360评价包含以下六个关键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1)设计测评问卷。360评价问卷的内容基于能力素质模型设计,评价人对测评对象在各个素质项上的行为表现进行打分或选择符合程度,题目的形式为选择题。同时调查问卷也会包含部分开放式问题。(2)梳理评价关系。因为评价人来自360度全方位,涉及的人员范围较广,所以需要根据被评价人日常工作紧密接触的人员,提前筛选和确定参与360评价的人员,确保搜集到的信息完整准确。(3)360评估实施。基于360评价系统敏捷开展评价实施工作。在问卷发放之前要将评分规则对全员深入贯彻,并需要在规定周期内完成。从经验来看,提供问卷填写的周期越长,最终的数据准确性反而越低,会给部分别有用心的员工私下讨论、操控评分的机会。另外,操作人员需要保证360评价整个过程保密。(4)评价数据分析。收集数据后,利用数理统计的方式对素质测评得分和业绩测评得分进行分析,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剔除无效问卷,确保得到的数据是有效数据。(5)评价数据校准。即使素质模型有了明确的打分依据,但不同管理者、不同员工对行为描述理解和评价尺度会存在偏差,为了减少打分偏差,确保分数精准度,应在后续的人才校准会议中对搜集上来的数据进行二次校准。02  360评价的误区很多公司的360评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常常出现员工不接受测评结果、测评结果无法区分团队成员水平差异、测评结果被束之高阁等问题。常见的有以下误区。评价宣贯不到位,评价数据效度低人才盘点实施者为了追求完成360评价工作的速度,省略了前期素质模型的构建、测评之前打分规则的培训等关键环节,将测评问卷发放给员工让其直接填写。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员工既不清楚开展360评价工作的原因和目的,也无法准确理解素质项的定义及评价的标准,导致员工对360评价工作缺乏重视,将其当作一项任务敷衍了事,或者本着老好人的心态,给每个人都打出差不多的分数。导致人才盘点工作在组织当中的价值感降低。评价者对被价者了解不多,评价有效性弱企业进行360评价时,我们常常听到来自员工的困惑与抱怨,“这个人虽然跟我是一个部门的,但是我们俩经常各自出差,没有太多见面的机会,根本不了解对方”,“他上个月才从其他部门调过来,虽然我是他的直接上级,但我对他并不了解”。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前期确定评价关系时的纰漏有直接关系,若人才盘点实施者仅仅按照组织架构,一板一眼地分配好评价关系名单,而没有根据每个部门或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那么测评名单上很容易出现并不了解被测评人的同事、下属或者上级。这使得评价人占用了有限的评价名额,却无法给出客观分数和可供参考的意见,同样会对360评价的公平性造成影响。不遵守评价规则,评价有效性低360评价需要遵循以下规则,才能确保测评的客观性、一致性及分数的可参考性。(1)客观心态:从帮助他人准确认知自我的角度进行评价。(2)行为事例原则:严格按照实际行为表现,参考素质能力分级行为描述进行打分,不因推测被评价者“能够做到”而给出高分。(3)近期表现原则:根据被测评人的实际表现、近期表现(6个月~1年内)进行评价。(4)整体原则:根据被测评人整体、大部分情况下的表现进行评价,避免以偏概全。(5)尽可能在一段集中的时间内完成,保证尺度一致性。为了打消评价人打分时心中的顾虑,360评价结果的显示通常是匿名的和保密的,但这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遵守打分规则的机会。比如,个别评价者或是抓住个别事件不放,故意“放大”某些偏见,给出极低的分数;或是出于偏袒或保护,在被测评者明明表现不佳的情况下还给出虚高的分数等。这些行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破坏360评价的公平性。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失公允对于评价标准的理解尺度不统一也可能是因为不同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些管理者对自身要求较高,对同事和下属也会比较严厉,因此尽管在评价时他们认为自己给出的分数是客观的,但仍有可能使得分值整体相对偏低。如果这种差异始终存在而不采取补救办法,不仅会造成测评结果有失公允,时间久了,还会使管理者产生猜疑,导致每个团队负责人都觉得自己给分偏低,产生自己团队吃了亏的错觉。这样的情绪蔓延开来,会逐步让员工对360评价结果失去信任,让人才盘点工作很难持续开展。测评报告缺反馈,被测评人配合度低360评价的价值不只在于搜集人才盘点的数据,了解被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更在于通过全方位的测评形成个人360评价报告,帮助被测评者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扩大被测评对象认知的公开区。因此,360评价报告的反馈对员工而言至关重要。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测评之后的反馈,它们要么不主动将360评价报告反馈给员工,要么不对报告做出正式、合理的反馈和沟通,而是简单粗暴地把360评价报告直接发给员工。尤其是当360评价报告的结果与被测评对象认知差异较大时,不仅起不到让员工客观认知自己的正向作用,很有可能让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这样,会让以后再次操作360评价的难度增加,员工不仅不配合,还会持反对态度。03  360评价技巧基于360评价的误区总结出可以让360评价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五个诀窍。全面详细培训,充分宣贯到位让员工了解整个360评价的过程,除了确保搜集数据的准确性,还可以让员工对该工作的背景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更容易获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每个关键环节都需要让员工参与进来,让员工潜移默化地掌握人才盘点的技巧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必要的培训不可少。在360评价前,让中高层人员及核心人员参与素质模型研讨,确保测评问卷的内容得到关键人员的认可与共识,同时让全员了解人才盘点的意义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为360评价奠定基础。360评价过程中,需详细介绍素质模型即测评问卷的来源,让员工知晓这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达成共识的人才标准,让员工对素质能力的行为描述有详细的认知;同时充分讲述问卷打分原则,规避打分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以上信息要充分、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管理者,确保他们理解和掌握,进而将信息再向下传递。甄选评价对象,确保评价有据在确定评价对象时,并不是符合“360度”界定的同级、下属、直接上级、间接上级都可以参与到评价中去,为了确保测评人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我们需要对评价对象进行甄选。甄选评价对象应遵守以下原则:(1)所有被测评人必须有直接上级和同级的评价,而如果被测评人没有下属,则可不提供名单。(2)评价人必须对被评价人的工作情况有所了解,或者与被评价人在工作上存在交集。(3)参与评价的同级人员和下属的总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4)入职未满6个月或处于试用期的员工通常不参与测评。(5)在测评开始前半年内有过职位调动的员工,可以采用前任上级、前同级与现任上级、现同级共同参与评价。(6)评价人与被测评人之间若存在亲属及其他亲近关系,则评价人应回避。(7)评价关系名单的选择过程和最终结果必须严格保密,只有人才盘点实施者和相关直接上级知晓。鉴别失真评价,剔除无效数据即使做了完整的培训与说明,也仍然很难一次性保证所有人评价尺度的一致性以及每个参与测评的人都能严肃对待,认真作答。作为人才盘点的实施者需要将这些“失真”的评价鉴别出来,在保证测评结果可信度的同时给予“别有用心”者以压力。(1)关注个别测评人给出的分数与其他测评人分数差异较大的情况。这时可以将异常评价人的其他评价报告拿出来进行横向对比,以此判断是因为评价尺度的问题,还是因为测评人针对被测评人的个人偏见而给出了失真分数。(2)关注评价人对被评价对象所有素质能力的打分高度一致性的情况,比如都打一样的高分或一样的低分或打分有明显的规律,导致评价人所评价的对象之间没有区分度。在此情况下,该评价人所评价的分数应被视为无效。多方讨论校准,统一盘点结果人才盘点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是人才盘点会议,在人才数量盘点和360评价之后,人才盘点实施者需要组织直接上级、间接上级、斜线上级、主持人和人力资源部共同参与,就前期人才数量盘点的结果和人才测评的结果及与个人特质相关的其他维度展开讨论。通过人才盘点会议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老好人”和打分尺度不统一的问题,还能对个人盘点结果达成统一认知。掌握反馈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如果缺少测评结束后的反馈环节,员工便无从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差距,更无从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和改进。这样一来,员工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将会大打折扣,这也背离了人才盘点的初衷,可谓功亏一篑。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员工客观地看待自己、在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同时又不被打击?这不仅仅需要管理者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更需要管理者对员工的心理预期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个人提高认知。

360评价助力有效人才盘点
2023/10/20
组织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

韦斯伯格六盒模型之一的组织与结构,是判断我们现在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效能,是否可以支持业务的成功。使命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抓紧调整人和组织架构,从而确保员工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责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排兵布阵来支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架构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组织架构?这样的架构能否支撑业务目标的实现?    业务领先BLM模型中的战略执行中的正式组织模块是战略规划与管理得以执行的组织结构保障,为了确保关键任务和流程能有效地执行,组织需要明确的结构、管理和考核标准。因此,当有了执行业务设计所需的重要任务时,企业们需要思考,现有的组织结构和考核系统是否能够支持这些任务的完成?    组织设计在战略落地实施中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呢?01组织架构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外部市场环境愈加复杂,客户需求愈加多变,当企业拥有一个与业务发展相适配的组织架构时,就能保障企业能够紧跟环境变化,始终保持强大的业务能力,进而抓住市场发展机遇,赢得市场的领先地位。马化腾曾说过,仅依靠创始人的热情是无法维系企业的长远发展的,腾讯一直在思索组织架构上的变革,追求组织架构上的创新。但是,组织架构具有一定的惯性,其变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管理者往往还习惯于旧的框架体系,这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需要及时构建新的组织架构,以支撑组织战略实施和流程运作。02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方法    组织架构要跟随战略、业务发展做出调整,在调整前,企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组织架构进行诊断与分析,由此得出组织架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组织架构诊断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诊断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部门设置、部门使命与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岗位使命与岗位职责、人员定编状况等进行诊断,以判断企业组织架构是否与公司业务战略或职能战略相适应,是否进行了有效和必要的分工,并最终体现在是否有较高的管理效率等。    常用的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方法有6种:职能分析法、资源分析法、职权分析法、流程分析法、贡献分析法、标杆借鉴法。(1)职能分析法。职能分析法包括基于战略的职能分析法和基于现状的职能分析法:基于战略的职能分析法又称为职能分解,是在明确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所要完成的职能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分解;基于现状的职能分析法是在现有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分析该部门、岗位是否已充分履行了自己的现有职能,现有职能是否与企业的战略要求相一致,是否符合先进的做法。(2)资源分析法。资源分析法主要分析组织资源在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分配。对照各部门、岗位的职能与贡献来分析资源的投入情况,以明确企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对于职能完成过程所形成的信息资源,企业应通过组织设计,将这种资源由员工个人集中到企业手中。客户信息、工作技能就是这种信息资源的典型代表。(3)职权分析法。职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权分配来发现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诊断分析中,着重分析部门或岗位具有的职权是否与其承担的职责相适应;职权在部门或岗位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职权在层级之间的分配是否既有利于高层领导控制又能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职权分配是否适应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特点、技术特点、人员特点;职权分配是否过于集权或分权等。(4)流程分析法。流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共同将企业输入转化为输出,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流程分析法就是逐个分析流程效率,以了解企业内各个单位的协调水平,并分析进行流程整合的可能性,按照流程的连续性,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5)资源分析法。是从投入上来看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的,贡献分析法则是从产出上来分析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的。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业务部门的设置,尤其是独立核算的业务部门的设置非常有用。(6)标杆借鉴法。以行业内领先的竞争对象为标杆,通过与标杆企业的对比来发现企业组织管理的不足,也可以直接借鉴标杆企业的做法来设置部门或岗位,再造业务流程或管理流程。03组织架构常见的问题    组织架构一般可以分为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4个类型。根据组织架构的构成,我们将常见的组织架构问题也分为四大类:职能结构问题、层次结构问题、部门结构问题和职权结构问题。(1)职能结构问题。企业管理是由各种职能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各职能之间相互联系、在不同的环节和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将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有机联系起来而形成的体系,称为职能结构。常见的职能结构问题有职能交叉(重叠)、职能冗余、职能缺失、职能割裂(或衔接不足)、职能分散、职能分工过细、职能错位、职能弱化等。企业在做组织诊断时,要对各部门在目前的组织系统中的作用、分工、隶属、合作关系是否明确等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现有组织架构中各部门职能是否交叉、冗余、缺失、错位等,也可以结合企业价值链,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职能进行逐个分析,识别出职能结构存在的问题。(2)层次结构问题。层次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包含管理层级的构成和管理幅度的大小。常见的层次结构问题有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不合理、管理分工不明确等。通常来讲,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级就会越少,两者呈现负相关性。过多的管理层级会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管理幅度(一般来讲,每一位管理者的正常管理幅度为7~13人),压缩管理层级使组织扁平化,让企业的内部运行更有效率。有的企业存在管理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的分工不明确。管理者是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力量,但各级管理者对在企业运作中的定位和责任是不同的:计划管理认为高层管理者要负责企业的未来;中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及人才队伍;基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盈利状况,包括生产成本的增减、产品质量的好坏。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不同,只有各层级的管理者都做好分内事,企业才能有序运作、高速发展。(3)部门结构问题。部门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是指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在部门结构上,常见的问题有关键部门缺失或关键部门设置不合理,后台部门太多,部门人数少、数量多等。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会进一步细分职能,增加人员,最后会导致中后台部门设置过多,中后台人员持续增加,使组织变得臃肿。中后台人员通常不直接创造产出,中后台人员过多会降低企业的效益。企业要分析各中后台部门和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对没有必要单独设置的部门或岗位进行合并。有的企业设立了多个部门,有的部门人数很少,不足3人,部门之间往往还有“部门墙”,影响了组织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实际上,企业对各部门进行分析后会发现,不同的几个部门之间职能相近、业务范围也趋同,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部门。(4)职权结构问题。职权结构是指各层次、各部门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及相互关系,反映了部门、岗位之间责权关系的对等情况。常见的职权结构问题有高层领导职务、职责、职权不一致,部门职务、职责、职权不一致,管理岗位职务、职责和职权不一致。概括来讲,可分为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两种情况。有权无责会使组织变得无秩序,有责无权会使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无法对结果负责。    企业在诊断与分析组织架构时,可以先参考这四大类常见的组织架构问题对本企业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工具和方法,识别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

组织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
2023/10/18
人岗匹配促进人才管理正向发展

经济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人才的高效流动,在社会和具体领域范围内的人才高效流动,于社会和行业的整体利益而言并非坏事,但如果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做好精准的人才识别和恰当的人才匹配安置,那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增加了成本,却降低了企业综合效能,延缓了战略实现的步伐。因此,从长远发展和总体利益的组织视角来看待人才流动问题,需要从两个大方向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保证选对人、配好岗,让人才保质保量并持续稳定的在企业快速成长并贡献力量。选人的正确思路1招聘面临的综合挑战对于企业而言,招聘人才历来存在各种挑战,简单概括起来包括应用场景挑战和外部招聘挑战两个方面:1)应用场景挑战校招层面,对于公司的招聘压力应对和招聘精准度提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短时间内锁定合适的高潜力的未来员工,一直都是企业绕不开的挑战。社招层面,因为应聘员工本身的阅历等具体因素,导致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识别准确度和稳定性方面问题频发,对员工在价值文化层面的匹配度预测同样是不易。2)外部招聘挑战在招聘过程中,各企业经常没有达成一致且被验证有效的统一人才标准。更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效的人才筛选和岗位匹配预测分析,这在外部招聘的动作上带来了不小的失误率和很高的用人成本。因此,从人才标准建立和人才综合匹配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完善,对于企业人才选用育留和战略落地都有着重要意义。2人才选拔与招聘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与专业的公司通力配合,可以快速确认企业当下和未来需要的人才胜任力模型标准,再以此为基础开发对应的素质测评工具,并结合需要调整定制其他相关测评需求对应的组合工具,可以快速应对来自招聘体量和人才识别准确度较低方面的难题,高效锁定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1)人才标准的内涵—胜任力模型的理论依据根据心理学视角,设计科学完善的测评工具,并以此为基础洞察人才综合素质,是快速了解人才的最具性价比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参考专业公司沉淀的模型数据库和模型样例,会让整个过程更加准确、高效和便捷。2)标准建立—建模方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对人才标准的具体诉求,可以选择系统建模、敏捷建模、模型库建模、传统建模多种形式,满足企业高效重塑和完善自身人才标准的核心诉求。3)工具运用—全流程多工具结合人才标准确认后,根据需要考察的人才能力构面,综合运用素质测评、管理能力评价和标准化能力考评等多种工具,完善人才招聘全流程。无领导小组在校招中,更多用于管培生岗位的候选人评价。在模拟工作会议的情境下,通过任务研讨来量化参与研讨面试者的各方面具体能力。AC评价中心技术,常用于各层级管理岗位员工在管理能力各具体维度上的评价测量。结构化面试则以STAR结构来探讨具体任务,并在整个过程中量化描述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人才“匹配”的正确思路人才与组织发展领域,有很多对企业发展现状有重要影响的隐性组织变量(如敬业度、满意度等),而本质上能够对组织变量和人才流动(离职率)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中,就是组织内各层面的人才匹配度。益才认为,匹配度根据企业需要和现实状态可以有侧重的进行区分和测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整体胜任度、文化匹配度、团队匹配度和意愿匹配度。1)整体胜任度通过测评报告,可以看出整体胜任度匹配度,招聘方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人才,也可以根据企业现有人才的实际测评情况,确定岗位调整的参考维度。2)文化匹配度如果仅仅关注能力,而忽略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度,容易导致人员快速流失。因此在候选人能力胜任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候选人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度。3)团队匹配度人—岗匹配,是招聘中比较重要的一点,然而人和岗位所在团队的匹配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团队角色、领导风格等可以看到候选人和团队之间的匹配度。4)意愿匹配度兴趣、动机、价值观是冰山模型中的隐性因素,也是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影响因素。5)形成人才大数据:选择优秀适岗人才综合以上人才测评和匹配大数据,形成关于人才系统洞察和匹配度等指标的综合挖掘分析,让企业在人才识别和评价的完整度与准确性上得到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总体来说:1)企业人才流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选拔和匹配出了问题,这一动因进一步对于企业发展升级和战略落地产生了消极影响。2)人才选拔需要通过专业高效的建模开发来确认人才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发对应的测评工具,并结合其他素质维度工具,整合标准化流程,顺利实现对人才完整、深刻、高效洞察。3)人才匹配可以从整体胜任度匹配、团队匹配、文化匹配和意愿匹配四个方面入手,结合企业和人才的实际诉求进行灵活定制化,保证匹配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帮助企业找到高质量稳定发展的核心人才。4)人才选用育留相关工具的开发与运用,有助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提升标准和效率,提高人—岗匹配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事决策的有效性。

人岗匹配促进人才管理正向发展
2023/10/16
“智效合一”主题交流走进上海财大

10月13日,益才创始人、《数智化人才管理》作者李曙光先生受邀至上海财经大学,展开“智效合一:数智慧人才管理提升组织效能”的主题分享交流。此次分享围绕PA在人才管理领域的最新企业应用,技术实现,落地路径,发展趋势及未来形态等话题进行延展,李曙光先生从诸多标杆企业数智化转型提升效能的实践做法进行提炼总结,既有方法论,也有实际运用,与上海财大的师生展开详尽交流,思维碰撞。以下为此次益才“智效合一”主题分享的核心内容,整理成稿,以飨读者。智效合一从VUCA到BANI,随着不确定性的常态化,全球各大经济体开始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可持续与业务增长。如何保持竞争力并实现持续的经营增长成了企业高层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这一进程中,以人才为核心的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才管理是企业保持增长,持续创新的战略变量。数智化将人才管理这一议题回归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价值本源。打造数智化的组织与人才管理机制,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也是数智时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首要战略目标。简而言之,数智化加速组织效能与人才管理的融合,即“智效合一” 。智-数字孪生数智化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应用,将原先依赖个人经验进行判断的模式升级为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深度数据分析。这种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地洞察因果关系、趋势和相关性,并根据这些洞察做出预测性的判断和提前介入管理手段。数字孪生,即通过构建物理实体与其数字虚拟之间精准映射,将物理世界的人才管理体系投射进数字世界,形成数字刻画的员工。简而言之,就是你拥有一个在数智系统里面的“双胞胎”,只是他(她)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数字孪生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实现人才数据的精准虚拟刻画,助力组织按需及时锁定关键岗位的优质人才,做到实时、立体、直观、全面、敏捷、高效的人才画像确认和精准岗位匹配实现,从而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丰富的人才数据经结构化处理,从数智化的角度进行升级和演变,实现人才管理的“看见-洞见-预见”。当企业面临:业务开拓、组织调整、人才选拔、人才晋升、项目任用、人才储备、发展计划---等管理场景下,即可高效实现“以岗找人、以人找人、以人找岗、梯队找人”等用人决策。例:上图所示的“以岗找人”类场景中,需要做出分公司总经理候选人的决策支撑,大模型通过“履历×绩效×能力×潜力×价值观×带队伍×职业稳定×流动意愿”的智能算法,自动推算出合适的候选人分析结论、推荐理由以及多维比对的详尽数据。决策智能的实现需从数据广度、分析深度两个维度整体提升关键人才的数据关联性、数字化程度:‍‍数据广度:一方面链接已有HR初级数据、HR运营数据、财务数据,一方面基于人才管理的业务逻辑,产生诸如业务全景数据、效能数据、组织行为等数据,拓宽整体数据广度。分析深度:通过对数据的清洗、分类、建模、分析,根据业务价值和数据复合度,拓展分析深度。从数据复合度的角度,数据由浅至深可分为基础数据-模型数据-算法数据;从业务价值的角度,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未来会怎么样,进而“穿透”三重人才数据,通过描述性数据-看现状、诊断性数据-明因果、预测性数据-知未来,实现“人数合一”。‍‍我们常说用人要看“一贯表现 + 全部工作”,从过去、将来,显性、隐性对人才进行综合性评价,“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当下,又看未来”。“数字孪生”系统因其“全息、全生命周期、实时/准实时、双向反哺”的典型特性,可构建组织内部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多维、立体、综合评估队伍现状,横向对比,支撑快速决策,进而打破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隔阂,帮助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效-智慧才报企业数智化人才管理体系是在“内部视角、外部视角、人才视角和组织视角”多维因素叠加基础上,对人才管理体系的思考和设计,涵盖目标绩效管理变革、全面人才盘点、前瞻业务洞察和精准人才发展,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推动和支撑企业目标的实现。突出价值体现在组织效能与人才管理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在组织的维度,强调数据的“精”,也就是关键信息提炼,组织不缺信息,而是缺乏明确有效的决策和观点。关键人才群体的数据可视化呈现可以让管理者们及时了解组织人才的动态、风险以及应对策略,同时围绕看板展示的关键人才信息进行决策研讨,作为既定的组织动作,月度汇报、检核、研讨、制定策略等一系列动作掷地有声地扎根到组织土壤,将形成组织内一致的人才管理范式。如果有类似于“财务报表”的“人才报表”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外部、上下级的对话,因为这个时候大家用共同的数据语言来沟通。“智慧才报”是数智化人才管理的另一重要形态。结合财务“三张表”, 在数智化人才管理的视角下建立起“人才资产表、人才效能表、人才流量表”等维度的人才管理报表体系,呈现企业人才管理和动态管理的缩影,以人才数据驱动决策,实现像看财务报表一样看人才报表。这背后是从HR视角到业务视角、CEO经营视角的升维。以近期火热的“人效”主题为例,在“智慧才报”系统中就可以结合效能“E-I-P”框架,搭建组织与人才效能报表。从组织的战略主题和业务逻辑出发,构建人效闭环。人效闭环包含3大体系:首先是人效标准体系:包含人效类,钱效类、占比类、增速类4大类型,在4个类别下不同企业可能有上百个指标,生产,职能,销售,研发等不同部门定制各自的人效指标。第二是人效分析体系:有空间、时间维度的分析,有典型的基准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通过横向、纵向、对标等数据的输入比对,洞悉处境,识别问题,看准趋势。第三是人效监控体系:结合“效能黄金不等式”构建企业的效能监控体系,动态、预警的追踪组织人效变化情况。基于人效闭环提出包含组织优化,人才优化,技术优化3个主要维度的人效优化策略。第四个层面就是我们的改进方案,“好钢用在刀刃上”,找准人效改进的发力点,清晰到每一个周期,具体到某一个指标,通过行动计划去追踪反馈巩固。人才管理工作如果能以人效的角度出发,也就抓住了“牛鼻子”,这恰恰也是高层领导和业务老大们时刻关心的话题。落地路径结合益才与诸多标杆企业数智化实践案例,李曙光先生总结出3条数智化落地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数字化架构基础、数据基础、人才管理成熟,从盘点逻辑、发展逻辑、数据中台逻辑等路径推行组织的数智化人才管理征程。与此同时,交流现场围绕一家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的数智化提效案例进行了拆解,分享其从“流程、数据、决策”3大维度的升级来解决内部人才管理体系不完善,评价过程较主观、人才数据管理受阻、缺少决策支撑等系列难题。除了以上李曙光先生的精彩分享外,上海财经大学的学子们现场参与积极,答疑环节提问视角新颖,思维敏捷,忍不住为他们点赞,对这帮国家栋梁的未来充满期望,数智化人才管理亦未来可期!!!上海财大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商学院MBA项目学术主任陈志俊教授对此次交流内容表示认可,现场多次互动提问,期待后续更多的深入碰撞。

“智效合一”主题交流走进上海财大
2023/10/13
战略人才盘点之人才规划怎么做?

业务发展决定组织发展。组织战略及业务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基于业务发展的要求组织架构、部门及岗位必须相应调整,必须明确战略目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需求,这种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明确人才需求过程,就是人才规划。人才规划通常分为人才质量规划与人才数量规划,人才质量规划是指基于战略和组织发展要求明确企业员工需要必备什么样的关键能力,明确在不同层级、不同职类的关键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数量规划明确企业需要多少具备战略与业务目标要求的关键能力的人,包括各职类、职级的人员数量以及人力成本总额。人才规划是企业调控人员配置、控制成本、达成人效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益才咨询基于多年项目实战经验认为,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人才规划的流程,也缺乏科学的人才规划工具和方法,导致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各项工作均以主观判断方式进行,不仅浪费管理成本,而且对战略和业务的支撑不够。以下是常用的人才规划方法与人才规划的关键流程:01人才规划的主要方法劳动效率法    劳动效率法是根据员工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等因素来计算岗位人数的方法。该计算方法的假设前提是业绩结果的多少完全取决于相关人员的工作时间或工作量,忽略产品、市场、内部支持系统等对业绩和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员工的历史工作效率数据,结合公司未来的目标产出来测算未来的人员数量需求,故该方法适用于发展稳定、内部管理经营方式变化不大的企业。例如,员工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员工劳动效率×出勤率)。某企业明年计划生产的产品总任务量是100万件,工人平均的生产效率为每天生产10件(或劳动产量定额),工人的年平均出勤率为90%,员工人数计算过程:人数=1×106÷[10×(365-2×52-11)×90%]=444(人)(四舍五入)。回归预测法回归预测法同样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未来战略目标,来确定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员需求数量的方法。与劳动效率法不同的是,回归预测法是以过往的销售收入或利润等历史业务数据为基础,通过这些数据与历史员工数量建立回归方程,然后代入未来的经营目标拟合计算,得出未来的人员需求数量。回归预测法相比较劳动效率法更准确。回归预测法依赖可靠的历史数据和准确的未来市场预测。该方法适用于发展趋势连续性较强的企业。预算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是指通过年初制定的人工成本预算来进行年度的人员数量控制,这是很多跨国企业常用的人员数量规划方法。企业制定年度人力成本预算,将企业的总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在获得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各部门自行决定各岗位的具体人数,由部门负责人对部门业务目标和岗位人数负责。由于可分配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这种情况下,企业会用预算严格控制各部门人数的编制。该方法适用于内部有精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且精于成本管控的企业。人员配比法    人员配比法是指企业根据员工总数和各职类员工的相对比例来确定各职类的员工数量的方法。通常在同一行业的各企业中,由于专业分工和协作的要求某一类人员和另一类人员的数量比例关系在一定时间内需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或者某些类员工的人数会随着其他类别员工人数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确定某一类别员工的数量,进而确定关联类别的员工数量。这一方法比较适合企业内部各种辅助、支持类岗位的员工数量规划,如人力资源类、财务类、行政管理类人员等。标杆对照法标杆对照法是指根据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标杆企业的员工人数、职类结构、人效数据等并结合企业实际作业流程、效率和业务量的整体考虑,最终确定一个逐步向标杆看齐和靠拢的管理目标,并由此展开人员的数量规划。该方法需要获取标杆企业的经营数据和人员配置数据,包括销售额、人工成本、效率、人才现状和人员构成。但由于数据的保密性,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这样的数据,同时由于各企业的差异较大,没有各要素都完全一致的企业,所以该方法通常只能作为人才数量规划的参考,不能作为决定性的操作方法。02人才规划的关键流程(1)基于公司战略与业务目标要求出发要想使人才规划精准度高并指导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工作实践,首先要做的是收集与员工数量有关的业务(比如营业额、利润等)、人效(比如人均净利润、单位人工成本产出效率等)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至三年的业务发展进行业务数据、人效数据的管理预测和条件假设。如去年公司完成销售额2亿元,经过外部市场和内部能力评估,公司经营层判断未来三年公司的销售额可以达到6亿元,假设未来三年公司保持匀速增长,则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增长率为44.2%。(2)员工需求总数测算基于未来业务目标和人效目标数据来测算公司员工需求总数,可以用到的方法为“劳动效率法”。例如,根据战略规划未来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目标分别是2亿元、3亿元和5亿元,而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得出公司去年人均营业额为100万元,过往三年每年保持10%的提升,如果此趋势不变,那未来一到三年公司的人均营业额将为110万元、120万元和132万元,据此可以推算得出未来一到三年公司的员工总数将分别为182人、250人和379人。(3)业务类员工测算所谓业务类员工是指直接负责业绩目标完成的员工,比如说销售、生产类员工等。由于在外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类员工业绩产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业务人员历史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结合其未来需完成的直接业绩目标,通过“劳动效率法”进行未来业务类员工数量需求的测算。销售类员工预测相对简单,例如销售类人员人均销售合同额为500万元,在产品和销售模式没有大变的情况下,明年公司要完成10亿元的目标营业额,则大约需要200个销售员,若对销售人员的人效提升有要求,再做相应的修正。(4)职能人员测算所谓职能人员一般是指公司的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等后台服务人员。业务人员数量确定之后,通常会用“人员配比法”按照前后台人员数量的配比关系进行职能人员的数量规划(具体操作参看上文介绍)。另外,技术研发类人员虽不属职能人员,但往往也用此法进行数量规划。不同序列人员配比关系可根据公司历史数据、外部市场数据和公司人效管理要求来进行综合确定。(5)管理人员测算业务类和职能类员工需求数量确定后,同样也采用“人员配比法”对业务类员工中的管理人员数量和职能类员工中的管理人员数量分别进行估算。其人员配比关系同样要依据公司历史数据、外部市场数据和公司人效管理要求来进行综合确定。同时,管理人员的数量也会综合考虑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来确定,而管理幅度一般会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被管理岗位工作量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设定管理幅度时可参考一些经验值,如管理学一般认为一个管理者正常的管理幅度是7~13人,如果管理人员能力强,下属岗位复杂度不高且差异性不大,其管理幅度可以更大。而对于基层岗位,其管理幅度一般可以超过20人,但必须结合企业的管理者能力现状进行设定。(6)人才数量综合平衡后确定业务类、职能类员工和管理人员数量的测算是通过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进行的,基于此可获得员工需求总数的数据,其可能与采用劳动效率法测算的人员需求总数比较接近,也可能差异较大。如果结果差异特别大,可以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确定员工需求总数,具体权重的设置需要结合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待员工需求总数及各类别人才数量确定后,在人才盘点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再结合公司的人效管理要求和假设,与各个部门负责人确定部门内部的人才配置数量,包括各职级、各岗位的人才数量,并最终形成整个公司和各部门、各岗位完整的人才配置表,但对于特殊岗位的人才需要做特殊的考虑。        总之,企业最终员工需求总数及各职级、各职类、各部门员工需求数量的确定需要管理者服从达成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要求,更要服从公司人效提升大局,实施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再平衡,进而确定最终结果。若发现人才数量、人力资本投入、人效指标和预算管理存在明显差距或不合理之处,需要与公司财务部、各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公司最高领导紧密沟通,通过调整管理判断、人力成本资源再分配等手段,最终使人才数量规划既能支撑公司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能契合人效持续提升的管理要求,这也为人才盘点后续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战略人才盘点之人才规划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