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2023/10/20
组织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

韦斯伯格六盒模型之一的组织与结构,是判断我们现在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效能,是否可以支持业务的成功。使命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抓紧调整人和组织架构,从而确保员工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责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排兵布阵来支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架构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组织架构?这样的架构能否支撑业务目标的实现?    业务领先BLM模型中的战略执行中的正式组织模块是战略规划与管理得以执行的组织结构保障,为了确保关键任务和流程能有效地执行,组织需要明确的结构、管理和考核标准。因此,当有了执行业务设计所需的重要任务时,企业们需要思考,现有的组织结构和考核系统是否能够支持这些任务的完成?    组织设计在战略落地实施中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呢?01组织架构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外部市场环境愈加复杂,客户需求愈加多变,当企业拥有一个与业务发展相适配的组织架构时,就能保障企业能够紧跟环境变化,始终保持强大的业务能力,进而抓住市场发展机遇,赢得市场的领先地位。马化腾曾说过,仅依靠创始人的热情是无法维系企业的长远发展的,腾讯一直在思索组织架构上的变革,追求组织架构上的创新。但是,组织架构具有一定的惯性,其变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管理者往往还习惯于旧的框架体系,这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需要及时构建新的组织架构,以支撑组织战略实施和流程运作。02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方法    组织架构要跟随战略、业务发展做出调整,在调整前,企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组织架构进行诊断与分析,由此得出组织架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组织架构诊断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诊断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部门设置、部门使命与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岗位使命与岗位职责、人员定编状况等进行诊断,以判断企业组织架构是否与公司业务战略或职能战略相适应,是否进行了有效和必要的分工,并最终体现在是否有较高的管理效率等。    常用的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方法有6种:职能分析法、资源分析法、职权分析法、流程分析法、贡献分析法、标杆借鉴法。(1)职能分析法。职能分析法包括基于战略的职能分析法和基于现状的职能分析法:基于战略的职能分析法又称为职能分解,是在明确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所要完成的职能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分解;基于现状的职能分析法是在现有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分析该部门、岗位是否已充分履行了自己的现有职能,现有职能是否与企业的战略要求相一致,是否符合先进的做法。(2)资源分析法。资源分析法主要分析组织资源在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分配。对照各部门、岗位的职能与贡献来分析资源的投入情况,以明确企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对于职能完成过程所形成的信息资源,企业应通过组织设计,将这种资源由员工个人集中到企业手中。客户信息、工作技能就是这种信息资源的典型代表。(3)职权分析法。职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权分配来发现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诊断分析中,着重分析部门或岗位具有的职权是否与其承担的职责相适应;职权在部门或岗位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职权在层级之间的分配是否既有利于高层领导控制又能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职权分配是否适应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特点、技术特点、人员特点;职权分配是否过于集权或分权等。(4)流程分析法。流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共同将企业输入转化为输出,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流程分析法就是逐个分析流程效率,以了解企业内各个单位的协调水平,并分析进行流程整合的可能性,按照流程的连续性,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5)资源分析法。是从投入上来看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的,贡献分析法则是从产出上来分析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的。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业务部门的设置,尤其是独立核算的业务部门的设置非常有用。(6)标杆借鉴法。以行业内领先的竞争对象为标杆,通过与标杆企业的对比来发现企业组织管理的不足,也可以直接借鉴标杆企业的做法来设置部门或岗位,再造业务流程或管理流程。03组织架构常见的问题    组织架构一般可以分为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4个类型。根据组织架构的构成,我们将常见的组织架构问题也分为四大类:职能结构问题、层次结构问题、部门结构问题和职权结构问题。(1)职能结构问题。企业管理是由各种职能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各职能之间相互联系、在不同的环节和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将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有机联系起来而形成的体系,称为职能结构。常见的职能结构问题有职能交叉(重叠)、职能冗余、职能缺失、职能割裂(或衔接不足)、职能分散、职能分工过细、职能错位、职能弱化等。企业在做组织诊断时,要对各部门在目前的组织系统中的作用、分工、隶属、合作关系是否明确等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现有组织架构中各部门职能是否交叉、冗余、缺失、错位等,也可以结合企业价值链,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职能进行逐个分析,识别出职能结构存在的问题。(2)层次结构问题。层次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包含管理层级的构成和管理幅度的大小。常见的层次结构问题有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不合理、管理分工不明确等。通常来讲,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级就会越少,两者呈现负相关性。过多的管理层级会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管理幅度(一般来讲,每一位管理者的正常管理幅度为7~13人),压缩管理层级使组织扁平化,让企业的内部运行更有效率。有的企业存在管理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的分工不明确。管理者是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力量,但各级管理者对在企业运作中的定位和责任是不同的:计划管理认为高层管理者要负责企业的未来;中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及人才队伍;基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盈利状况,包括生产成本的增减、产品质量的好坏。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不同,只有各层级的管理者都做好分内事,企业才能有序运作、高速发展。(3)部门结构问题。部门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是指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在部门结构上,常见的问题有关键部门缺失或关键部门设置不合理,后台部门太多,部门人数少、数量多等。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会进一步细分职能,增加人员,最后会导致中后台部门设置过多,中后台人员持续增加,使组织变得臃肿。中后台人员通常不直接创造产出,中后台人员过多会降低企业的效益。企业要分析各中后台部门和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对没有必要单独设置的部门或岗位进行合并。有的企业设立了多个部门,有的部门人数很少,不足3人,部门之间往往还有“部门墙”,影响了组织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实际上,企业对各部门进行分析后会发现,不同的几个部门之间职能相近、业务范围也趋同,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部门。(4)职权结构问题。职权结构是指各层次、各部门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及相互关系,反映了部门、岗位之间责权关系的对等情况。常见的职权结构问题有高层领导职务、职责、职权不一致,部门职务、职责、职权不一致,管理岗位职务、职责和职权不一致。概括来讲,可分为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两种情况。有权无责会使组织变得无秩序,有责无权会使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无法对结果负责。    企业在诊断与分析组织架构时,可以先参考这四大类常见的组织架构问题对本企业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工具和方法,识别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

组织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
2023/10/18
人岗匹配促进人才管理正向发展

经济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人才的高效流动,在社会和具体领域范围内的人才高效流动,于社会和行业的整体利益而言并非坏事,但如果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做好精准的人才识别和恰当的人才匹配安置,那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增加了成本,却降低了企业综合效能,延缓了战略实现的步伐。因此,从长远发展和总体利益的组织视角来看待人才流动问题,需要从两个大方向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保证选对人、配好岗,让人才保质保量并持续稳定的在企业快速成长并贡献力量。选人的正确思路1招聘面临的综合挑战对于企业而言,招聘人才历来存在各种挑战,简单概括起来包括应用场景挑战和外部招聘挑战两个方面:1)应用场景挑战校招层面,对于公司的招聘压力应对和招聘精准度提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短时间内锁定合适的高潜力的未来员工,一直都是企业绕不开的挑战。社招层面,因为应聘员工本身的阅历等具体因素,导致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识别准确度和稳定性方面问题频发,对员工在价值文化层面的匹配度预测同样是不易。2)外部招聘挑战在招聘过程中,各企业经常没有达成一致且被验证有效的统一人才标准。更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效的人才筛选和岗位匹配预测分析,这在外部招聘的动作上带来了不小的失误率和很高的用人成本。因此,从人才标准建立和人才综合匹配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完善,对于企业人才选用育留和战略落地都有着重要意义。2人才选拔与招聘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与专业的公司通力配合,可以快速确认企业当下和未来需要的人才胜任力模型标准,再以此为基础开发对应的素质测评工具,并结合需要调整定制其他相关测评需求对应的组合工具,可以快速应对来自招聘体量和人才识别准确度较低方面的难题,高效锁定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1)人才标准的内涵—胜任力模型的理论依据根据心理学视角,设计科学完善的测评工具,并以此为基础洞察人才综合素质,是快速了解人才的最具性价比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参考专业公司沉淀的模型数据库和模型样例,会让整个过程更加准确、高效和便捷。2)标准建立—建模方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对人才标准的具体诉求,可以选择系统建模、敏捷建模、模型库建模、传统建模多种形式,满足企业高效重塑和完善自身人才标准的核心诉求。3)工具运用—全流程多工具结合人才标准确认后,根据需要考察的人才能力构面,综合运用素质测评、管理能力评价和标准化能力考评等多种工具,完善人才招聘全流程。无领导小组在校招中,更多用于管培生岗位的候选人评价。在模拟工作会议的情境下,通过任务研讨来量化参与研讨面试者的各方面具体能力。AC评价中心技术,常用于各层级管理岗位员工在管理能力各具体维度上的评价测量。结构化面试则以STAR结构来探讨具体任务,并在整个过程中量化描述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人才“匹配”的正确思路人才与组织发展领域,有很多对企业发展现状有重要影响的隐性组织变量(如敬业度、满意度等),而本质上能够对组织变量和人才流动(离职率)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中,就是组织内各层面的人才匹配度。益才认为,匹配度根据企业需要和现实状态可以有侧重的进行区分和测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整体胜任度、文化匹配度、团队匹配度和意愿匹配度。1)整体胜任度通过测评报告,可以看出整体胜任度匹配度,招聘方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人才,也可以根据企业现有人才的实际测评情况,确定岗位调整的参考维度。2)文化匹配度如果仅仅关注能力,而忽略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度,容易导致人员快速流失。因此在候选人能力胜任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候选人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度。3)团队匹配度人—岗匹配,是招聘中比较重要的一点,然而人和岗位所在团队的匹配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团队角色、领导风格等可以看到候选人和团队之间的匹配度。4)意愿匹配度兴趣、动机、价值观是冰山模型中的隐性因素,也是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影响因素。5)形成人才大数据:选择优秀适岗人才综合以上人才测评和匹配大数据,形成关于人才系统洞察和匹配度等指标的综合挖掘分析,让企业在人才识别和评价的完整度与准确性上得到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总体来说:1)企业人才流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选拔和匹配出了问题,这一动因进一步对于企业发展升级和战略落地产生了消极影响。2)人才选拔需要通过专业高效的建模开发来确认人才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发对应的测评工具,并结合其他素质维度工具,整合标准化流程,顺利实现对人才完整、深刻、高效洞察。3)人才匹配可以从整体胜任度匹配、团队匹配、文化匹配和意愿匹配四个方面入手,结合企业和人才的实际诉求进行灵活定制化,保证匹配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帮助企业找到高质量稳定发展的核心人才。4)人才选用育留相关工具的开发与运用,有助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提升标准和效率,提高人—岗匹配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事决策的有效性。

人岗匹配促进人才管理正向发展
2023/10/16
“智效合一”主题交流走进上海财大

10月13日,益才创始人、《数智化人才管理》作者李曙光先生受邀至上海财经大学,展开“智效合一:数智慧人才管理提升组织效能”的主题分享交流。此次分享围绕PA在人才管理领域的最新企业应用,技术实现,落地路径,发展趋势及未来形态等话题进行延展,李曙光先生从诸多标杆企业数智化转型提升效能的实践做法进行提炼总结,既有方法论,也有实际运用,与上海财大的师生展开详尽交流,思维碰撞。以下为此次益才“智效合一”主题分享的核心内容,整理成稿,以飨读者。智效合一从VUCA到BANI,随着不确定性的常态化,全球各大经济体开始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可持续与业务增长。如何保持竞争力并实现持续的经营增长成了企业高层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这一进程中,以人才为核心的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才管理是企业保持增长,持续创新的战略变量。数智化将人才管理这一议题回归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价值本源。打造数智化的组织与人才管理机制,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也是数智时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首要战略目标。简而言之,数智化加速组织效能与人才管理的融合,即“智效合一” 。智-数字孪生数智化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应用,将原先依赖个人经验进行判断的模式升级为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深度数据分析。这种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地洞察因果关系、趋势和相关性,并根据这些洞察做出预测性的判断和提前介入管理手段。数字孪生,即通过构建物理实体与其数字虚拟之间精准映射,将物理世界的人才管理体系投射进数字世界,形成数字刻画的员工。简而言之,就是你拥有一个在数智系统里面的“双胞胎”,只是他(她)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数字孪生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实现人才数据的精准虚拟刻画,助力组织按需及时锁定关键岗位的优质人才,做到实时、立体、直观、全面、敏捷、高效的人才画像确认和精准岗位匹配实现,从而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丰富的人才数据经结构化处理,从数智化的角度进行升级和演变,实现人才管理的“看见-洞见-预见”。当企业面临:业务开拓、组织调整、人才选拔、人才晋升、项目任用、人才储备、发展计划---等管理场景下,即可高效实现“以岗找人、以人找人、以人找岗、梯队找人”等用人决策。例:上图所示的“以岗找人”类场景中,需要做出分公司总经理候选人的决策支撑,大模型通过“履历×绩效×能力×潜力×价值观×带队伍×职业稳定×流动意愿”的智能算法,自动推算出合适的候选人分析结论、推荐理由以及多维比对的详尽数据。决策智能的实现需从数据广度、分析深度两个维度整体提升关键人才的数据关联性、数字化程度:‍‍数据广度:一方面链接已有HR初级数据、HR运营数据、财务数据,一方面基于人才管理的业务逻辑,产生诸如业务全景数据、效能数据、组织行为等数据,拓宽整体数据广度。分析深度:通过对数据的清洗、分类、建模、分析,根据业务价值和数据复合度,拓展分析深度。从数据复合度的角度,数据由浅至深可分为基础数据-模型数据-算法数据;从业务价值的角度,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未来会怎么样,进而“穿透”三重人才数据,通过描述性数据-看现状、诊断性数据-明因果、预测性数据-知未来,实现“人数合一”。‍‍我们常说用人要看“一贯表现 + 全部工作”,从过去、将来,显性、隐性对人才进行综合性评价,“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当下,又看未来”。“数字孪生”系统因其“全息、全生命周期、实时/准实时、双向反哺”的典型特性,可构建组织内部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多维、立体、综合评估队伍现状,横向对比,支撑快速决策,进而打破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隔阂,帮助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效-智慧才报企业数智化人才管理体系是在“内部视角、外部视角、人才视角和组织视角”多维因素叠加基础上,对人才管理体系的思考和设计,涵盖目标绩效管理变革、全面人才盘点、前瞻业务洞察和精准人才发展,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推动和支撑企业目标的实现。突出价值体现在组织效能与人才管理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在组织的维度,强调数据的“精”,也就是关键信息提炼,组织不缺信息,而是缺乏明确有效的决策和观点。关键人才群体的数据可视化呈现可以让管理者们及时了解组织人才的动态、风险以及应对策略,同时围绕看板展示的关键人才信息进行决策研讨,作为既定的组织动作,月度汇报、检核、研讨、制定策略等一系列动作掷地有声地扎根到组织土壤,将形成组织内一致的人才管理范式。如果有类似于“财务报表”的“人才报表”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外部、上下级的对话,因为这个时候大家用共同的数据语言来沟通。“智慧才报”是数智化人才管理的另一重要形态。结合财务“三张表”, 在数智化人才管理的视角下建立起“人才资产表、人才效能表、人才流量表”等维度的人才管理报表体系,呈现企业人才管理和动态管理的缩影,以人才数据驱动决策,实现像看财务报表一样看人才报表。这背后是从HR视角到业务视角、CEO经营视角的升维。以近期火热的“人效”主题为例,在“智慧才报”系统中就可以结合效能“E-I-P”框架,搭建组织与人才效能报表。从组织的战略主题和业务逻辑出发,构建人效闭环。人效闭环包含3大体系:首先是人效标准体系:包含人效类,钱效类、占比类、增速类4大类型,在4个类别下不同企业可能有上百个指标,生产,职能,销售,研发等不同部门定制各自的人效指标。第二是人效分析体系:有空间、时间维度的分析,有典型的基准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通过横向、纵向、对标等数据的输入比对,洞悉处境,识别问题,看准趋势。第三是人效监控体系:结合“效能黄金不等式”构建企业的效能监控体系,动态、预警的追踪组织人效变化情况。基于人效闭环提出包含组织优化,人才优化,技术优化3个主要维度的人效优化策略。第四个层面就是我们的改进方案,“好钢用在刀刃上”,找准人效改进的发力点,清晰到每一个周期,具体到某一个指标,通过行动计划去追踪反馈巩固。人才管理工作如果能以人效的角度出发,也就抓住了“牛鼻子”,这恰恰也是高层领导和业务老大们时刻关心的话题。落地路径结合益才与诸多标杆企业数智化实践案例,李曙光先生总结出3条数智化落地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数字化架构基础、数据基础、人才管理成熟,从盘点逻辑、发展逻辑、数据中台逻辑等路径推行组织的数智化人才管理征程。与此同时,交流现场围绕一家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的数智化提效案例进行了拆解,分享其从“流程、数据、决策”3大维度的升级来解决内部人才管理体系不完善,评价过程较主观、人才数据管理受阻、缺少决策支撑等系列难题。除了以上李曙光先生的精彩分享外,上海财经大学的学子们现场参与积极,答疑环节提问视角新颖,思维敏捷,忍不住为他们点赞,对这帮国家栋梁的未来充满期望,数智化人才管理亦未来可期!!!上海财大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商学院MBA项目学术主任陈志俊教授对此次交流内容表示认可,现场多次互动提问,期待后续更多的深入碰撞。

“智效合一”主题交流走进上海财大
2023/10/13
战略人才盘点之人才规划怎么做?

业务发展决定组织发展。组织战略及业务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基于业务发展的要求组织架构、部门及岗位必须相应调整,必须明确战略目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需求,这种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明确人才需求过程,就是人才规划。人才规划通常分为人才质量规划与人才数量规划,人才质量规划是指基于战略和组织发展要求明确企业员工需要必备什么样的关键能力,明确在不同层级、不同职类的关键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数量规划明确企业需要多少具备战略与业务目标要求的关键能力的人,包括各职类、职级的人员数量以及人力成本总额。人才规划是企业调控人员配置、控制成本、达成人效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益才咨询基于多年项目实战经验认为,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人才规划的流程,也缺乏科学的人才规划工具和方法,导致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各项工作均以主观判断方式进行,不仅浪费管理成本,而且对战略和业务的支撑不够。以下是常用的人才规划方法与人才规划的关键流程:01人才规划的主要方法劳动效率法    劳动效率法是根据员工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等因素来计算岗位人数的方法。该计算方法的假设前提是业绩结果的多少完全取决于相关人员的工作时间或工作量,忽略产品、市场、内部支持系统等对业绩和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员工的历史工作效率数据,结合公司未来的目标产出来测算未来的人员数量需求,故该方法适用于发展稳定、内部管理经营方式变化不大的企业。例如,员工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员工劳动效率×出勤率)。某企业明年计划生产的产品总任务量是100万件,工人平均的生产效率为每天生产10件(或劳动产量定额),工人的年平均出勤率为90%,员工人数计算过程:人数=1×106÷[10×(365-2×52-11)×90%]=444(人)(四舍五入)。回归预测法回归预测法同样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未来战略目标,来确定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员需求数量的方法。与劳动效率法不同的是,回归预测法是以过往的销售收入或利润等历史业务数据为基础,通过这些数据与历史员工数量建立回归方程,然后代入未来的经营目标拟合计算,得出未来的人员需求数量。回归预测法相比较劳动效率法更准确。回归预测法依赖可靠的历史数据和准确的未来市场预测。该方法适用于发展趋势连续性较强的企业。预算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是指通过年初制定的人工成本预算来进行年度的人员数量控制,这是很多跨国企业常用的人员数量规划方法。企业制定年度人力成本预算,将企业的总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在获得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各部门自行决定各岗位的具体人数,由部门负责人对部门业务目标和岗位人数负责。由于可分配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这种情况下,企业会用预算严格控制各部门人数的编制。该方法适用于内部有精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且精于成本管控的企业。人员配比法    人员配比法是指企业根据员工总数和各职类员工的相对比例来确定各职类的员工数量的方法。通常在同一行业的各企业中,由于专业分工和协作的要求某一类人员和另一类人员的数量比例关系在一定时间内需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或者某些类员工的人数会随着其他类别员工人数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确定某一类别员工的数量,进而确定关联类别的员工数量。这一方法比较适合企业内部各种辅助、支持类岗位的员工数量规划,如人力资源类、财务类、行政管理类人员等。标杆对照法标杆对照法是指根据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标杆企业的员工人数、职类结构、人效数据等并结合企业实际作业流程、效率和业务量的整体考虑,最终确定一个逐步向标杆看齐和靠拢的管理目标,并由此展开人员的数量规划。该方法需要获取标杆企业的经营数据和人员配置数据,包括销售额、人工成本、效率、人才现状和人员构成。但由于数据的保密性,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这样的数据,同时由于各企业的差异较大,没有各要素都完全一致的企业,所以该方法通常只能作为人才数量规划的参考,不能作为决定性的操作方法。02人才规划的关键流程(1)基于公司战略与业务目标要求出发要想使人才规划精准度高并指导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工作实践,首先要做的是收集与员工数量有关的业务(比如营业额、利润等)、人效(比如人均净利润、单位人工成本产出效率等)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至三年的业务发展进行业务数据、人效数据的管理预测和条件假设。如去年公司完成销售额2亿元,经过外部市场和内部能力评估,公司经营层判断未来三年公司的销售额可以达到6亿元,假设未来三年公司保持匀速增长,则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增长率为44.2%。(2)员工需求总数测算基于未来业务目标和人效目标数据来测算公司员工需求总数,可以用到的方法为“劳动效率法”。例如,根据战略规划未来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目标分别是2亿元、3亿元和5亿元,而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得出公司去年人均营业额为100万元,过往三年每年保持10%的提升,如果此趋势不变,那未来一到三年公司的人均营业额将为110万元、120万元和132万元,据此可以推算得出未来一到三年公司的员工总数将分别为182人、250人和379人。(3)业务类员工测算所谓业务类员工是指直接负责业绩目标完成的员工,比如说销售、生产类员工等。由于在外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类员工业绩产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业务人员历史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结合其未来需完成的直接业绩目标,通过“劳动效率法”进行未来业务类员工数量需求的测算。销售类员工预测相对简单,例如销售类人员人均销售合同额为500万元,在产品和销售模式没有大变的情况下,明年公司要完成10亿元的目标营业额,则大约需要200个销售员,若对销售人员的人效提升有要求,再做相应的修正。(4)职能人员测算所谓职能人员一般是指公司的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等后台服务人员。业务人员数量确定之后,通常会用“人员配比法”按照前后台人员数量的配比关系进行职能人员的数量规划(具体操作参看上文介绍)。另外,技术研发类人员虽不属职能人员,但往往也用此法进行数量规划。不同序列人员配比关系可根据公司历史数据、外部市场数据和公司人效管理要求来进行综合确定。(5)管理人员测算业务类和职能类员工需求数量确定后,同样也采用“人员配比法”对业务类员工中的管理人员数量和职能类员工中的管理人员数量分别进行估算。其人员配比关系同样要依据公司历史数据、外部市场数据和公司人效管理要求来进行综合确定。同时,管理人员的数量也会综合考虑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来确定,而管理幅度一般会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被管理岗位工作量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设定管理幅度时可参考一些经验值,如管理学一般认为一个管理者正常的管理幅度是7~13人,如果管理人员能力强,下属岗位复杂度不高且差异性不大,其管理幅度可以更大。而对于基层岗位,其管理幅度一般可以超过20人,但必须结合企业的管理者能力现状进行设定。(6)人才数量综合平衡后确定业务类、职能类员工和管理人员数量的测算是通过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进行的,基于此可获得员工需求总数的数据,其可能与采用劳动效率法测算的人员需求总数比较接近,也可能差异较大。如果结果差异特别大,可以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确定员工需求总数,具体权重的设置需要结合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待员工需求总数及各类别人才数量确定后,在人才盘点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再结合公司的人效管理要求和假设,与各个部门负责人确定部门内部的人才配置数量,包括各职级、各岗位的人才数量,并最终形成整个公司和各部门、各岗位完整的人才配置表,但对于特殊岗位的人才需要做特殊的考虑。        总之,企业最终员工需求总数及各职级、各职类、各部门员工需求数量的确定需要管理者服从达成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要求,更要服从公司人效提升大局,实施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再平衡,进而确定最终结果。若发现人才数量、人力资本投入、人效指标和预算管理存在明显差距或不合理之处,需要与公司财务部、各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公司最高领导紧密沟通,通过调整管理判断、人力成本资源再分配等手段,最终使人才数量规划既能支撑公司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能契合人效持续提升的管理要求,这也为人才盘点后续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战略人才盘点之人才规划怎么做?
2023/09/27
人才盘点校准会怎么做?

人才盘点校准会是企业人才盘点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人才会议的形式对于人才各个方面进行深度沟通与讨论,对于未来人才的能力发展、职业规划、企业用人、人才数量、质量规划方面提供科学、客观、量化的人才数据与依据,并形成共识。开展人才校准会的目的,通过会议的方式使多方角色共同参与,提供不同视角的人才信息,还原更立体的人才情况,构建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人才沟通的桥梁,打破人才评价的主观认知局限与差异化的理解,实现人才数据科学、客观、量化,助力人才数据一体化。校准会准备工作首先,确定校准会的形式、人员组织、日程安排、流程设计、资料准备等。校准会的目的将直接影响校准会的成败,这包括决定校准会讨论的方向(用作发展还是用作人事决策)与尺度(谁能参与、讨论的纵深度、信息的保密性)。其次,需要确定盘点对象、人数、层级,确定参与人员、校准讨论流程,并提前将设定好的流程安排、项目背景告知参与人员,确保参与人员提前知悉相应的流程与规则,做好日程安排。在安排时需要考虑实施的细则,例如,是分层级,还是分区域或分条线开展校准会?最后,校准人才信息与报告的准备需要在评估结束后尽快完成,保证人才信息的热度。为保证校准讨论高效与聚焦,需要提前将准备好的校准报告发给参与人员。基于项目实践经验,人才盘点校准会现场需要在正式说明盘点的目的、流程和规则,安排好参与人员的分工协作。不要忽视盘点的宣导过程,确保参与者可以基于同样的目标,在同样的节奏下展开交流,保证会议的高效进行,出现分歧时也更容易基于共同目标达成共识,避免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自说自话。校准会参会人员人力资源总监通常会在人才校准会中扮演两个角色。首先是主持人、引导者和人才顾问,他们需要引导整个会议流程和讨论,营造公开、客观的氛围,提供人才评价的专业意见,引导讨论,确保达成会议目的。另外一个角色是制度、机制的解释者,需要对校准会的规则、盘点的关键概念、人才相关制度做出清晰的说明和解释。有时候,企业也会请外部的咨询顾问与HR配合,共同承担这部分工作。直接上级校准对象的直接上级是校准会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直接上级的缺失会使得人才信息不完善和不充分,也会对后续人才盘点的落地工作不利。直接上级在校准会中的任务是:负责介绍被盘点人日常工作中的业绩、能力、潜力、保留和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并且能够开放地倾听其他参与者的信息,做出对下属的判断和行动策略的信息补充,形成完整的信息,充分达成意见共识。斜线上级校准对象的斜线上级可能不止一人,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与被盘点人业务交叉较多部门的领导,因为他们可以提供很多直接上级观察不到的被盘点人与其他部门协同的信息,对综合判断员工表现和能力非常重要。同时,斜线上级相互参与对下级的讨论,也有利于公司将人才放到一个共享平台上,促进人才在全公司范围的调动和配置。高管公司高层管理者是否参加校准会也经常会被讨论。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日常工作非常忙碌,很难拿出一两个整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参与会议。不过,近一两年随着企业对人才战略、人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升温,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亲自参与具体人才管理的项目也会经常发生。专家顾问外部专家/第三方专家在企业人才盘点工作中也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客观、公平、公正、专业。在外部专家/第三方专家参与的校准会中,专家更多代替HRD扮演主持人、引导者的角色,让整个会议目标清晰、流程严谨。更重要的是,外部第三方的视角可以帮助企业在多个角色讨论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整个校准会目标及效果的达成。尤其是在企业刚刚开展人才盘点工作的阶段,外部专家/第三方专家的角色不可或缺。校准会的核心议题人才盘点校准会通常是一项结构化的会议,有明确的讨论内容和结构,不会像座谈会那样由参与者随意发言。人才校准会通常会首先明确业务和岗位的需求和规划,然后基于需求逐一讨论每个盘点对象,讨论其优势、短板、人才关键特征、可能的发展方向、准备状态、风险等。1、业务与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较为严谨的人才校准会会从组织的视角出发:首先进行体系的组织盘点,从组织盘点中输出业务和岗位的需求和规划。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如果暂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组织盘点,则可以在人才校准会中先简单讨论部门或区域的业务重点和岗位的需求,重点聚焦于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2、人才能力分析人才关键特征概述在人才的关键特征内容的阐述环节,HR/外部专家会先将刻画校准对象的整体特征,通过关键特征的抓取快速还原一个人才的原貌,当然这些关键特征的凝练也源于测评数据。优势与劣势在刻画出一个人才的关键特征后,会议的参与者就会针对被校准者能力的优劣势进行深度的交流。首先由HR/外部专家描述其优势,结合测评过程中的信息;然后可以直接进入其能力劣势/关注点部分,阐述在测评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被关注;在两个部分阐述完后进入参与者发言,相互交流。3、团队综合分析除了个人特征、优劣势、综合素质,人才校准会也不能忽略从整体角度看待人才状况——对多人进行综合比较,调整他们在九宫格中的位置。可能还会确定高潜人才名单、继任者名单,以及在后续工作中可能会重点投入资源的人才类别或名单。相比于“讨论个人情况”的环节,将多人的情况放在一起整体来看,这部分讨论会更激烈。例如:人才校准员工甲,伴随公司一路走过来的老员工,销售经验丰富,在公司内部掌握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在当地累积了丰富的市场资源,所带领团队业绩表现稳健,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带领团队过程中展现了一定的管理章法。但欠缺创新思考,同时随着年限增长,个人工作精力的投入度也相对下滑。结合能力测评数据与落位规则,该员工落在高潜人才上。员工乙,进入公司三年的年轻业务骨干,工作有激情,思维活跃,乐于挑战,用两年的时间从基层业务人员晋升为区域经理,并在一年前主动请缨负责新产品的销售与新区业务的管理。在现岗的一年中,提出了很多业务创新方案,并带领团队在新区市场中试水推广,经过团队努力,在该区市场中获得一定的份额。但新区业绩与老区业绩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近一年的绩效考核并不理想。结合能力测评数据与落位规则,该员工落在骨干人才上。若按照当前落位,员工甲将以高潜人才的定位,作为新区市场外派的首选。经过现场内外部专家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员工甲更适合“守城固疆”,员工乙则在“攻城夺地”上展现出更高的潜质,结合人才落位与业务拓展的配型,最终将员工乙调整为高潜人才,将员工甲调整为骨干人才。关键原因还在于,对人才的分析是基于业务的定位和需求,如果反过来,我们在讨论传统业务的规模性增长时,员工甲则更可能会被定位为“高潜人才”。

人才盘点校准会怎么做?
2023/09/25
圆桌对话:未来趋势-AI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9月21日,由云生集团主办,上海新沪商联合会、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广州人力资源服务协会、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西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西安高新区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四川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支持的2023第八届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峰会在上海圆满落幕。本次峰会主题为“驾驭AI·云生长”,现场来自企业的HR高管、国内外领先人力资源机构的专家、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以及政府、协会的专家学者等行业精英共聚一堂,通过主题分享、圆桌论坛等方式共同探讨AIGC时代的人力资源创新与变革。益才创始人、《数智化人才管理》作者李曙光先生受邀参与《未来趋势: AI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与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文玲,毕马威中国TMT行业审计合伙人李响,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陈志俊先生等一行嘉宾就“AI技术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将出现在哪些方面?”“面对AI技术带来的冲击,是顺其自然还是主动出击?”等话题,分别从战略、财务、人力、法律等不同角度展开热烈探讨,精彩发言在现场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李曙光先生表示:“Trust AI”是数智时代的当有之态,在信任的基础上,适应并主动引领。益才一直专注研究人才管理垂直领域的HR-AI应用,从数据广度和分析深度两个维度进行数智升级,进行人才管理的实践场景探索,产生基于组织效能提升和驱动组织决策的洞见及智慧。譬如“分公司选取总经理”这在传统的人才管理领域难度非常高的工作,在HR-AI的技术加持下,可以在现有的干部和高潜人才库中,通过数字孪生-人才画像系统,算法和模型的设置快速发现合适的候选人。相较于被动等着被取代,积极拥抱,反而会推动涌现出新的岗位机遇和价值创造领域。四位嘉宾一致认为,面对AI的强势来袭,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主动出击。历经8年沉淀与积累,由云生集团主办的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峰会已办成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峰会品牌,8年来积累了来自人力资源界、投资界100+位大咖分享前沿趋势,来自政府、企业、学术机构10万+人力资源工作者在这里学习交流。通过搭建这样一个人力资源行业的交流平台,实现业内专家、与会者和办会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探讨人力资源未来趋势,共同促进人力资源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的数智化管理不仅仅是当下的趋势,也是数十年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源实践的结晶。来年,云生集团力争集结更多重磅嘉宾,汇聚更多创新议题,发布展现更多人力资源科技产品,将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峰会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期待明年再次相约在峰会。

圆桌对话:未来趋势-AI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2023/09/20
组织诊断:如何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

韦斯伯格六盒模型之一的组织与结构,是判断我们现在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效能,是否可以支持业务的成功。使命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抓紧调整人和组织架构,从而确保员工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责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排兵布阵来支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架构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组织架构?这样的架构能否支撑业务目标的实现?    业务领先BLM模型中的战略执行中的正式组织模块是战略规划与管理得以执行的组织结构保障,为了确保关键任务和流程能有效地执行,组织需要明确的结构、管理和考核标准。因此,当有了执行业务设计所需的重要任务时,企业们需要思考,现有的组织结构和考核系统是否能够支持这些任务的完成?    组织设计在战略落地实施中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呢?01组织架构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外部市场环境愈加复杂,客户需求愈加多变,当企业拥有一个与业务发展相适配的组织架构时,就能保障企业能够紧跟环境变化,始终保持强大的业务能力,进而抓住市场发展机遇,赢得市场的领先地位。马化腾曾说过,仅依靠创始人的热情是无法维系企业的长远发展的,腾讯一直在思索组织架构上的变革,追求组织架构上的创新。但是,组织架构具有一定的惯性,其变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管理者往往还习惯于旧的框架体系,这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需要及时构建新的组织架构,以支撑组织战略实施和流程运作。02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方法    组织架构要跟随战略、业务发展做出调整,在调整前,企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组织架构进行诊断与分析,由此得出组织架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组织架构诊断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诊断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部门设置、部门使命与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岗位使命与岗位职责、人员定编状况等进行诊断,以判断企业组织架构是否与公司业务战略或职能战略相适应,是否进行了有效和必要的分工,并最终体现在是否有较高的管理效率等。    常用的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方法有6种:职能分析法、资源分析法、职权分析法、流程分析法、贡献分析法、标杆借鉴法。(1)职能分析法。职能分析法包括基于战略的职能分析法和基于现状的职能分析法:基于战略的职能分析法又称为职能分解,是在明确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所要完成的职能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分解;基于现状的职能分析法是在现有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分析该部门、岗位是否已充分履行了自己的现有职能,现有职能是否与企业的战略要求相一致,是否符合先进的做法。(2)资源分析法。资源分析法主要分析组织资源在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分配。对照各部门、岗位的职能与贡献来分析资源的投入情况,以明确企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对于职能完成过程所形成的信息资源,企业应通过组织设计,将这种资源由员工个人集中到企业手中。客户信息、工作技能就是这种信息资源的典型代表。(3)职权分析法。职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权分配来发现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诊断分析中,着重分析部门或岗位具有的职权是否与其承担的职责相适应;职权在部门或岗位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职权在层级之间的分配是否既有利于高层领导控制又能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职权分配是否适应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特点、技术特点、人员特点;职权分配是否过于集权或分权等。(4)流程分析法。流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共同将企业输入转化为输出,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流程分析法就是逐个分析流程效率,以了解企业内各个单位的协调水平,并分析进行流程整合的可能性,按照流程的连续性,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5)资源分析法。是从投入上来看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的,贡献分析法则是从产出上来分析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的。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业务部门的设置,尤其是独立核算的业务部门的设置非常有用。(6)标杆借鉴法。以行业内领先的竞争对象为标杆,通过与标杆企业的对比来发现企业组织管理的不足,也可以直接借鉴标杆企业的做法来设置部门或岗位,再造业务流程或管理流程。03组织架构常见的问题    组织架构一般可以分为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4个类型。根据组织架构的构成,我们将常见的组织架构问题也分为四大类:职能结构问题、层次结构问题、部门结构问题和职权结构问题。(1)职能结构问题。企业管理是由各种职能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各职能之间相互联系、在不同的环节和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将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有机联系起来而形成的体系,称为职能结构。常见的职能结构问题有职能交叉(重叠)、职能冗余、职能缺失、职能割裂(或衔接不足)、职能分散、职能分工过细、职能错位、职能弱化等。企业在做组织诊断时,要对各部门在目前的组织系统中的作用、分工、隶属、合作关系是否明确等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现有组织架构中各部门职能是否交叉、冗余、缺失、错位等,也可以结合企业价值链,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职能进行逐个分析,识别出职能结构存在的问题。(2)层次结构问题。层次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包含管理层级的构成和管理幅度的大小。常见的层次结构问题有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不合理、管理分工不明确等。通常来讲,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级就会越少,两者呈现负相关性。过多的管理层级会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管理幅度(一般来讲,每一位管理者的正常管理幅度为7~13人),压缩管理层级使组织扁平化,让企业的内部运行更有效率。有的企业存在管理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的分工不明确。管理者是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力量,但各级管理者对在企业运作中的定位和责任是不同的:计划管理认为高层管理者要负责企业的未来;中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及人才队伍;基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盈利状况,包括生产成本的增减、产品质量的好坏。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不同,只有各层级的管理者都做好分内事,企业才能有序运作、高速发展。(3)部门结构问题。部门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是指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在部门结构上,常见的问题有关键部门缺失或关键部门设置不合理,后台部门太多,部门人数少、数量多等。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会进一步细分职能,增加人员,最后会导致中后台部门设置过多,中后台人员持续增加,使组织变得臃肿。中后台人员通常不直接创造产出,中后台人员过多会降低企业的效益。企业要分析各中后台部门和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对没有必要单独设置的部门或岗位进行合并。有的企业设立了多个部门,有的部门人数很少,不足3人,部门之间往往还有“部门墙”,影响了组织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实际上,企业对各部门进行分析后会发现,不同的几个部门之间职能相近、业务范围也趋同,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部门。(4)职权结构问题。职权结构是指各层次、各部门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及相互关系,反映了部门、岗位之间责权关系的对等情况。常见的职权结构问题有高层领导职务、职责、职权不一致,部门职务、职责、职权不一致,管理岗位职务、职责和职权不一致。概括来讲,可分为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两种情况。有权无责会使组织变得无秩序,有责无权会使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无法对结果负责。    企业在诊断与分析组织架构时,可以先参考这四大类常见的组织架构问题对本企业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工具和方法,识别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

组织诊断:如何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
2023/09/13
“诊断盒子”—数据穿透流程七步法

在数据中看到异常情况后,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穿透数据,制作专题分析报告,并采用一套高效的数据分析流程支撑起不同的人才管理需求,我们将其称之为“诊断盒子”,其两个主要特点是:一是以数据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数据的量化优势;二是符合当下组织关于人才决策的动态要求,像盒子一样及时响应群体级,部门级,专项级等多类别的人才决策,彼此间相互关联,也可以单独成立。具体而言,针对每个人才管理决策的数据穿透流程从以下步骤展开。01提出商业问题著名数学家John W. Tukey曾经在1962年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正确问题一个模糊的回答,要比给错误问题一个精确答案要好得多。”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Tukey的观点依然没有过时,它解释了为什么人力数据分析有成为一种管理时尚的风险。大部分企业人才决策的分析往往始于数据,因为数据是可利用资源,当你知道想要表达什么,你就会去寻找相应的数据来支撑,例如:“请验证我们的培训效果”这类人才发展决策,其本身没有产生新的、有见地的或增值的结果,但所有的分析案例都将调查数据与培训效果相联系。我们忍不住自问:“难道分析不应该从来自经营的挑战开始吗?”人力资源的成功在于对业务增值——通过告知如何决策业务以及创造商业成功而不是验证已知事实。进行人才数据分析,理解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发现管理者对于数据分析维度的真正诉求呢?“穿上对方的靴子走一走”,想管理者或业务方所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良性的互动与沟通,基于HR前期的了解和管理者实际的业务诉求进行共创,碰撞出火花。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如果管理者的管理范畴较大,可能会关注整个团队的人员管理情况,这种情况下,HR需要提供员工全景档案,让管理者可以随时查阅,并能够从业绩情况、出勤情况、工作状态和健康度等多个维度对比员工数据,而非仅看到数值,让其基础的日常管理更为便捷。从决策层面来看,团队风险度也是管理者较为关注的重点。例如,关键人才的异动情况、健康度状态、离职影响度等,若能有一些相关的预测则更有价值。管理者也会评估预算和成本,例如,用人预算和成本是否超支,团队业绩的达标情况等。部分管理者还希望通过数据看到自己团队与组织中其他团队的对比,了解自身团队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并基于此进行本部门的调整和优化。提出商业问题是数据分析的第一个步骤,也是HR和业务/管理者们解决业务难题的另一种方式,必须优先考虑这一步,避免弄错分析对象,只有清楚地提出问题并加以界定,才可以保证分析项目是组织真正需要的,清晰地勾绘需求,让输出结果与需求的契合度更高,增加项目成功的机会。换句话说:首先定义好你试图改变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出改变。02确定分析思路分析思路是整个流程的“灵魂”所在,它将分析工作进行细化。分析思路清晰、具有逻辑性,就可避免同一个问题反复分析的情况出现。确定思路需要全面、深入的拆解分析维度,确定分析方法,最终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根据不同工作流程所处阶段和分析需求角度出发,数据分析可被划分为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处理方式分析四种类型。(1)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汇总原始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形式,例如各种报表、图表等。需要注意的是,描述性分析通常是从过去的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见解,但往往不具备解释问题发生原因的能力。(2)诊断性分析。诊断性分析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诊断性分析,可以深入挖掘问题根源,识别依赖关系,找出影响因素。借助联动、下钻、挖掘、预警等方法,可以知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企业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来帮助解决问题。(3)预测性分析。相较于描述性分析和诊断性分析在过去数据上的集中,预测性分析往往更能说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通过使用描述性和诊断性分析的结果来检测趋势、异常或做聚类分析后,对未来进行动态预测。(4)处方式分析。处方式分析是基于对“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可能会发生什么”的分析,通过算法手段最优化决策,来帮助用户决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便消除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获得更有利的趋势。作为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它不仅需要历史数据,还需要很多外部信息,利用更为复杂的工具和技术,如机器学习、业务规则和算法等,这也决定了它的实施和管理相对于其他分析类型来说更加复杂。03处理数据该步骤要求找出与检验假设相关的数据,并决定数据质量是否达到可以进行分析的程度。需要决定应该汇总现有数据还是采集新的数据,或者两者都需要。需要注意的是,此步骤很容易失控。项目开始时,我们往往很清楚数据以及分析的目标,但是当我们开始进行数据清洗并展开初步分析时,可能会出现新的、更有吸引力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这时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偏离目标,避免分散注意力,确保更好地聚焦于想要的数据。当拿到数据时,数据往往不能满足直接用来分析的要求,所以需要将收集到的杂乱无章的数据,快速、准确加工成适合数据分析的样式。这并不是说HR需要成为数据收集(目前通过技术完成的工作)或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大多数公司已经拥有数据分析团队,HR的附加价值在于将分析结果转化为行动,以便数据得到很好的利用。04分析数据分析数据的工作可谓“抽丝剥茧”,它从分析目的出发,按照分析思路,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或分析模型,使用分析工具,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此阶段,方法论和统计学将被用于数据分析以检验假设并且为进一步提炼结论创造条件。缺少这一步,分析项目就缺少了基石,不进行分析,就不会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在此重要节点,选择了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分析方法,决定了分析结果的有效性。HR要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掌握相关回归、聚类等方法。这类方法可用于分析员工行为与HR结果数据(如绩效、满意度、离职倾向等)之间的关系,下表列出统计学概念中一些基本的描述性的量化分析方法,可供参考与借鉴。05展示结论只有理解了分析背景以及分析结果的内涵才有可能得出结论,对于数据分析最常见的要求是“给我结论,而不是数据”。我们不能假定利益相关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得出结论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企业高层来说,并不是为了看到这些数据,而是希望HR能够将数据反映出来的业务问题精准地识别出来,同时分析指标背后的原因、关联性等,为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们需要通过聚焦于提炼结论来提高决策质量。可以通过提出以下问题来检验结论的重要性:●这个结论告诉我什么?●这个结论和业务问题相关吗?●这个结论是独特的或只是某个熟悉话题的翻版?●这个结论清晰吗?●这个结论会导致什么结果?展示结论又被称为“数据可视化”,是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传达出数据包含的信息,增强数据的“易读性”,让阅读者轻而易举地就看出数据表达的内容。HR对数据的分析和呈现,要确保业务部门能够理解;“文不如表,表不如图”,展示数据结论一般用图表进行展示,常用图表有表格、柱状图、折线图、条形图、散点图、饼图等。06撰写报告撰写报告是指以文档形式呈现分析结果,其内容是通过数据全方位的科学分析来展现运营情况,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从而降低运营风险,提高盈利。建议报告就是第1步至第5步工作的总结,以文档的形式展现数据分析的“推理”过程,并得出最终的结论。就像需要依靠数据来源提炼观点一样,我们还需要根据结论来提出建议。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果我的结论足够重要,需要加以重点说明,业务部门需要做点什么呢?”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帮助业务部门提高绩效,所以虽然结论会引人注目,但根据结论提出的建议才是业务部门需要的,只有行动建议才能推动目标落地,卓有成效的建议性报告会成为推动变革的强大力量。要保证从结论中提炼出建议,清楚地描述每个建议,像撰写声明那样清晰、简洁,如“这个结论表明……,因此,我建议……”。展示结论又被称为“数据可视化”,是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传达出数据包含的信息,增强数据的“易读性”,让阅读者轻而易举地就看出数据表达的内容。HR对数据的分析和呈现,要确保业务部门能够理解;“文不如表,表不如图”,展示数据结论一般用图表进行展示,常用图表有表格、柱状图、折线图、条形图、散点图、饼图等。07效果反馈所谓效果反馈就是选择恰当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及时监控报告中提出的策略执行进度、执行效果。一般第七步效果反馈完成后,还需要像第一步提出商业问题时所做的需求沟通那样,与他人沟通反馈效果,比如是否有异常、出现异常的原因、下一步动作,等等,如此反复迭代,就形成了数据分析的闭环。以上即为“益才诊断盒子”的全部流程。至此,我们就完成了以数据驱动的组织与人才管理问题的决策全流程:从确定分析内容、形式、结论、改进建议直至制订行动计划,采用数据推动见解和决策做出,跳出HR专业闭环,从驱动业务问题解决的视角,重塑HR价值与影响力。正如《战略分析》书中所言:“要做好一个分析项目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这意味着你需要成为系统思考者,并且要考虑从人力资源流程到商业问题的所有环节。”有了这样的流程,很多关键的组织人才议题,就可以实现智能预警和趋势预测。HR部门可以通过整体规划确保数据分析具备实时的预警性,设置关键指标的监测系统,方便各部门“各取所需”,依据高管、业务负责人、HR部门、员工不同对象的决策场景可设置为:人才画像分析、流动分析、离职预测、继任规划、人才库、人力资本及效率分析等。如何让数据更有价值?关键要穿透数据,识别背后的问题所在,从人和组织层面分析对业务的影响,进而对症下药,用大数据的方式提高决策的速度和有效性,减少未来用人方面的风险,最终解决业务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企业在了解业务需求时仅通过较为碎片化的非正式方式,这样的沟通可能使得HR无法深入地和业务及管理者进行深度探讨与共创,导致分析维度与业务方期待结果存在差距,基于数据驱动的问题解决流程则会让沟通变得及时、有效。更多精彩内容,9月13日,益才邀您畅聊BANI时代下的组织诊断与发展

“诊断盒子”—数据穿透流程七步法
2023/09/11
鑫希望丨协手共进,鑫动起来

9月7日-9日,协鑫大学“鑫希望”梯队培训班第三期课程——在太仓的协鑫大学开讲,来自集团各板块28余人参加培训。本次课程中,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资行政中心总经理黄逸林黄总、培训体系专家李声华老师分别带来《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向上管理—管理高尔夫》课程讲授。01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本次《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黄逸林老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导学员如何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如何招聘和筛选合适的员工,如何进行培训和绩效管理等等,帮助学员学会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设计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体系,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课程上学员高度投入,课程结束意犹未尽。02 向上管理—管理高尔夫《向上管理—管理高尔夫》课程上,李声华老师提出向上管理并不是指对上级唯命是从,而是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有效的沟通。课程中强调了理解上级的期望和需求,并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过与上级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目标和优先事项,并根据其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方式。其次,课程教授了一些向上管理的技巧和策略。例如,主动反馈和寻求上级的反馈,以便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和提升空间;及时沟通工作进展和问题,以便上级能够及时提供支持和指导;积极参与团队工作,展示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以赢得上级的认可和信任等等。这些技巧和策略能够帮助学员更好地与上级合作,达成共同目标。03 读书分享&反转课堂本次晚间行动学习工作坊为“知识复盘+读书分享+反转课堂”,知识复盘通过带领学员对白天所学组织行为学课程进行复盘,并进行小组分享,有效帮助同学们梳理所学知识,彼此从不同的角度分享,达到内化的目的。读书分享的活动通过短时间的书目分享,形成知识裂变,从一个人读一本书,到每个人了解六本书,反转课堂则是通过以讲带学的方式,课堂交给学员进行教学管理,丰富同学们的思想,深化学员的管理能力。通过本模块三天课程的学习,同学们无论是在沟通技巧方面,企业运营管理知识方面,都有着非常多的知识汲取及操作演练,在课程结束后,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相联系,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真正的做到为企业及个人赋能。益才将于9月13号举办“组织诊断与发展”专项主题沙龙,期待您的参与!!!

鑫希望丨协手共进,鑫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