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2023/05/19
人才盘点之如何洞察潜在的人才结构风险?

益才认为,在人才盘点中除了盘点分析公司整体人才数量,还应该基于职类、关键岗位等深度分析人才数量的合理性。不同行业的人才结构差异明显,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结构的要求明显不同。一般情况下,人才结构类型包括以下三种。金字塔型: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中,基层员工人数最多,中层次之,高层人数最少。很多传统型的企业,尤其是有生产职能的企业,在人才结构上呈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椭圆型:椭圆型的人才结构中,中层人员是团队的主体,比高、基层人员都要多,这些中层员工往往能够独立负责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拥有椭圆型人才结构的企业往往是知识或技术型企业,比如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对技术或知识门槛往往有一定的要求。倒梯型:倒梯型的人才结构中,中高层是团队的主体,高层到基层的人数呈现递减状态,这种人才结构常见于一些特殊的知识型团队,这些团队对个体人才要求较高,需要每个人都有合伙人和主人翁精神,比如律所、投行和咨询企业等。这三种人才结构是从高中基层总体分布来呈现人才数量分布,这仅是人才数量盘点的一部分。在实施具体的人才数量盘点时,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洞察分析。(1)层级分析:按照高中基层的人员数量分布占比对人员数量进行分析。金字塔型、椭圆型、倒梯型人才结构就是按照层级进行的结构分析,企业可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对标行业标杆或竞争对手,分析其人才结构类型,以此判断分布的合理性。(2)前后台分析:基于组织架构中的序列或职类,对人员数量进行分析。比如,有些组织会设置“小前台、强中台、大后台”的架构,按照前中后台的方式进行人员数量的统计分析,以此判断人才数量结构分布的合理性。(3)关键岗位分析:基于公司战略及业务明确关键岗位,分析关键岗位在职人员和岗位空缺情况,重点关注关键岗位人才梯队储备,避免关键岗位的人才链断裂。(4)年龄分析:年龄分析包含实际年龄分析和司龄分析,结合所处行业特点,分析公司整体年龄和司龄分布,并结合不同层级、不同职类岗位,判断年龄结构和司龄分布是否合理,关注团队活力,避免“老龄化”。(5)学历分析:不同岗位类别对人员学历要求不同,对于管理、技术等岗位,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发展空间。企业可结合所处的行业特点,分析人员的学历结构,判断目前人员学历能否满足发展要求。益才认为,在人才盘点过程中,必须及时识别人才数量结构可能的潜在风险,要警惕以下隐藏在人才结构中的风险。01 洞察关键人才链断裂卡普兰认为:“有些企业仅五种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就决定了公司80%以上的战略重点,战略性岗位上的人才充足率(数量上)和人才准备度(质量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在培养这些不到10%的员工的能力上成效如何。关键岗位人才充足率对企业战略落地具有重大影响。(1)关键管理岗位人才缺失:对于企业来说,管理岗位尤其是一级部门的管理岗位是关键岗位,若该岗位出现人员空缺,不仅让其直接上级的管理幅度增加,而且影响该团队的建设,甚至该部门会成为公司的短板。(2)研发团队或销售人才缺失:研发或销售人员的缺失,直接影响企业抢占产品和市场先机,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力。(3)新业务关键岗位人才缺失:支撑企业新业务关键岗位人才缺失,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布局,甚至会影响新领域“开花结果”。益才在咨询实践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均在面临关键岗位人才不足带来的问题和困境时才意识到关键岗位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才盘点时,要保证关键岗位人才满编甚至超编,不过分关注关键岗位的人工成本占比,确保关键时刻有人可用,关键业务有人承担。同时需要关注关键人才的离职率,若其流失率过高,会影响关键业务按时完成,也会影响关键业务的保密性;若流失率过低,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活力。因此,企业应让关键人才的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确保关键岗位人才链的健康。02警惕公司后台“臃肿化”很多企业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后在组织上往往呈现出两类问题:一是由于组织架构臃肿、人员冗余、组织层级过多,内部官僚化、集权化,俗称“大企业病”。二是很多小公司,过度强调内部专业分工,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职能部门,职责条块被分割得过细,部门壁垒严重,这是常见的“小公司大组织”的毛病。这两种“病症”的共同特点就是人员冗余、人浮于事,严重影响企业运营效率,甚至造成生存危机。后台人员不像研发或一线销售人员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业绩指标,缺少对此类人员的工作管理方式,可能导致后台部门人浮于事的情况。建议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时,要避免后台人员冗余。03警惕公司“腰部力量”过弱企业的中层是企业战略落地中上接战略下接执行,是实际“带兵打仗”的管理干部。中层干部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战略能否落地。大多数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高效优质的中层管理者非常短缺。企业在挑选中层管理者之前应给予足够的锻炼和支持,包括管理能力的培训、管理技巧的培训、战略执行能力的培训等,避免企业腰部力量较弱,影响整体战略落地。益才在咨询实践中发现,中层管理者能力不足通常导致部门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缺乏关键人才梯队。“腰部力量”不足是许多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会进一步影响中层以下团队的人才结构合理性,成为很多企业进一步扩张和发展的瓶颈,必须重视腰部力量的提升。04 警惕公司管理层“官僚化”随着企业发展日趋成熟,很多企业陷入金字塔式结构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出现决策缓慢、跨部门协调困难、整体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助长了官僚作风。有些企业甚至为了解决难题,使专业化领域的复杂性得到控制,又继续增加管理层级,机构管理变得更加繁杂,效率越来越低,人员结构更加不合理。VUCA时代,“精简组织、去官僚化、提升运营效率”已成为所有企业降本提效的主旋律。05 警惕公司人才结构“老龄化”人口因素,尤其是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对员工老龄化是否有担忧?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都有年龄限制,这就说明“年龄”其实是一个重要因素。益才认为,我们并不认为年龄大的员工就应该淘汰,比起老龄化,企业需要关注老龄化给企业带来的组织活力和奋斗激情的影响。老龄化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很多老人躺平。企业成立的时间越久,年龄大的员工就会越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面临老龄化的情况。基于老龄化,企业应该积极转变管理思路,从树立员工榜样、二次培训、岗位调整等措施入手,力求充分开发中老年劳动力资源以及其持续奋斗的状态,同时也需加强对年轻人才的培养,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为企业注入新活力。益才认为,人才结构分析的目的是洞察人才数量及管理动作的合理性。如何洞察企业人才结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效能、人才活力?建议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公司数字化人才管理平台实时洞察组织人才的健康度,持续开展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动态调整人才现状和人才需求规划,为后续的人才管理动作提供指导性建议,为组织的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人才盘点之如何洞察潜在的人才结构风险?
2023/05/10
定义人才:数字勾勒人才画像

企业的人才管理需要借助一致的准则对人才进行评价,判断他们是否具备或者仍缺少哪些条件,从而指导企业推动人才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一切工作的前提都依赖于人才标准的建立。01人才强企,标准先行人才标准经历了从体力、到智力、经验和业绩,再到能力和潜力的变迁,其表现形式也从20世纪80年代麦克里兰教授提出的“能力素质模型”逐渐演变为互联网时代的“人才画像”。无论其内涵和形式如何变化,采用的手段都是能力的行为化,以任务为基础,用可观测的行为来判断不可观测的能力。人才标准承载着企业对人才队伍的核心要求和整体期望,更是对于“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核心命题的回答,如何系统全面地构建人才标准体系,精准设定人才标准,以此来牵引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企战略的先行关键。自从麦克里兰教授提出“素质”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以来,能力素质模型就逐渐成为企业人才管理竞相追捧的“标配”工具,不少企业借助专业咨询机构协助建立,或者借鉴外部方法自行建模。能力素质模型建模方法从传统的战略文化演绎、BEI访谈到建模工作坊、卡片建模等方法的逐步迭代,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模过程过于繁琐、耗时的问题,使得建模过程更加高效便捷。企业在建立能力素质模型时,重点会关注冰山下的“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隐性特征,因为隐性特征是优秀人才区别于普通员工的关键因素,并基于此提炼出一系列高度凝练概括的素质项和行为指标,例如客户为先、引领变革、驱动结果,希望以此明确用人导向、引导人员行为发生转变。这样建立的能力素质模型体现出某一类群体所需要具备的底层特质,相较而言,对于胜任目标岗位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则不太关注。除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之外,另一个与人才标准有关、被广泛提及的便是任职资格要求。任职资格要求通常是针对某个具体岗位,为了明确该岗位任职者履职所需的基本条件而建立,包括学历、工作经验、知识技能等条件,也包含能力素质的相关要求。不同于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任职资格要求着重体现了知识、技能、经验等冰山上的显性特征,更关注岗位的基本条件,是决定“能”或“不能”任职于该岗位的门槛要求,使得人才评价更容易进行。综上而言,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是一类群体高度凝练概括的底层素质要求,发挥关键作用,但往往忽略了岗位特性,且较难观察、不易评价;任职资格要求关注具体岗位的知识技能经验,虽然更易评价,但过于关注具体岗位,而难以提炼总结形成一套具有战略高度的用人导向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与任职资格要求有一定互补性,但即使同时使用,似乎也依然无法系统全面地体现出人才标准的全部内涵,从企业建立人才标准的初衷来看,需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是否全面体现了企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用人导向?是否真正发挥出其在人才选拔、评价、培养等方面的应有价值?作出以上问题的回答并不容易。究其原因,不是这些标准有问题,而是这些标准背后对于组织模式的理解需要更新,说得明白一点:时代变了,工具有些过时。如果企业仍旧是金字塔组织,员工应该各司其职、各管一段,那么工业经济时代的素质模型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企业是平台型组织,员工应该无限协同,创造用户价值,似乎就很难操作。数智化时代对于人才能力素质已经提出了全新要求:要求员工能够快速理解用户需求,快速形成创意,快速组织资源实现产品,快速推动产品在市场上变现等。这直接挑战了原来工业经济时代的各种素质模型。大量企业的HR部门无法自主开发素质模型,他们只能是应用以往的经典,于是“画像”和“盘点”的结果可想而知。形象地说:用组织模式的“老地图”,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人才标准的“新终点”,那些精准的模型和标准反而给企业出了道“无解的题”。02数智时代的人才管理坐标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过去,从产业间供需模式,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相对稳定,因此那时的人才也与“稳定性”高度相关。在高度稳定的组织里,人才往往是指在稳定结构下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他们在稳定环境中通过持续的反馈,积累提升相关能力,精益求精。今天,每一个组织,哪怕是最传统的那些行业,都在强调怎样快速面对变化,人才的定义也随之发生改变。从根本上说,这是商业环境的深刻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和组织变革所致。传统人才标准的建立过程极度依赖大量调研分析、大样本量的BEI访谈编码的建模方法,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首先,动辄三个月起步的建模周期太冗长,抛开成本不谈,当模型交付时,岗位定义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部分企业组织架构比较稳定,很少发生变化,企业战略长期可控,企业组织稳定,岗位与能力模型明晰。构建能力模型的做法是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深度调研、访谈和一系列分析,然后用Bars或者Key Behaviors方法做出一整套素质模型,最主要建模的方式包括了战略文化演绎、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编码、企业对标等一系列过程。建模操作流程相对复杂,一般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以及较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视职位序列的复杂程度,这个周期一般是3~6个月。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构建起来的任职资格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构建精准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无论是精细度还是适用性都非常高,构建一次模型可以供企业内部长期使用,过去可以使用5~10年,现在只能用1~3年,甚至更短,在组织战略变革速度加快,新技术与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半年时间足以让一些职位的工作范围、能力要求发生新的变化,曾经的关键岗位不再是关键岗位,或者关键岗位的技能有了较大调整。确切地说:精心打造的模型面世之际可能就是其过期之时。其次,比较依赖大量的现任岗位的绩优人群,可是我们看到很多组织转型变革中,别说绩优人群了,连岗位都是新的,“按图索骥”找不到这类人才,“按图施工”也培养不出这类人才。在业务平稳发展时,岗位的重要性和要求相对稳定,企业通过“岗位”这一桥梁,联接业务战略和人才发展。“岗位”是企业战略和人才发展的桥梁和抓手,比较传统的、业务模式很稳定的行业,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开展关键人才培养。通用的能力模型,解决了VUCA 时代“先有萝卜还是先有坑”的难题。原来我们假设的“人岗匹配”,因岗找人、培养人,其前提是岗位是可描述的,相当于挖好“萝卜坑”(岗位)再找合适身形的“萝卜”(人才),在VUCA商业环境下,很多的创新和增长机会都出现在跨界领域,企业也会进入新行业,探索前沿领域的新业务,市场上不存在打样和标杆,企业需要的岗位、技能、能力也会迅速变化。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岗位并不存在边界,我们将人才放在一个岗位上,不设限制,岗位反过来是靠人才去定义和拓展的。传统建模方法比较依赖大量的现任岗位的绩优人群,可是我们看到很多组织转型变革中,现有的人才普遍不达标,基于这个人群BEI 访谈的能力模型本身已经落后。也就是说,在新业务下,没有成熟的经验,所有企业都在摸索创新,越迅速地输出有效成果,越容易抢占先机。这种商业环境下,高效的人才管理和信息流动是促进组织进化的动力和保障,“岗位”这一桥梁摇摇欲坠。再次,与评估体系、发展体系接轨的难度大,这也是很多人才标准无法落地应用的根源。当人才标准发生变化,为确保人才管理体系的完整一贯性,评估、发展相关的工具和方法必须同时跟进,在商业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岗位相对可预见,企业常常站在人才的梯队健康度的视角,从岗位出发,设计和开展人才发展的项目。如今,业务战略快速更迭,岗位本身存在很大的变数:基于岗位重型的技能矩阵、胜任力模型,对于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来说,也变得有些鸡肋。与此同时,继任者计划往往周期长,投入资源大,当业务快速变化,继任者就容易陷入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如果这套模型再不能灵活地随需调整,不仅本身将失去指导意义,同时根据这套模型所设定的评估工具也会随之失去价值。过往逻辑自洽又具系统性的模式,显得僵化、落后,很难跟上组织变革的新节奏。此外,我们必须得意识到:传统建模大多是企业HR或第三方咨询公司参与构建,业务部门参与度很低,在建模之初“被访谈”,交付之时“被告知”,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对人才模型的认可度不高,需要在内部多次宣贯以将模型应用到实际人才管理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HR和业务部门没有达成共识,经常会遇到辛苦招来的人不被业务部门认可的情况。对于一些显性的特征,如学历、工作经验等信息,双方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对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潜力、个性等,双方均持不同立场,如果前期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就容易导致招聘到的人才与业务部门的要求不符。在今天,建立人才标准追求的不只是快,而是在满足战略、速度、应变和协同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取得平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坐标:坐标一:敏捷建模:建立和优化模型的过程成本最优,可以快速完成建模并且模型可以相对容易应需而变,能够支撑企业战略实现对于人才标准的需求和变化。坐标二:组织能力:以创造价值的战略业务导向发展人,以动态与外部的视角直接助力不断变化的业务要求。这种模式越过许多“定结构”“定编制”“定职责”等以“岗位职责明确稳定,岗位间差异显著”为前提假设的传统人才管理流程,跨过“岗位”这一步,以“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开展组织和人才管理,直接解决人才发展与业务战略的承接问题,实现人才与业务的同步成长。坐标三:应用整合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建模能够把定义人才和后续的评估人才、发展人才等流程有机整合。建立能力模型不是目的,在人才管理体系中如何应用才是关键。一个一以贯之的人才标准可以确保在雇用、培训、评估、发展、晋升以及给付薪酬等诸多场景下使用同一套语言。本质上,着眼于未来的人才标准,能够有效优化企业未来的人才结构,应对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但这些价值都来源于能力模型在评估和发展体系中的落地应用。基于以上关于“定义人才”的探索实践,益才提出“7力花瓣模型”,助力企业搭建人才标准的框架体系。更多精彩内容,5月24日,益才邀您畅聊BANI时代下的人才标准------

定义人才:数字勾勒人才画像
2023/05/09
一文看懂人才地图

众所周知,GE的杰克·韦尔奇坚持逐个去和全球5000高管见面、聊天、做笔记。GE有一项要求,就是在全世界那么多子公司里,任何一个CEO离职,都会在24小时之内宣布其继任人选。由此可见,人才地图的作用不言而喻。公司可以通过内部的人才地图,确定员工任职水平、识别人岗差距、发掘员工潜能、明确新的岗位需求和变化,将人才地图的结果作为人力资源配置和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并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规划。    人才地图对管理者而言,帮助其找到理想人才,在人才招聘、管理、保留方面做出正确决策;对员工而言,从人才地图中可以得到有价值的反馈,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未来。因此,人才地图应该是人才培养的发动机,帮助企业识别出最优质的人才。成功的人才地图可以助力人力资源决策,确保人力资源工作的产出和成果,成就企业成为人才驱动型组织。认识九宫格     九宫格中的维度体现的是组织“看人”的角度,它会涉及绩效、能力、潜力等三个维度。这些维度相互组合,都可以作为九宫格人才分类的依据。维度一:绩效。绩效反映了人才的过去,过去的绩效表现是人才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在盘点过程中,选择人才过去一年的绩效数据进行盘点:当人才的绩效处在“高”等级时,说明他的绩效表现持续超过绩效目标,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超出预期;当人才的绩效处在“中”等级时,说明他的绩效持续达到目标要求,符合预期;当人才的绩效处在“低”等级时,说明他的绩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要求,首要任务是提升绩效。维度二:能力。能力标签反映了人才的现在,关注人才现在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能力本身并不容易被测量,一般借助360度评估、评价中心等工具进行观察和评价,本次课题采用的是360度评估。当人才的能力处在“高”等级时,说明他展现了出色的行为,即使在具有挑战和复杂的情境下,也能有持续超标准的表现,在组织中是优秀行为的典范;当人才的能力处在“中”等级时,说明他展现了理想的行为,能够持续达到部分标准的要求;当人才的能力处在“低”等级时,说明他的能力处在待提高状态,有时候展现了理想的行为,但是并没有完全达到标准,需要持续提升。维度三:潜力。潜力反映人才的未来,预测人才未来能够被提拔一个层级或多个层级的可能性。《首席执行官》杂志的相关研究显示:80%的雇主发现,高潜员工的生产率是普通员工的1.5倍。一般情况下,潜力的预测与评估会通过潜质测验、辅助行为观察等来实现。    益才咨询通过绩效、能力和潜力这三个维度交叉分析组织或团队人才所处的位置,为人岗匹配、人事决策、培养发展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九宫格高潜人才地图    根据绩效与潜力两个标签建立组织人才九宫格,分析组织高潜力人才密度的整体情况,课题组把九宫格中1、2、3号格的人才定位为高潜力人才,并且采用九宫格横向比较组织内不同团队的高潜人才情况。专业人才梯队地图    根据九宫格盘点公司各个层级、各个序列的人才的结果,放在组织层面上审视人才梯队情况。课题组基于九宫格把人才分为四个梯次,并建议采用差异化的管理策略:第一梯次的是明星人才,高潜人才,“可晋升”;第二梯次的是核心人才,“可培养”;第三梯次包含了骨干人才、关注人才、待提升人才,“可继续使用”;第四梯次是待优化人才,“可淘汰”。使用色彩编码系统,即用不同的颜色定义梯队情况,绿色意味着健康,即该梯队的人才供应状况良好,人才培养节奏有序;蓝色意味着不良,即该梯队的人才供应尚有差距,如果策略不当,可能会出现危机;红色意味着预警,即该梯队的人才供应状况有危机;以此来展示组织不同专业人才梯队整体情况。干部继任人才地图    根据九宫格盘点结果构建干部继任人才地图,直观展现干部梯队的准备和供应情况。课题组把干部继任梯队分为三个梯次:第一继任:现在可继任(Ready-Now RN),已经达到目标岗位所需的全部标准,于关键的职责进行赋能,如果目标岗位有空缺,现在就可继任。第二继任:还要培养锻炼(Ready-Future,RF),需制定未来1-3年有针对性的详细培养发展计划;离目标岗位标准还差一到两项项关键能力,在未来1-3年左右成熟,着眼于未来工作所需的核心关键能力.第三继任:看重潜质,需要较长时间培养(Long Time,LT):需制定未来3-5 年的职业发展路径。在未来3-5年左右成熟,尽早识别未来所需的关键经验, 并尽早安排。    从组织架构的整体视角构建干部继任人才地图,从组织发展角度来盘点干部人才的供应情况,直观展现干部人才梯队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展现人才梯队与业务之间的关系。

一文看懂人才地图
2023/04/28
组织诊断经典工具,六盒模型

关于组织诊断和理论很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例如敬业度调查、麦肯锡的7S模型、盖洛普的Q12、BLM模型等,至于选择什么工具进行诊断,这跟组织的环境相关,今天主要介绍韦斯伯的“六个盒子”的诊断模型。01 什么是六盒模型六盒模型是由Weisbord在1976年基于OD经验总结提炼而成。韦斯伯将他的模型比喻成雷达屏幕,上面的光点告诉我们组织的重点,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每个组织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中,会收到来自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着环境的不同方面。韦斯伯将组织由6个盒子进行表示,分别是目的、结构、奖励、帮助机制、关系和领导。韦斯伯认为每个盒子都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系统对组织进行诊断,任何组织诊断的关键点都是正式组织的表现和非正式组织的规则之间的差距。02 六盒模型的主要内容盒子一:目标这个盒子主要是回答“我们为谁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客户是谁?需要做到团队的成员共同看见;需要了解团队的目标是否清晰、是否明确,是否一致;目标上下和左右是否一致;团队成员对目标是否兴奋。盒子二:组织和结构这个盒子主要是讨论我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和如何分工和协作的;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支撑目标的达成;团队的分工和市场策略制定该如何制定;在运用上,可以让业务部门画组织架构图,看是否有重复或者缺失;设计组织架构,在日常工作中怎样合理的配置员工,如何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例如,2013年,华为为适应信息行业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华为围绕客户需求和技术领先持续创新,与业界伙伴开放合作,聚焦构筑面向未来的信息管道,持续为客户和全社会创造价值。基于这些价值主张,华为致力于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提升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力争成为电信运营商和企业客户的第一选择和最佳合作伙伴,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基于此,华为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公司划分为三大运营中心(BG)进行运作。各BG是面向客户的端到端的运营责任中心,是公司的主力作战部队;服务型BG(SBG)是为BG提供支撑和服务的端到端责任中心;集团职能平台是聚焦BG的支撑、服务和监管的平台。盒子三:关系和流程这个盒子是关注谁应该跟谁一起工作的问题,通过机制提升组织的效率;重点关注关系的质量,是不是健康;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效果如何;缺乏协调是否会引起矛盾;员工是否愿意合作吗;冲突是否得到有效解决;例如:有个业务部门的leader,他的下面带了四个技术大牛,都是公司缺一不可的核心人物,但是问题是四个大牛彼此相互抱怨,互相不合作,甚至争抢资源,看似矛盾不可调和。发现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四个人并不知道知道他们共同要做的是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全部,以为他们做的就是全部。因此,需要跑回第一个盒子,去让他们共同看见目标。如果他们依然还是有这种强烈的矛盾呢,那么我想说是我们要相信大牛是很聪明的,他们应该是懂得大局的人。盒子四:激励/奖励奖励分内在奖励(文化、愿景驱动)和外在激励(薪酬激励),是对业务部部门/组织完成目标的补充;虑如何激发员工的动力;我们需要诊断目标和任务是否有对应的激励措施;薪酬系统是否跟公司倡导的的文化一致;例如:2013 年 11 月蚂蚁金服成立之前,阿里巴巴就宣布,当时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前身(小微金服)的 23810 名在职员工,都可以获得蚂蚁股权。截至2018年6月,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近4年来累计的股权奖励支出已达到804.85亿元,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居第一位。盒子五:帮助和机制什么样的支持、工具和平台能够帮助员工达成目标;软性支持上能否跟得上;政策制度等帮助机制能不能帮助业务部门,是否可以跟得上业务的发展,让业务更加顺畅;例如:某互联网公司,内部文化提倡高效、执行力强,但是公司内部的财务流程流程因为严谨,导致时间较久;而且公司高管在会议上,经常性迟到,浪费时间,因此,这不但无法起他帮助和支撑的作用,而且是反作用。盒子六:领导没有一个团队是完美和毫无问题的,团队领导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团队能不能保持整个“盒子”的平衡,这也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管理者需要不断的调整六个盒子,使团队的成员相互协调,发现组织中的问题,从而进行调节,使得团队往良性的方向发展。例如:某业务团队的leader,他会经常复盘前个5个盒子是否做得到位,有哪个盒子是需要调整的,是否能够激发员工的动力,并且会定期给整个团队进行打分(1-10分),能够让使用的人更加全面的思考团队/组织上的问题,并快速及时调整。六个盒子是一种相对比较全面的视角审视组织的工具,前三个盒子是硬性的经营层面;盒子四和盒子五是软性的内部管理;盒子六的领导/管理在中心,原因是领导的管理和领导水平决定了是另外五个盒子的水平。03 六个模型的应用场景(1)顾问诊断:作为OD实践者,可以作为组织内部的顾问,利用6个盒子进行诊断BU/团队/部门的问题。(2)赋能:OD实践者可以利用6个盒子的框架与业务领导进行对话,并通过对话利用教练等方式赋能我们的业务管理者,帮助业务leader分析没有实现目标问题背后的原因。(3)工作坊:可以开展六个盒子的工作坊,帮助团队成员对业务和组织达成共识,促进团队融合。4诊断收益六个盒子的诊断方式对于团队、组织或者OD实践者到底带来什么?主要有以下收益:1、OD:能够诊断团队,对于诊断的关键流程和方法会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也是OD实践者从工具自我到真诚自我迈进的很重要的一步。2、团队中的个体:我们为其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了系统思考的框架和方法,能够使团队整理的一致性更加强化,照亮盲点,扩大“公开”区域,提升团队动力。3、团队/组织层面:推动团队目标的共识,增强一致性,使得整个团队相互将更加的了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内部的边界,从而提升团队的有效性。

组织诊断经典工具,六盒模型
2023/04/26
持续提升组织绩效-M集团敬业度调研案例

员工敬业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企业界的普遍认可,杰克·韦尔奇曾说:衡量一个公司的稳健性有三个指标,分别是现金流、客户忠诚度和员工敬业度。盖洛普和怡安翰威特均认为:敬业度就是指员工在情感和知识方面对企业的一种承诺和付出。敬业度高的员工会努力工作,表现出一系列的敬业行为,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正面影响。益才咨询认为,企业不仅可以从财务指标直接衡量企业的人效情况,而且可以从企业内部管理效能驱动人效价值分析。组织员工的敬业度满意度是驱动人效的关键衡量指标,基于M集团项目实践与研究表明,员工敬业度与企业业绩明显正相关。01项目背景与管理痛点M集团是一家高端综合性服务集团公司,致力于商务、酒店度假等高端服务,分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如何持续提升组织绩效、人效、保留核心员工是集团人力资源部既重要又紧迫的命题:• 第一,公司业务遍布全国,去年做过敬业度调研,分子公司员工敬业度变化如何?• 第二,员工流失较为严重,尤其表现在新入职员工的保留率较低,核心员工流失率有增高趋势,如何保持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 第三,公司曾尝试通过调薪等方式激励保留核心员工,但效果并不显著?02解决方案益才咨询基于M集团管理痛点,建议通过敬业度满意度调查进行组织诊断,收集员工对各级管理层面的总体感受,帮助组织聚焦员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和背后的真实原因,为管理改善和员工保留找到具体方向。1、员工心声收集• 通过每年全员敬业度调查,了解员工当下的敬业行为和对于公司各方面管理的满意程度,向员工释放管理改善的积极信号,改善员工对于公司的管理认知;2、企业管理诊断• 通过益才体系化的敬业度调查,全面认知企业管理现状和员工工作状态,找到当下最核心的管理问题,明确企业管理提升方向并制定相应管理策略3、管理改善落地• 明确管理改善方向,寻找管理问题根因和策略方法,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相应行动计划03项目技术路径1、前期准备• 项目启动沟通• 调研系统配置• 调研系统操作赋能• 调研模型及题目、组织与员工信息梳理与确认2、项目启动会• 高管宣贯,动员• 益才顾问就项目价值、方法论、流程宣导,打消参与人员顾虑,引起重视3、调查与数据分析• 发送调查邀请,监督进度• 完成数据导出,明确分析口径• 敬业度驱动因子相关性、回归预测分析,锚定关键因子,用数据说话。4、焦点小组访谈• 根据线上调查数据,针对低分维度深入访谈,挖掘低分维度根因• 提取员工反馈意见5、高管汇报• 益才顾问撰写数据洞察报告• 向高管汇报调查分析结果,并提供改善建议04项目核心成果产出1、正向的员工感受公司连续两年启动全员敬业度调查,释放出管理改善的积极信号,员工感受良好。2、具象的管理提升通过线上调查和线下访谈的结合,通过两年的数据洞察分析,全面掌握管理GAP,锚定当下重点改进的管理问题。3、体系的管理视角从人口结构、重点人群、条线、部门、敬业满意人群等视角进行全面剖析,给高管带来体系的管理改进视角。4、切实的行动计划高管汇报后,管理层进行了需要业务部门参与的管理提升方向,制定行动计划落地实施。05M集团敬业度研究因为员工的满意度和敬业度对绩效影响具有滞后作用,益才咨询与M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持续观察企业员工满意度、敬业度的变化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连续三年对满意度、敬业度和绩效的数据进行追踪调查,员工的敬业度满意度是驱动人效的关键衡量指标,敬业度与企业业绩明显正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很明显看出(如下图),随着员工满意度和敬业度的提升,尤其是敬业度的提升,企业的关键财务绩效包括年营业额、净利润大幅增加。

持续提升组织绩效-M集团敬业度调研案例
2023/04/24
人才盘点结果如何用于培养落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培养和保有人才的能力。——任正非。人才盘点就是从组织战略梳理和组织诊断出发,通过盘点当前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帮助企业全面系统诊断人才队伍现状,找到当前人才现状与战略发展要求之间的数量与质量差距,并明确培养人才的数量。企业从现有员工中选择符合企业价值观、素质与业绩佳且有发展潜力的培养对象,采用合适的培养方式在既定的时间内不断地输入培养对象与输出人才,从而实现组织内部人才持续、稳定的供给,实现企业“人才活水“。人才盘点让关键岗位“人才活水”关键岗位和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关键岗位的任职人员一旦离职,若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找到替代者,就会影响企业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转。在关键岗位进行人才需求规划时,一是关键岗位的人才在岗率为100%,即所有关键岗位都有胜任的人担任;二是关键岗位要推行AB角管理,即关键岗位要有明确的后备继任者,且建议有明确继任人选的岗位不低于50%,确保关键岗位有合理的人才继任梯队建设。进行人才盘点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到哪些关键岗位是空缺的,哪些关键岗位的继任者是缺失的,尤其需要关注不胜任和离职风险较高的关键岗位的继任者的培养,这样才能让“活水不断”。培养对象的选拔。关键岗位的具体选拔标准需要结合关键岗位的特点设定,岗位不同,选拔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在选拔培养对象时需要关注:①人才盘点九宫格定位近两年保持在2类及以上的员工,如果本岗位可选择的培养对象有限,且人才盘点九宫格定位最佳者为3类,若不满足该条件,建议外聘。②离职风险低,年龄适中的持续奋斗者。③满足相关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要求的员工。④潜力等级为中及以上,有成长可能性的员工。培养内容的设计。由于关键岗位通常对任职者的复合型技能要求较高,因此针对培养对象的培养更多是基于关键岗位的岗位职责以及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而设计。例如,对于连锁店店长的培养,可以针对客户管理、团队管理、资源整合、营销策划等关键能力设计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的确定。除了常规的技能培训之外,主要通过在实际岗位进行历练来提高培养对象对工作技能的应用和对业务场景的把握,常见的培养方式有轮岗、IDP、行动学习等。在整个培养周期或关键阶段,企业也会给培养对象配备专业导师,及时进行指导与评估。培养周期的确定。培养周期一般根据企业的性质和关键岗位的特点来确定,比如对于新能源企业的干部培养,一般培养周期为半年至一年。对于管理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由于管理咨询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度,以及逻辑思维、沟通演讲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项目经理的培养周期比店长要长,一般两三年。人力资源部在整个培养周期期间,会定期组织专业评估小组对培养对象进行业绩考核和人才盘点等人才评价,并及时与薪酬、人员的任免挂钩,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培养对象,取消培养对象资格,保持后备人才库的动态优化。人才盘点让领导班子“后继有人”在组织中一个特殊的关键岗位群体是高管团队,其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对其后备人才的培养启动时间提早多久都不为过。尤其是在人才盘点后,对于离职风险高、继任者缺失的岗位,应该加大对领导班子的培养。若发展的过程中不关注对领导班子继任者的培养,那么不管是通过临时竞聘还是利用评价中心等人才盘点方式挑选继任者,即使非常幸运选到了合适的人员,也很有可能公司会需要很长的时间、交很多学费才能让其真正胜任这个岗位。能令公司从容不迫的方式是,根据每年的人才盘点结果制订领导接班人计划,建立领导梯队,提早发现,提早有针对性地培养。识别可培养的高管培养高管梯队投入的资源和精力是非常大的,因此挑选合适的人培养非常重要。价值观高度认同。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等于价值观和能力的乘积,其中价值观决定方向,能力决定速度,只有认同企业价值观的员工才能对企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认同感,真正创造价值并帮助企业走向成功彼岸,一般称其为“同路人”。高管接班人作为未来企业的舵手,肩负着企业的经营重任和安危荣辱,应该比一般员工更加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公后私。《领导力》作者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对领导者发出忠告:“如果有人不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他就不应该坐在领导者的位置上。即使他们现在坐在了领导者的位置上,最终也会带来企业的失败。”总之,不能够做到先公后私的员工,不应该成为高管接班人人选。具备高潜力。《哈佛商业评论》中提道,“科学发展人才的方式,重点在于发现高潜力人才,要充分理解他们在关键能力上的成长潜力,提供成功所需的经验和支持。在未来几十年中,这将成为企业极大的竞争优势。同时,这将帮助更多管理者释放潜力,成为伟大的领导者。”潜力代表着员工未来的成长空间,使梯队人才选择更准确。且潜力是冰山下更底层的标准,很难通过后天培养获得,因此,关注领导班子接班人的潜力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培养高管对于高管的培养,固然可以通过领导力培训、领导力书籍阅读、导师带教等方式提高其领导理论知识和领导技巧,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尤其是对战略执行、全局意识、团队管理和组织塑造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培养是最有效的方法,且这些能力提升需要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基于此,对于高管最有效的培养方法有赋予挑战性的任务、轮岗等。赋予挑战性的任务。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对员工的激励研究所说,“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一般只需发挥20%到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但是他们的潜力能发挥到80%到90%。对有强大学习能力的高潜力人才赋予挑战性的任务,能够使其在压力下激活内在的动力和潜力,使其在不断挑战新任务的过程中,脱胎换骨,实现能力的突破。”对于被选为高管接班人的候选人来说,赋予其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将潜力转化为绩效产出。赋予高管接班人的挑战性任务一般有横向工作调动、工作组任务、拓展当前任务、设立新岗位、短期海外/外地任务、临时代理任务、客户和销售任务、逆境选择等,各公司可以结合自己的业务实际进行选择。轮岗锻炼。不同的岗位面临的工作难题、团队风格、团队成员都有所区别,因此对每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通过轮岗,可以帮助被培养对象在广度及难度不断递增的工作岗位上历练自己的领导力。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轮岗工作能够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有个全面的理解,在做重大决策时就能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有全局意识,逐步由战略执行转向战略思维。跨部门的轮岗能够让员工了解企业不同部门的工作重点,换位思考,培养多元化思维,拥有更多的团队管理经验。人才盘点带动“业绩不佳者”人才盘点九宫格定位中的4类、5类和6类人员一般被称作组织利润的消耗者。一般建议在3~6个月内淘汰6类人员。对于4类和5类人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判断这两类人员还有提升的空间,则从营造组织氛围的角度建议给予一定的机会帮助其成长。由直接上级任导师,与其一起制订业绩改进计划。所谓业绩改进计划(PIP)是专门针对业绩和能力不佳的员工制定的培养方式。PIP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岗位业绩产出,完成组织设立的目标,因此培养周期较短,一般持续30~90天。针对人才盘点九宫格定位为4类的人员,PIP的制订侧重本岗位业绩的提升;针对5类人员,PIP的制订侧重员工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PIP的制订。PIP的制订由直接上级和待改进员工进行正式沟通后,最终确定待改进的事项和改进期限。接着,要根据待改进事项,设定衡量标准,衡量标准一般根据工作岗位的产出性质确定,包括时间、成本、数量、质量等角度。衡量标准须满足SMART原则,即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与公司相关的、有明确的截止日期。PIP的实施跟踪。待改进员工根据制订的PIP进行改进执行,其间有任何问题可与直接上级沟通,寻求支持。直接上级作为PIP的监督者,要监控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与待改进员工进行沟通反馈,如遇到工作情况变动和组织调整等特殊情况,可以进行PIP的微调。只有将PIP的跟踪反馈落实到位,PIP才能真正发挥作用。PIP在改进期限内顺利完成,则关闭PIP;改进期限内未完成改进目标,则延长至60天直至90天。改进期满后,完成改进目标的,则关闭PIP;若仍未完成改进目标,则公司与待改进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关系。

人才盘点结果如何用于培养落地?
2023/04/21
组织诊断经典工具,业务领先BLM模型

华为2006年花3000万从IBM引入的BLM模型被企业界、管理咨询界所热议,目前很多企业把BLM模型应用于组织诊断、战略规划、战略解码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与业务管理齐头并进、共同制胜的战略法宝。IBM当初给华为导入BLM的初衷也正是为了统一华为中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方法和框架,并提升这些人的领导力。而华为在随后实际使用这套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它是一套包容性很强的思维框架,它可以把之前制定战略规划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如IPD(集成产品开发) 、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等融入其中,并可以从公司战略到业务单元战略再到各职能体系的战略统一使用这一种思维框架和战略语言,于是在各大产品线和产品开发团队在制定中长期与年度经营计划时,把这套在IBM内部都只做为战略议题研讨和领导力提升的框架从各层面、各维度进行了实战化、工具化。01什么是业务领先BLM模型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是一个IBM中高层用于战略制定与执行联接的方法与平台。它从市场分析、战略意图、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关键任务、正式组织、人才、氛围与文化以及领导力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帮助管理层在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帮助系统的思考、务实的分析、有效的资源调配及执行跟踪。BLM模型从差距分析到战略规划再到实施执行,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顶层设计方法论,而且通过BLM模型各个模块在运营过程中的融合,可以实现使用的年度战略管理循环。   BLM模型分为几个不同部分。最上面领导力是根本,体现在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维以及领导者对战略设计与执行的亲自领导和参与推动;最下面价值观是基础,体现在组织的文化氛围、组织决策和行动的基本准则依据;下面的两部分被称为战略和执行,一个好的战略,要有好的设计,还要有强的执行,实现设计规划与执行落地的统一,做到战略执行一体化,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差距,差距是出发点,是战略激发的重要前提与依据。02业务领先BLM模型的内在逻辑业务领先模型从战略设计、执行计划,对战略执行取得的市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成为新一轮战略设计优化的输入,形成战略管理循环。战略设计:通过市场洞察落实战略意图,为了弥补差距进行聚焦创新,业务设计是落脚点执行计划:通过关键任务落实业务设计,组织、文化和人才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领导力: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产生重大影响,影响文化氛围、团队建设乃至市场结果。价值观:是决策与行动的基本准则03业务领先BLM模型的八大黄金准则    BLM模型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包括八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战略意图是战略思考起点:战略意图指的是部门或公司想要实现的目标,做成的事或达成的结果。一般来说,战略目标是对具体目标的按年描述,而战略意图则是描述公司未来5年左右的规划。若一个部门或公司的战略意图是在5年内成为该行业的“领头羊”,它在陈述战略目标时就应该详细叙述未来每一年的具体战略指标,如市场份额、利润率、人均生产率、销售收入等,而且这些指标必须具体化、可衡量、可实现,与其他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市场洞察力决定了战略思考的深度:旨在通过清楚了解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竞争对手的状况与动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经济结构的发展来明确公司潜在的风险与机遇。把创新作为战略思考的焦点:其目的是为了捕获更多的思路和经验。好的创新体系是企业和市场进行同步的探索和实验,而不是独立于市场之外的闭门造车。战略思考要归结到业务设计中:即要判断如何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资源,创造可持续的战略控制点。好的业务设计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新业务的设计能建立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否则,能否获得所需要的新能力。创新焦点可以从成长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3个角度进行思考。成长创新是针对聚焦客户和市场领域而言的,主要包括优化或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新开发的客户与市场、新的渠道与交付路径等。模式创新则主要用于重建和企业扩展,比如业务运营模式、伙伴合作模式等。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核心职能部门的效率,包括管理工具创新、组织职能优化、绩效体系优化与流程制度优化。关键任务的设计统领执行的细节:关键任务是连接战略与执行的轴线点,给了执行的关键任务事项和时间节点,并对企业的流程该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旨在回答企业的流程改造与重建中需要安排哪些具体的关键的任务事项以及对应的时间节点,为了便于检查跟踪,这些设计应该至少细化到年度或季度指标。此外,在信息化的时代,若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老旧落后的状态,那么完善流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便是重中之重。正式组织是执行的保障:战略规划与管理得以执行的组织结构保障,旨在建立诸如员工的技能要求、职业规划,公司的物理位置、活动范围,公司和员工的角色定位、规模以及评价、激励和奖励系统等来完善对特定新业务在管理制度、管理系统、组织结构与考核标准4个方面的支持,从而高效推动关键任务和流程的执行。有的公司也可能会通过给原有组织赋予新职能的办法来推进新业务,这样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如果是战略性的措施以及至关重要的新业务,最好还是设立相应的、正式的专门组织,这样才能保证执行过程的高效性以及员工培养和成长的科学性,此外,这也更便于评估战略实施的进程。人才要有相应的技能去完成战略的执行:人才是指拥有相应技能可以出色完成战略规划与管理具体任务的员工,涉及人才的事项很多,首先需要从技能描述、技能级别数量及比例、技能级别分布3个方面详细定义人才需求;然后就要考虑怎样获得人才,怎样培养、激励和留存人才。就获得人才而言,常用的方法有3个:自己培养;高薪聘请;通过与联盟单位或合作伙伴的资源分享暂时借取特定的人才。氛围与文化:指战略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企业氛围以及员工之间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一般来说,公司氛围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风格,比如要求绝对服从的强制式领导,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员工的身先士卒式领导,引导和启发员工的教练式领导以及放手让员工去开展工作的授权式领导。领导风格并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在不同情况下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会给员工的成长和公司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对领导者本身而言是很大的考验。04市场结果与差距分析1、关于“差距”的认知战略是由不满意/不满足激发的。业绩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期望值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陈述机会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新的业务设计所能带来的经营结果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评估    业绩差距常常可以通过高效的执行填补,并且不需要改变业务设计,机会差距的填补却需要新的业务设计。2、如何寻找并锁定“差距”?找出所有差距 - 罗列出目前所有的问题(1)有哪些业绩差距?关键指标上存在哪些差距?• 有哪些机会差距?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差距?存在哪些市场机会?(2)选出关键差距 - 综合考虑对成本、战略层面的影响• 哪些差距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形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决定负责人• 谁来为差距的缩小承担责任?(明确责任人)05业务领先BLM模型应用 BLM模型从差距分析到战略规划再到实施执行,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顶层设计方法论,而且通过BLM模型各个模块在运营过程中的融合,可以实现使用的年度循环。    首先,企业需要通过差距分析寻找战略规划的依据。实际上,差距分析就是指企业的期望业绩与现状的距离,主要分为关键业绩差距、关键机会差距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根本差距3种。    其次,当今社会处于需求驱动的时代,市场风向转变之快简直让人措手不及,因此,是否能够及时洞察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企业所做的战略规划与业务设计所采用的假设和支撑信息是否有错误,也就意味着市场洞察稍有不慎,企业制定的战略就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市场洞察主要包括行业洞察、竞争洞察和客户洞察。第一,行业洞察旨在找到公司的机会与破局点,一般从大范围开始考虑,逐步缩小范围,只需要抓住核心机会点即可。分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7个:行业规模,行业政策趋势,行业技术趋势,经济发展趋势,产业链趋势,经营管理方式趋势和公司如何应对其他可能存在的机会或威胁。第二,竞争洞察旨在摸清行业内的竞争环境,并趁机寻找发展机会。其分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以行业集中度、竞争生态和应对措施为主的竞争格局分析;二是以替代品的种类和威胁性为主的替代品分析;三是以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与自身核心和潜在竞争力为主的竞争对手分析;四是以行业壁垒的高低、行业新手带来的威胁和应对措施为主的潜在(新)进入者分析;五是以如何建构与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分析。第三,客户洞察旨在通过探索客户需求来寻找持续的价值增长点。分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客户群体的分类和变化;二是客户需求的转变与客户关系维系;三是客户体验的新要求;四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渠道;五是能够进入该市场的客户类型变化及其潜在价值与风险。    再次,公司需要在上述差距分析和市场洞察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方法确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意图。一般而言,公司的战略意图主要从使命、愿景、价值观、战略目标等方面来考虑。使命回答的是企业从哪里来的问题,也就是说,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愿景回答的是企业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说,其未来可以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价值观则是在回答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在创建过程中的基本信念和追求是什么;而战略目标是在回答企业想要取得的成果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长期目标、阶段性目标、年度目标、绩效目标等分别是什么,相应的经营单位与负责人又是谁,其内容一般包含市场、生产率、产品、盈利能力、资金、生产、组织、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社会责任等。值得注意的是,战略目标可以进行层层分解,细化成详细的数据指标和时间地图,而且它的制定必须以企业使命为依据并结合SWOT分析结果,所得的战略目标应该能够与创新焦点互相支持。    在确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番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到创新焦点。创新焦点可以从成长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3个角度进行思考。成长创新是针对聚焦客户和市场领域而言的,主要包括优化或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新开发的客户与市场、新的渠道与交付路径等。模式创新则主要用于重建和企业扩展,比如业务运营模式、伙伴合作模式等。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核心职能部门的效率,包括管理工具创新、组织职能优化、绩效体系优化与流程制度优化。最后,便是基于战略目标和创新焦点做出详细的业务设计,清晰明了的业务设计不仅可以让公司员工都能知晓业务运营模式的内涵,而且可以规定执行任务的具体细节和时间节点,便于业务的开展。不过,只有业务设计远远不够,最重要的还是业务的执行落地。    在实际应用BLM模型的现场诊断中,可以先选择战略、创新、市场及人才4个要素进行深度会谈。会谈之前需要通过调研和整理信息形成特定的问题以及明确讨论最终需要达到的共识及相应的行动策略。为了方便对比,可以把参与研讨的人分为2组。讨论的过程主要分为8步:第一步是让大家清楚BLM模型需要研讨和回答的问题,这里需要跟参与人员强调这次诊断主要是为了寻找解决业务问题中的行为表现及行为模式,而不是直接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二步是给参与人员导入相应的认知框架,如部门闭环和业务闭环的差异、高效协作团队的典型特征等,使得大家可以在统一的知识储备和方向上进行行为探讨。第三步是落实到现场诊断的觉察,觉察参与人员在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争论与达成一致的行为模式。第四步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转变和提升参与人员的思考模式,让他们学会思考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彼此之间应该如何互动,大家可能有着怎样的假设,哪些事情会造成干预。第五步是共同诊断,从而找出公司问题的“优化解”和“根本解”、公司效能的杠杆点与诸如追求创新还是务实或着重当下还是未来等问题所体现的对立架构。第六步是通过绩效互动看2组对目标理解是否一致,一般来说,2组对最终目标的理解都是一致的,但是关于市场目标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和策略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有的组更强调宏观布局,喜欢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而有的组可能更倾向于具体的行动计划。认真思考和探究这样的差异背后所隐藏的行为模式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七步是通过现场诊断了解个人的行为防御模式,比如有人认为事业部之间缺乏支持,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他自己没有看到更多的深层次场景和内涵,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去帮助他看清自己的行为与防御模式,并通过具体的场景分析,让他看清自己的盲区。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大家多讲述一些具有正面意义的案例,一起去探寻更多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把负能量转为正能量,并从中找到恰当的场景和正确的行为模式,进而深挖克服自身习惯性防御的办法。第八步是诊断发现行为模式的源头,通过鼓励大家积极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并且彼此之间互相反馈,使得个体的差异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    在诊断过程中,大家可以逐步从探讨BLM模型过渡到探讨各自的行为模式进而探讨如何驱动组织变革。从表面上来看,组织的变革仿佛是业务变革,但其实质是改变组织的思维和惯性模式,比如怎样在实现目标路径上达成一致、怎样去探寻组织分歧的源头、怎样去理解和争取各事业部之间的配合与支持等。根据上述的引导和诊断,可以得出以下5个关于进一步行动和干预的结论:第一,在公司层面应该进一步加深对战略目标的理解,通过对一致性的强化来减轻认知差异;第二,进一步明确关键业务的核心边界,把业务聚焦到保证系统运营、保证交付规范和保证交付品质上来;第三,继续围绕关键区域负责人和核心交付流程做诊断,进一步找出关键任务和人才的现状与期望状况之间的距离,并制订改进计划;第四,针对一线和中后台的配合机制继续诊断,探索阻碍公司发展的原因并予以优化升级;第五,公司要通过强化文化氛围把决策团队的战略思想和规划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使全体员工都能对公司的核心目标达成共识,从而提升管理质量,避免管理浪费的情况,推动公司持续向好发展。

组织诊断经典工具,业务领先BLM模型
2023/04/19
数智时代的召唤:HR系统架构师

BANI时代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让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这也更加契合当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定位,其典型特征是人力资源部逐渐成为业务部门的战略合作伙伴,围绕组织、人才、文化来支撑公司的企业战略,实现业绩增长。技术赋能HR,HR通过技术手段扩展边界,已成为共识,未来需要更多的科技型HR。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数智化过程中,HR人员不断抱怨IT部门无法真正理解人才管理的核心需求,不能和HR一起创造价值。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两个团队、两种职能的分工形式,很难将技术思维与HR的业务思维融合,要求这两个相互不理解的团队共同为数智化人才管理的目标努力,其实很难。HR部门和IT部门,其各自的价值在哪里?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能只从技术眼光去看系统的建设,也不能单纯的HR领域的知识去解读系统建设,任何单一维度的观察只会让结论偏颇。毋庸置疑的是,企业需要将新技术嵌入人才管理的实践,以创造更高效的人才管理流程,这种技术创新不但能实现HR本职工作的价值增值,还能创造出更适配数智时代下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手段,实现和业务的联结,重塑人才管理业务流程,敏捷创新,构建一个全感知、全链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智平台,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业务运作中,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预警,辅助决策,助力数智化转型,加速业务发展,全面提升组织效能。这就需要类似“HR系统架构师”这样的角色,对组织模式、技术、能力进行整体的设计,同时具备产品思维、数据意识和端到端的业务能力,推动变革、升级和价值创造。前段解耦,中台聚能,智能协同的背后,首先是做好数智系统的顶层架构设计。“HR系统架构师”需要以组织与人才管理模式升级为基础,牵引数智技术和人才管理能力升级,不断丰富人才管理工作的内涵,提升组织模式升级的价值,创造人才资源和组织能力,为保障企业持续成功注入活力。数智化人才管理系统的搭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过程中需要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提取、清洗、分析等,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平台,通过对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帮助企业领导、部门领导等提供决策上的数据支持,提升整个组织的企业管理水平。益才认为“HR系统架构师”在数智化人才管理的整体布局考量上,以下“3大理念”和“3项原则”缺一不可。理念1:自上而下规划从零搭建一套数智化IT系统需要从整体上去考量,通过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应用哪些场景,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需要整合哪部分的业务系统等,基于需求规划场景,基于场景规划指标,基于规划搭建应用,基于应用搭建基础;可行性角度则要求依次完成打通系统数据,梳理指标体系、搭建数据分析场景等动作,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决策。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自上而下规划,以终为始搭建企业数智化IT系统。理念2:自下而上推进在系统的具体搭建上,我们首先要了解各个业务板块的数据完整程度、数据量以及业务成熟度。如果说一些板块并没有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或者说无法提供业务数据,那我们就要去重新思考,是不是需要一次性地把整个系统全部搭建完成?在这里我们建议企业由点到面分步实施,可以以核心的业务场景作为试点,先推进核心议题进行数智化IT的搭建,逐步完成全场景赋能和AI场景应用,这样也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只有新管理工具真的解决了员工和前线管理者当前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为他们节约了时间,他们才会接纳、认可新工具,从而影响到更高层级的员工和管理者去使用新工具。这就是自下而上推进的过程。理念3:数-智双轮驱动数智化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集成,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数字化+智能化,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的更高阶段。数智化阶段的底层逻辑是:(1)产生链接:人财物事的互联,比如:人机互联、人事互联、人财互联、财物互联、财事互联---知识互联等等;(2)沉淀数据:通过上述人财物事的互联互通,原始数据自然留痕,客观有效,包含了一切数据,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为后续数据清晰、加工、存储、数据分析打下来良好基础;(3)数据智能: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技术让数据分析更加逼真、清晰与智能,模型、算法与算力是其中最关键的三要素。眼下AI与BI技术的结合正是“数、智”融合的有效验证。这就要求在做数智化IT系统搭建时,考虑如何将业务端需求通过数据智能分析的方式去解决。例如益才一直提及的“数字孪生”,在过去一个人的数据可能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财务数据在财务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在EHR系统,绩效的数据在绩效管理系统,一旦拥有数智化系统,我们就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在同一个地方形成每个人全方位的数据,在系统中有一个“完整的我”,有效发挥“数”的威力;同样我们在做组织的继任健康度、各种关键指标的预警、趋势分析时,需要人和系统进行结合,人提出想法和思路,剩下的事情交给系统去分析,充分发挥系统“智”的价值,最终得出结果。有些过于智能化的功能目前可能没有能力去实现,但我们可以先期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待时机成熟之时,可以快速地进行搭建。原则1: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复杂的系统功能,通过一定规则进行拆分和重组,变成一个个模块。用户通过模块的组合来实现企业的管理需求。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每个功能模块就像一个组件一样,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自由组合,按需使用。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原则一方面能够让系统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采购费用,企业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研或外采自己需要的功能模块,不需要一下子置办整套的系统平台。当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现有的功能模块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只需要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新的功能模块即可,减少了因更换平台而对使用产生的影响,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模块化的设计也让系统迭代也比较方便,当我们有新的模块要添加时,只需要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直接添加即可,这样能够让系统变得越来越完善。数智化人才管理平台,往往会涵盖组织诊断、建模、测评、盘点、学习、发展以及人才管理驾驶舱等各子系统。每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的同时也相互关联,每个模块之间独立存在,当需要不同系统进行关联时也可以进行关联。比如,建模系统:有自己的模型库、指标库,以及个人建模和团队建模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搭建不同岗位、层级的模型;同时建模系统的模型可以应用到测评、盘点以及人才发展模块。原则2:智能化操作智能化操作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交付式思维。数智化人才管理系统对用户的定义不再是单纯服务于企业的HR和高管,而是每个员工,即每个员工都可以用,愿意用,让每一位员工都深度应用。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体验,依靠科技赋能。HR要努力实现科技与HR工作融合,通过强化场景思维,让用户有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真正构建起产品服务平台,以下罗列一些较为典型的智能化操作设置。1.全终端支持手机、电脑、平板、微信、企业微信、钉钉、内部系统(OA、HER等)系统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一键智能登录,一键消息推送。2.智能匹配系统自动识别员工组织、岗位、层级,通过平台内置算法、企业业务逻辑,根据员工信息智能匹配评价问卷、生成继任图谱以及人才看板;根据测评活动智能匹配报告模板。3.一键拖拽我们都知道电脑里的文件可以通过拖拽的方式直接从一个文件夹移到另外一个文件夹,只需要一步就可以完成复制粘贴工作;同样系统也可以通过一键拖拽功能让原本复杂的操作步骤变得简化。比如人才九宫格,我们可以在九宫格里通过拖拽的方式直接对宫格内的员工进行调整;同样系统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拖拽功能,简化操作流程,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4.智能答题技术系统内置防作弊技术实时监控测评者的答题情况和答题进度;内置无效问卷处理方式、极值分析、漏答提醒、断点续存、匿名评价、一键打乱题目、智能阅卷、实时数据汇总等多种答题技术,让原本复杂的测评考试容易操作。5.直观简洁呈现系统内置各种算法逻辑、各种图表结构、颜色搭配,基于数据结构匹配不同图表,让原本枯燥的大数据以图表、图形的方式可视化呈现给业务领导、公司高管。直观、立体地呈现个人数据和组织数据。原则3:开放性兼容数智化IT平台同时需要具有开放性,可以跟OA、企业微信、钉钉等企业内部平台实现对接,进行数据交互。企业内诸多人才数据广泛存在于EHR系统、OA平台、钉钉平台;财务数据存在于财务管理平台;招聘数据存在于招聘平台;还有部分的行业数据来自外部的平台。这就要求系统可以实现多平台对接,及时抓取数据,同时系统产生的各种数据也可以与其他平台进行共享,让企业各个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企业可以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仓库或者数据湖,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以上内容似乎更多是信息人员需要关注的,HR更擅长与人打交道,解决人的问题,HR理应先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出发,思考在满足员工的需求方面,基于对人性需求的把握和最新技术趋势的了解提出更多的建议,作为桥梁来连接技术和人性需求。数智化人才管理早已不是简单地上一套系统或成立一个数字化的部门,而是人才管理科学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它能够为组织竞争力带来全新的、巨大的增益。这条道路上,可以说既有遍地机会,又遍布荆棘。技术的成熟程度除了能直接为组织的管理与经营提效,也正在以动态交互的模式,扩大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HR团队建设的效果。技术能够正向预测文化、制度和HR团队的发展效果。对于HR团队而言,不能孤立的去发展技术,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技术能力去发展业务、组织、人才。技术的使用能够统一内部关于对组织、业务与人才的认知,提升各模块的衔接配合,提升HR在组织内部的影响力。同时将HR从传统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思考真正对组织战略实现有意义的事情。总而言之,技术的应用,正在肉眼可见的重构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

数智时代的召唤:HR系统架构师
2023/04/18
数智时代的人才管理决策利器

组织在进行了体系化的人才数据治理,打下了良好的人才数据基础后,则更关注数据的运用,尤其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进行人才管理决策。大量人力资源数据的汇集后,数据价值的有效挖掘便成为了新的挑战,如今大多数大型组织拥有人员分析团队,公司高管也将人员分析列为重点,几乎无人质疑人才数据分析的美好前景。不过许多领导者也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分析”其实只是基础报告,尚未产生深入且持久的作用,公司既没有将数据分析贯穿到日常人力资源流程中,也缺乏利用分析进行有效预测,推动决策制定的能力,面对复杂的分析技术和亟待统筹的整体局面,鲜有组织知道应当如何实施,众多HR在该阶段较为典型的困惑是:如何建设服务于业务的数据与分析模型。人力数据要服务于企业战略,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数据分析流程。人力数据分析流程是基于人才问题的分析,而非针对数据本身,以终为始,这就要求我们从问题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关键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形成分析报告,输出解决方案,不断去优化我们的业务和运营,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基于人才问题”,这是人才数据分析与其他业务数据分析之间的区别,但流程、方法则是相通的,殊途同归。人力数据分析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深入研究,进而做出更好的决策。之所以更好,是因为这些决策的制定基于事实和数字,而不是依赖直觉,也正是基于事实,组织才能够验证在实现人员最佳管理方面的假设。我们采用一套高效的数据分析决策流程支撑起不同的人才管理需求,并将其称之为“益才决策盒子”,两个主要特点是:以数据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数据的量化优势;符合当下组织关于人才决策的动态要求,像盒子一样及时响应群体级,部门级,专项级等多类别的人才决策,彼此间相互关联,也可以单独成立。具体而言,针对每个人才管理决策的数据分析流程从以下6个步骤展开。一、提出商业问题著名数学家John W. Tukey曾经在1962年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正确问题一个模糊的回答,要比给错误问题一个精确答案要好得多。”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Tukey的观点依然没有过时,它解释了为什么人力数据分析有成为一种管理时尚的风险。大部分企业人才决策的分析往往始于数据,因为数据是可利用资源,当你知道想要表达什么,你就会去寻找相应的数据来支撑,例如:“请验证我们的培训效果”这类人才发展决策,其本身没有产生新的、有见地的或增值的结果,但所有的分析案例都将调查数据与培训效果相联系。我们忍不住自问:“难道分析不应该从来自经营的挑战开始吗?”人力资源的成功在于对业务增值——通过告知如何决策业务以及创造商业成功而不是验证已知事实。进行人才数据分析,理解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发现管理者对于数据分析维度的真正诉求呢?“穿上对方的靴子走一走”,想管理者或业务方所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良性的互动与沟通,基于HR前期的了解和管理者实际的业务诉求进行共创,碰撞出火花。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如果管理者的管理范畴较大,可能会关注整个团队的人员管理情况,这种情况下,HR需要提供员工全景档案,让管理者可以随时查阅,并能够从业绩情况、出勤情况、工作状态和健康度等多个维度对比员工数据,而非仅看到数值,让其基础的日常管理更为便捷。从决策层面来看,团队风险度也是管理者较为关注的重点。例如,关键人才的异动情况、健康度状态、离职影响度等,若能有一些相关的预测则更有价值。管理者也会评估预算和成本,例如,用人预算和成本是否超支,团队业绩的达标情况等。部分管理者还希望通过数据看到自己团队与组织中其他团队的对比,了解自身团队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并基于此进行本部门的调整和优化。提出商业问题是数据分析的第一个步骤,也是HR和业务/管理者们解决业务难题的另一种方式,必须优先考虑这一步,避免弄错分析对象,只有清楚地提出问题并加以界定,才可以保证分析项目是组织真正需要的,清晰地勾绘需求,让输出结果与需求的契合度更高,增加项目成功的机会。换句话说:首先定义好你试图改变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出改变。二、确定分析思路分析思路是整个流程的“灵魂”所在,它将分析工作进行细化。分析思路清晰、具有逻辑性,就可避免同一个问题反复分析的情况出现。确定思路需要全面、深入的拆解分析维度,确定分析方法,最终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根据不同工作流程所处阶段和分析需求角度出发,数据分析可被划分为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处理方式分析四种类型。(1)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汇总原始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形式,例如各种报表、图表等。需要注意的是,描述性分析通常是从过去的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见解,但往往不具备解释问题发生原因的能力。(2)诊断性分析。诊断性分析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诊断性分析,可以深入挖掘问题根源,识别依赖关系,找出影响因素。借助联动、下钻、挖掘、预警等方法,可以知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企业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来帮助解决问题。(3)预测性分析。相较于描述性分析和诊断性分析在过去数据上的集中,预测性分析往往更能说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通过使用描述性和诊断性分析的结果来检测趋势、异常或做聚类分析后,对未来进行动态预测。(4)处方式分析。处方式分析是基于对“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可能会发生什么”的分析,通过算法手段最优化决策,来帮助用户决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便消除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获得更有利的趋势。作为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它不仅需要历史数据,还需要很多外部信息,利用更为复杂的工具和技术,如机器学习、业务规则和算法等,这也决定了它的实施和管理相对于其他分析类型来说更加复杂。三、处理数据该步骤要求找出与检验假设相关的数据,并决定数据质量是否达到可以进行分析的程度。需要决定应该汇总现有数据还是采集新的数据,或者两者都需要。需要注意的是,此步骤很容易失控。项目开始时,我们往往很清楚数据以及分析的目标,但是当我们开始进行数据清洗并展开初步分析时,可能会出现新的、更有吸引力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这时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偏离目标,避免分散注意力,确保更好地聚焦于想要的数据。当拿到数据时,数据往往不能满足直接用来分析的要求,所以需要将收集到的杂乱无章的数据,快速、准确加工成适合数据分析的样式。这并不是说HR需要成为数据收集(目前通过技术完成的工作)或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大多数公司已经拥有数据分析团队,HR的附加价值在于将分析结果转化为行动,以便数据得到很好的利用。四、分析数据分析数据的工作可谓“抽丝剥茧”,它从分析目的出发,按照分析思路,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或分析模型,使用分析工具,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此阶段,方法论和统计学将被用于数据分析以检验假设并且为进一步提炼结论创造条件。缺少这一步,分析项目就缺少了基石,不进行分析,就不会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在此重要节点,选择了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分析方法,决定了分析结果的有效性。HR要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掌握相关回归、聚类等方法。这类方法可用于分析员工行为与HR结果数据(如绩效、满意度、离职倾向等)之间的关系,下表列出统计学概念中一些基本的描述性的量化分析方法,可供参考与借鉴。五、展示结论只有理解了分析背景以及分析结果的内涵才有可能得出结论,对于数据分析最常见的要求是“给我结论,而不是数据”。我们不能假定利益相关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得出结论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企业高层来说,并不是为了看到这些数据,而是希望HR能够将数据反映出来的业务问题精准地识别出来,同时分析指标背后的原因、关联性等,为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们需要通过聚焦于提炼结论来提高决策质量。可以通过提出以下问题来检验结论的重要性:●这个结论告诉我什么?●这个结论和业务问题相关吗?●这个结论是独特的或只是某个熟悉话题的翻版?●这个结论清晰吗?●这个结论会导致什么结果?展示结论又被称为“数据可视化”,是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传达出数据包含的信息,增强数据的“易读性”,让阅读者轻而易举地就看出数据表达的内容。HR对数据的分析和呈现,要确保业务部门能够理解;“文不如表,表不如图”,展示数据结论一般用图表进行展示,常用图表有表格、柱状图、折线图、条形图、散点图、饼图等。六、撰写报告撰写报告是指以文档形式呈现分析结果,其内容是通过数据全方位的科学分析来展现运营情况,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从而降低运营风险,提高盈利。建议报告就是第1步至第5步工作的总结,以文档的形式展现数据分析的“推理”过程,并得出最终的结论。就像需要依靠数据来源提炼观点一样,我们还需要根据结论来提出建议。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果我的结论足够重要,需要加以重点说明,业务部门需要做点什么呢?”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帮助业务部门提高绩效,所以虽然结论会引人注目,但根据结论提出的建议才是业务部门需要的,只有行动建议才能推动目标落地,卓有成效的建议性报告会成为推动变革的强大力量。要保证从结论中提炼出建议,清楚地描述每个建议,像撰写声明那样清晰、简洁,如“这个结论表明……,因此,我建议……”。以上即为“益才决策盒子”的全部流程。有了这样的流程,很多关键的组织人才议题,就可以实现智能预警和趋势预测。HR部门可以通过整体规划确保数据分析具备实时的预警性,设置关键指标的监测系统,方便各部门“各取所需”,依据高管、业务负责人、HR部门、员工不同对象的决策场景可设置为:人才画像分析、流动分析、离职预测、继任规划、人才库、人力资本及效率分析等。

数智时代的人才管理决策利器
2023/04/14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牵引员工能力成长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下非常重要的一种人力资本管理模式,是企业构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内部人才选、用、育、留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从任职资格管理方法研究、结合管理咨询实践论述任职资格管理的内涵、任职资格标准的制定,任职资格认证、任职资格体系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在时代飞速的今天,如何有效管理企业员工,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牵引员工朝着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稳步迈进,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协同发展,共同双赢,这是当今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课题。上个世纪末,华为公司引进了英国的秘书职业标准,同时在全公司进行广泛推广,公司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员工的职业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职业通道发展顺畅,为国内其它公司提供了重要借鉴。任职资格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以及促进员工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方法,对员工的职业发展、岗位能力要求、胜任力水平能够进行明确规范和定义,为企业战略与业务发展提供有效支撑。01任职资格管理概述1.1任职资格管理的背景20世纪末至世纪中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引领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时期。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阐明工人通过系统地培训可以掌握标准的操作方法,同时实现生产工具、材料、设备及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哈佛大学教授梅奥著名的“霍桑试验”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此管理开始由传统的以“事”为中心转为关注“人”的因素。人际关系学说后期涌现出多种行为科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等等。这些行为科学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仍被广泛地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追溯历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成长发展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的一个子系统,他通过人才的“选”、“育”、“用”、“留”来提升并实现组织的最大效能。在组织竞争力的管理模型中,员工的知识技能是“投入”,员工的工作行为是“转换”,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是“产出”。至此“投入转换产出”奠定了任职资格理论的基础。随着工商业由工业时代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就业人群的主体也由体力劳动者转变为知识型工作者。如今,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最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到针对知识型员工群体的系统管理方案。从华为、、微软等世界级领先企业的成功实践中,我们发现,应对这一挑战,是从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过渡到当前“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管理,任职资格管理无疑是一套非常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国内对任职资格管理的重视及应用,源于对英国即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的职业任职标准,当获得了某个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就相当于获得了这个职业的任职资格。1995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英国NVQ引入中国,并将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中的文秘与行政管理标准作为首批引进项目,在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进行试点推行。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将每一个职业的任职资格作为依据中国国情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成功管理经验,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引进了任职资格管理。任职资格管理被任正非视为华为过去十年的三大成功变革之一,它明确了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及职业发展通道中不同层级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使得员工的能力可以有方向性地进行系统的提升。1.2任职资格管理的实践意义任职资格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根据企业组织的业务发展要求,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实施的系统的管理。现有研究的任职资格主要是以职位族为管理单位的任职资格,它包括对任职者个人素质、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行为标准的要求。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围绕企业职业通道的设计,任职资格标准的设计及任职资格认证管理的设计展开,其中任职资格标准的设计关联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核心能力,关联到岗位素质模型,这部分的设计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的管理研究实践已经充分地论证了企业实施任职资格管理的意义:第一,任职资格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基础工作之一。实现“人岗”匹配的前提;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中所明确的任职资格标准是企业招聘与调配的依据;同时任职资格标准为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方向,也是企业薪酬及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的依据之一。第二,任职资格管理体现了企业战略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第三,任职资格管理打通了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使员工的职业目标及岗位晋升有章可循,从而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重要依据。第四,任职资格管理可提供人才战略与规划的依据。借助任职资格管理工具,有效地招聘与调配人才,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开发企业战略所需要的人才。当然,不并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任职资格这种管理模式。技术型、创新型的企业更适合这一管理模式。科学地引用这种体制,才能够发挥它的最大效益。02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方法论2.1任职资格模型的内涵任职资格模型是指从事某一职位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行为的总和,反映的是任职者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它的特点首先是基于工作内容,并以完成工作内容成功的行为规范为标准。基于多年的管理咨询实践,我们认为任职资格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本管理,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综合起来,表现为人的素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像其它一切资本一样,都应当获得回报。人力资本管理最大的特点在于人力资本管理是站在员工的角度,视员工为投资者;企业是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构成。员工和企业除了聘用关系外,还存在投资合作关系。人力资本管理的目的是综合考虑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视员工为投资者,主动,注重战略性管理和决策。在管理咨询实践中,我们把任职资格模型根据具体应用情境可以区分为外部招聘模型、高绩效模型、内部选聘模型三类,一般由背景条件、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三部分构成。三部分在不同的任职资格模型中应用各有侧重,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机组合,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发展通道及岗位特点确定三部分评价的侧重点,例如技术研发通道侧重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营销通道侧重背景条件与能力素质。以外部招聘模型为例,三部分各自的内涵及应用特点如下:背景条件:是指判断能否胜任岗位的较为直观的学历、专业背景、相关工作经验、项目经验等信息,可快捷、直观的初步判断候选人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可快速过滤不胜任的候选人,较大提升招聘效率。知识技能:是指胜任岗位必备的核心知识技能,是衡量候选人是否能胜任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在专业技术性很高的岗位的选拔尤其重要,通常需要通过专业笔试、面试等方式评价候选人的专业能力,是对背景条件评价的重要补充与验证。能力素质:通常与公司组织能力、企业文化、价值观紧密结合,是衡量候选人是否符合公司组织能力、价值观的重要参考依据,可过滤掉与公司文化不合的候选人,专业能力再强,价值观不合也可能会是害群之马。2.2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构成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由岗位体系/职业发展通道、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认证三大部分构成,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职位等级进行规划,对每一等级制定任职资格标准,开发任职资格认证方法,牵引员工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将工作行为职业化,并根据任职资格标准及认证方法对员工能力及工作行为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任职资格管理使员工在为企业目标努力的同时,也为个人目标的实现积累经验和能力,把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紧密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基本思路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业务策略结合企业内部员工成长需求,形成某类岗位人员的素质能力标准和专业能力标准,并以此标准来培养员工的职业化行为,提升员工的技能,改进员工的绩效,支撑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2.3任职资格体系构建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战略与业务分析、岗位体系/职业发展通道、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认证、任职资格应用五大部分构成,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的主要架构模块。2.3.1企业战略与业务分析建立公司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必须从企业的经营战略、核心业务及核心竞争力出发,分析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哪里,需要哪些人才来实现,哪些职位可以支持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明确对企业的经营具有核心意义的行为与能力,并有计划地建立与培养这样的行为与能力。2.3.2岗位体系/职业发展通道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岗位体系。首先,在公司战略与业务分析为基础上开展工作分析,确定各业技术、业务、职能条线的岗位、工作职责、衡量标准、工作联系、人员要求等信息,优化部门职能、岗位设置及职能;其次,根据各条线的岗位性质、知识技能、业务特点等因素,将职能、专业能力相近的岗位划分同一职位族,形成岗位序列并划分岗位层级。岗位体系梳理/职业通道设计为企业员工建立了多重职业发展通道,使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行为素质等方面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发展,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2.3.3任职资格标准构建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标准。组织企业内部各类专家依据岗位体系通过绩优人员BEI访谈、对标分析、流程分析、专家小组访谈、工作坊等形式(组合),开发任职资格标准,主要包括背景条件、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多年的企业咨询实践表明,岗位工作年限、工作经验、项目经验和绩效等是基本条件;任职资格评审重点在知识技能和行为素质标准。例如,某知名A公司,知识被认为只有转化为技能才能应用于工作,因此,其的任职资格标准重点对技能和素质(岗位差异能力)进行评估。2.3.4任职资格认证任职资格体系的实现和管理方式是认证。任职资格认证是企业员工以任职资格标准为依据,认证评审内容包括职位晋升背景条件(学历要求、工作阅历和经验等)、绩效、知识技能、素质、核心价值观、加分项(认证证书、获奖等)等相关证明材料,提交认证专家委员会,通过对员工进行评审认证的一种任职能力评审方法。基于多年的管理实践探索,通常根据岗位体系各通道的特点实施差异化任职资格管理,不同岗位层级认证的方式不一样,针对低层级职位,采用个人报名/主管推荐方式,填报职位晋级申请表、参加专业考试,部门级专家委或部门主管评定,提报上一级专家委和人力资源部审核即可;针对中、高级职位,则需要参加职位晋级答辩,由公司级专家委员会决议。公司级专家委员会来自不同部门的业务专家组成,由人力资源部指派参与评审。2.3.5任职资格体系应用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将传统的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关乎“人”的各个管理方面,都离不开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选、用、育、留等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领域,促进员工能力的提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员工职业目标与企业战略的共同实现[4]。具体来说,基于任职资格体系,设计组织管理实践场景,提升组织效率,可应用于外部招聘与配置、内部竞聘、员工职业展、关键人才队伍培养、人才发展地图等。03总结综上所述,基于国内外任职资格管理理论对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总结,任职资格管理能够被国内众多优秀企业接受,主要在于任职资格管理能够打通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职业目标的共同实现。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升级到人力资本管理发展阶段的标志之一,其构建的难度不仅是设计岗位体系、职位等级、任职的能力标准,也不仅是制定员工晋级评估认证管理制度,而是要建立任职资格体系落地应用的三大保证。3.1组织流程的保证任职资格体系需要有组织相关的流程制度,保证同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拥有专业上的决策权限,例如,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对于项目管理和产品研发流程中的专业决策权力、技术专家拥有在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审批、签字权限,保证让专家发挥作用。只有让专家们拥有专业上的权力,确立专业上的权威,才能发挥专家的效益、并能满足专家们的成就感。3.2薪酬激励的保证任职资格体系需要给不同职级的员工匹配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原则上,同样的职位等级,专业通道和管理通道享受同等的薪资福利待遇。只有让同等级的专业人员得到跟管理职同等甚至更高的薪酬等级待遇,给予足够的尊重,才能留住专业和技术人才。3.3组织文化保证一个有效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其内部流程和组织文化一定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内部评价必须是以能力和业绩导向。这样的组织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去除官僚文化、简化流程。一个官僚的组织文化,流程都以内部权力为节点、组织氛围以“官本位”的组织,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其管理效益也难以发挥。在管理实践中,建议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应该根据企业战略与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支持战略与业务的视角,不断对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进行迭代优化。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牵引员工能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