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2024/09/25
数字孪生:打破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隔阂

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推出了自己的小说《雪崩》,里面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宇宙中都有一个“网络分身”,这就是元宇宙概念的开始。尽管现在众多公司提出关于元宇宙不同角度的描述,但是都有一个核心,就是需要一个具有沉浸感的虚拟“分身”。这个“分身”其实就是前些年已经火起来的“数字孪生”。数字孪生,即通过构建物理实体与其数字虚拟之间精准映射,将物理世界的人才管理体系投射进数字世界,形成数字刻画的员工。简而言之,就是你拥有一个在数字系统里面的“双胞胎”,只是他(她)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他(她)能够实现人才数据的精准虚拟刻画,助力组织按需及时锁定关键岗位的优质人才,做到实时、立体、直观、全面、敏捷、高效的人才画像确认和精准岗位匹配实现。你可以尽情想象,这个和你几乎一模一样的孪生兄弟或姐妹,在组织系统里的人才管理场景下会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如今,数字孪生这一概念,已经迅速走出最早起源的制造业,应用到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行业,似乎成为各行各业实现数智化的灵丹妙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不断融合与作用下,“员工数字画像”的深度刻画已经成为可能。我们将该概念应用到人才管理领域,将现实中的人才管理投射进数字世界,形成基于“数字孪生”的员工画像。结合近几年参与众多行业标杆的实践,更让我们坚信数字孪生是数智化人才管理这个赛道上极具代表性的发展形态。      数字孪生系统的全景决策应用‍‍数智化人才管理是指将人才管理业务融入企业运行生态,与企业数智化转型形成交互配合。其核心价值在于盘活人才管理中的各项数据,重塑管理与业务流程,达成提升组织与人才效能的效果。受数字经济,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因素驱动影响,数智化人才管理将加速发展渗透。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数智化人才管理,将决策管理与人力资源的量化分析相结合,以管理者视角进行系统搭建,将人才管理作为组织核心要素量化分析,聚焦战略目标与组织人员的联系,重在通过数字孪生体对员工战略落实的核心技能、岗位要求、个人业务行为与自然行为进行分析刻画,对战略目标达成、人员岗位匹配、员工行为进行预测,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提炼、推演关键信息,更直观、全面地形成基于现实预测未来的员工画像全貌,实现人事管理工作模式到人才管理全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化模式转变。结合以下举措可以实现贯穿人才管理全流程的决策应用。● 通过技术汇集人才全量数据(包括以年龄、专业经验、工作经历 为代表的显性数据,以及以价值观、动机、个性特征为代表的隐 性数据),进而提炼出能力、行为、性格等特征标签,将员工各种个人特征运用数字标签进行标注,从而形成数智化的人才信息档案,将人员信息立体地呈现为一份画像,并在员工的全职涯周期中,对其行为信息进行不断收集和更迭,实时地对人才画像进行动态调整。● 通过绘制动态人才九宫格,分场景分级别对员工工作状态全面刻画,实时采集计划管理、考勤、流程、OA 等系统数据。在九宫格中,如果工作强度高、活跃度低,说明员工压力可能比较大、工作有阻力。实时查看人才的工作状态,为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量化评价依据。● 通过对人才流动可视化跟踪,对后备人才库入库人员、外派挂职人员、拟离任人员(显示绩效)等特殊任职经历,提供可视化标记。通过数字挖掘与智能化数据分析,形成人才标签、人才画像、岗位画像,深入了解员工才能,甚至预见领导人才的发展路径。这将颠覆传统的继任模式,强调并非找人填补某个职位,而是为领导人才铺好路,充分发挥其领导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能力。● 通过测评数据分析及AI 精准匹配,提供针对个人及组织的候选人建议、培训建议、团队优化配置建议等。管理者也可以基于特定需求做人员筛选,一旦某个岗位出现了空缺,其补位和继任人选即可通过系统实现智能推送,数字孪生的技术优势会让“管理动力、流动意愿”等候选人的隐性需求全盘呈现,进行筛选和匹对,组织可以更精准有效地进行人员选拔与任用。● 通过数智化手段集成整体数据并形成某一类岗位或某一支人才队伍当前的画像特征,能够帮助企业更加便捷高效地识别其与理想画像之间的差距,便于日常监测管理,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为实时提供具有价值的人才决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大数据建立人才流失预警红绿灯。管理者可通过对黄灯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绩效谈话和岗位调整,避免黄灯人员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恶化,避免发展为红灯人员,事先预警可有效应对人才流失。● 通过结合员工工作表现和360度评价,构建绩效预测模型。应用角色轮盘图分析员工优势与劣势,结合能力评价信息、工作重点计划完成情况等数据,形成员工绩效考核结果预测,为员工绩效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实现个人效能最大化。以上种种人才管理决策场景的前提均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洞察,以及全面精准的人才画像。进而实现了重新定义人才数字化洞察,构建面向未来的组织画像和人才画像,实现管理价值和管理决策可视化,引领人才管理新思维。拉姆·查兰与比尔·康纳狄全著的《人才管理大师》指出:不要通过一些含糊的陈词滥调或者机械的测评方法去评估人才,看一个人的行动、决策和行为,将这些指标与企业业绩有效联系起来,了解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信念与才能。数字孪生技术有望实现这一理念。本文节选自《数智化人才管理:组织与人才效能提升指南》一书。‍‍2024年“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三次迭代,三次升级,智效决策方阵,等您来拆~~~

数字孪生:打破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隔阂
2024/09/23
干部竞聘的管理流程与员工的竞聘准备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干部公开竞聘不论在国企还是民企,越来越受到青睐。干部竞聘不仅可以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摒弃论资排辈的体制束缚,进一步扩宽用人视野,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还能为有能力的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增强员工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化员工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员工搭建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为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干部公开竞聘也是一项很敏感的工作。如操作不当,会直接影响到竞聘效果,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合作性,甚至带来人才流失,破坏和谐稳定的团队氛围。因此,需要按照科学标准的流程操作,结合招聘的目标人才标准,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进行设计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01 竞聘的管理流程一次完整的竞聘过程包含竞聘准备、竞聘实施、结果公布及反馈,具体介绍如下:1、确定竞聘岗位,发布竞聘通知竞聘开始前,需要确定内部竞聘的岗位、人数和主要职责。具体来说,需要明确竞聘岗位的名称及编制数;通过岗位说明书的形式明确岗位职责,说明清楚竞聘资格,如学历要求、职称要求、工作年限要求、工作经验要求、岗级及任职时间要求。同时,为了更集中反映公司当前战略要求和与高工作绩效的关联性,需要对竞聘岗位建立一套胜任力模型标准。如果时间紧张,可采取敏捷建模的方式(关于敏捷建模的方法,详见:传统建模VS敏捷建模VS人才画像系统,你get到了吗?)2、确定竞聘流程内部竞聘流程一般包含竞聘报名阶段、竞聘评价阶段、聘用决策阶段、公示与聘任公布阶段。评价阶段是最核心的部分,决定了本次竞聘工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评价阶段的流程包括从标准建立到心理测评,笔试和面试阶段。3、心理测评考察候选人的软性能力(冰山以下)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加上竞聘面试时间较短,很难全面了解竞聘候选人的各项素质,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测评工具帮助面试官在短时间内加深对候选人的了解。比较常见的是使用胜任力和人格测评以及情景挑战测评。越是简单的面向基层岗位的测评,越是强调这个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部分。而越是高端的面向中高层的测评,越是重视胜任力。基于之前建立好的胜任能力标准,通过胜任力测评对候选人对目标岗位所具备的胜任力素质进行摸底。同时,对该候选人底层的人格特质进行了解,从更深层次了解这个候选人对岗位要求的适配性。情景挑战测评指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结合具体情景的方式,来考察候选人在实际多人互动场景中,对岗位所需胜任力的呈现。此外,随着当前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组织会看重这个候选人的心理健康情况,如有条件也会加入心理健康测评。具体用哪种测评组合,取决于企业招聘筛选的对象、预算和场景。在测评的实操工具上,很多组织会选择在线测评工具。在线测评能通过标准和客观的方式,根据候选人行为具有表现共性的特点,应用内置的心理测试技术高效测量出所对标的素质。基于益才的素质测评系统,可通过电脑、手机、iPad随时随地测评。可同时容纳上万人的网络测试平台——不管多少应聘的候选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测评都可以同时进行,有效减轻筛选和面试的工作量,保证后续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可以一键生成数据报告,横向比较候选人,了解候选人个人优势和短板,为企业选人用人轻松把关。4、竞聘笔试对于候选人者的软性能力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来测试,而对于一些逻辑思维、分析、写作等能力则可通过笔试的方法来考察。一些需要实操的岗位,还可以增加技能操作实践来考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笔试样例。5、竞聘演讲答辩或BEI面试竞聘中根据竞聘岗位和和候选人情况,安排演讲答辩或者竞聘面试。竞聘演讲主要是了解候选人的历史业绩及对新岗位的认识和规划,有潜力的员工会深入分析公司的现状和机遇,对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竞聘演讲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现任岗位工作主要内容及业绩回顾对竞聘岗位工作的理解和业绩目标对竞聘岗位的规划自评(竞聘的优劣势)及能力提升计划竞聘面试采取BEI面试(行为面试)的方法。除了对上述提到的如工作职责、业绩目标、竞聘岗位规划了解外,会更多关注过往关键绩效事件背后所展示的胜任力,与竞聘岗位的要求进行深度匹配(关于BEI的操作介绍,详见:数字化时代如何更有效应用BEI访谈)。在竞聘演讲或面试开始前,需要对面试官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面试流程、资料(测评结果和问卷)解读、BEI面试法、评分标准等。此外,培训过程中要强调竞聘过程的严肃性、打分标准的一致性及面试交流内容和结果的保密性,以确保结果公平、有说服力。并且由于是组织的关键管理岗位,也要保证信息保密。面试完之后,面试官需要在一起进行校准沟通。核对所面试的候选人是否都符合统一的胜任力标准,避免出现个别面试官手松或手紧的情况,并确保每个面试官的面试结果符合正态分布。6、输出竞聘结果在全部流程结束之后,相关面试官、专家和工作人员,会给出得分排名建议、心理测评报告及个人综合报告,对于分数异常的人员,需要关注异常分数的分析,供内部参考。益才对于以上竞聘结果的输出有一套完整和标准化的流程和成果产出。7、结果公布及反馈竞聘结束后,首先对于竞聘成功者,需反馈其个人工作行为特征及竞聘过程中的表现,帮助其本人提高自我认知。要沟通新岗位的计划及所需要的资源,提供支持及帮助。同时,要根据新岗位所需的胜任力模型,帮助竞聘成功者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以便更快提升能力,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其次,竞聘结果公布前需要对落选者进行真诚的反馈。这项工作很重要,不容忽略:因为在竞聘前会积极鼓励大家踊跃报名、慷慨展示,但是参与后没有获得理想结果,多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特别是如果参与人员还要留在原部门接受新任人员的领导,更要关注对方的心理动态。因此,除了在报名时提醒报名人员做好心理铺垫的同时,可以根据参加者在竞聘过程中的表现出具一份发展报告,在其中肯定优势、指出不足、提出发展建议,让对方看待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希望。此外,竞聘结束后,HR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在企业内部对竞聘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内容包括:竞聘整体情况、评委情况、竞聘结果,保证竞聘科学公平严谨保密的具体措施,公司领导对竞聘的重视程度,竞聘对组织的重要意义,参与竞聘的选手感言等。这样可以使竞聘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广大员工的认可和支持,为下一次的竞聘活动开展奠定基础。一个好的内部竞聘项目是否能够成功,除了上述流程要点外,对企业的需求、文化和主要领导意图的精准把握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02 员工个人怎么准备竞聘对于组织来说,内部竞聘是一个需要充分准备和实施的系统工程。对于个人来说,竞聘以及后续的结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节点。因此同样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长期思考、提前规划、充分准备:1、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充分了解自身优势。从工作中的自我反思,与上级、同事、下属、客户、人力部门等的交流沟通,外部的人才测评工具等方式,持续了解自己,挖掘优势。在短板不要产生致命影响的前提下,对于个人的优势领域不断深耕和成长,持续做好个人的阶段发展规划。同时,要等待合适的机会,不要有机会就去报名参与竞聘,这样会给人留下盲目追求,目标不清的认知。2、充分了解目标岗位信息,差异化自己的岗位优势充分理解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能力要求,从整个组织和部门的角度理解对这个职位的要求。找到和凸显自己与这个岗位的适配之处,不需要证明自己面面俱到,只需证明自己比其他人更适合这个岗位。比如要应聘部门管理者的岗位,不仅是业务、产品、技术的基础过硬,如果过往有管理经验,要凸显自己的管理技能和方法。如果没有,要展现在重要项目中的承担的管理角色和职责,突出在对兼职的项目成员管理时的优秀行为和绩效,展现出不仅能自己有扎实基础把事做成做好,也能带领、影响、推动团队一起把事做成做好的能力。3、做好本职工作,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本职工作是获得晋升机会的基本条件。同时,直接上司也能对晋升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多与相关领导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你的期望,真心求教并持续改进。此外,内部竞聘会意味着很可能与原来平级的同事成为上下属关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同事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相互支持、持续共赢,不仅仅是关乎于竞聘前后,而是贯穿整个职场。4、充分准备笔试和面试环节在做好本职工作,提升业务能力同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业务实操心得。并且通过理论书本学习、线上学习平台(各专业、行业相关的学习网站\公众号、B站、网易云课堂、得到等)、线下认证课程或考试、专家和高手交流等学习方式,进一步深化专业水平。在此前提下,做好充分准备,抓住笔试的环节,证明自我的业务和专业价值。同时,要在平时注意训练自己的逻辑思考和结构化表达能力,以及公众演讲表达能力,准备好与期望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关键案例。在演讲或面试环节,通过言简意赅、明白晓畅的沟通,逻辑清晰、起承转合的故事化表达,以及稳定自若、灵活应变的临场发挥,充分展现自己平时的积累,给到面试官优秀的印象。2024年10月期“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早鸟优惠,就等您来~~~

干部竞聘的管理流程与员工的竞聘准备
2024/09/19
了解你的技术:数智化系统建设方式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往往需要将原有系统进行升级替换。那么,系统是自研还是外采?技术人员团队是自建还是外包?系统自研和外采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何时选择自研?何时选择外采?系统搭建的流程是什么?从人力资源的视角该如何开始,何时结束?这些数智化系统落地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往往会困扰住不懂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本章节我们回答实操层面的关键问题:数智化系统建设的方式有哪些?01自研 VS 外采 VS 外包数智化系统的建设方式总体而言,数智化系统建设的方式分为自研、外采以及外包三大类。腾讯研究院《中国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中显示,样本企业中外采标准化工具的比例高达45.95%,外包给第三方定制解决方案的占比为24.27%,自研系统及应用的占比为29.44%。从调研结论上来看,外采标准化工具是样本企业系统建设的主流方式,但同时企业仍存在个性化的需求,需要通过自研或外包来解决。(1)自研的优势和劣势。自研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研发出高度个性化定制化的、符合企业自身业 务需求的系统,属于企业的“量身定制”,不存在系统与业务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此外,自建系统对企业数据安全也有较大的保障。自研的劣势在于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源,包括资金、人力,且研发周期较长,效果难以预见,失败的风险较大。另外,系统开发对研发团队的能力 要求较高,系统研发的进度、系统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研发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平。不过,自研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自研系统虽然定制化程度很高,但如果仅基于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只解决眼下的问题而开发,会导致企业“闭门造车”,缺乏对企业未来发展以及行业趋势的预判。系统研发出来后,可能已经落后于整个行业了,而因为系统的高度定制化,又很难再去修改和升级。(2)外采的优势和劣势。外采的优势在于建设周期短,企业不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精力,成本相对来说比自研要低,企业可以把大量的资源专注于自己的主业。很多行业通用的、比较成熟的套装软件里往往承载着经过行业验证的最佳实践,可以帮助企业改善原有的流程。但外采最大的问题在于虽然产品通用性较强,可以满足一部分共性的需求,却很难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不够灵活。其次,服务商的实施成本和后期的运营和维护费用较高也是一大问题。(3)外包的优势和劣势。请外包公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需要找既有咨询背景、熟悉企业的咨询团队,又需要具备IT的研发能力,这种公司目前市面上少之又少。但可以结合企业需求进行系统的量身定制,同时能确保开发效率。其不足就在于:外包公司不了解企业内部的情况及现状,可能搭建出的系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而且外包人员成本高,隐性问题相对较多。02如何决策?既然各有各的优劣势,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选择自研,什么情况下选择外采呢?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需要分企业、分业务、分场景来考虑。不同企业对自研和外采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来说,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在业务复杂、特殊,没有服务商能满足需求时选择自研。自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竞争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自研对很多企业来说也许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只有在业务特殊、市场上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外采使用的情况下,或者定制化成本非常高,才要考虑选择自研。正如华为提出的那样,在数字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选用国内外优秀的成熟商业软件,能买到就不自己开发。在数字化应用实施中,要以消化吸收为主,坚决反对对软件包进行大量的客户化开发修改,必须坚持最少量自主系统开发。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包,为业务变革和流程重整指明方向,帮助变革方案快速落地。(2)核心业务系统选择自研,通用管理系统选择外采。每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应将时间、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上,对于不涉及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系统,如财务、人力、办公、合同、CRM等,行业经验已经比较成熟,市场上也有很多专业的软件供应商,可直接外采套装软件产品或服务,采用“拿来主义”,避免走弯路。而且像财务、人力等系统也涉及到很深的专业壁垒,有很多专业类知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擅长这些,自己花精力去研发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最好选择二次开发支持性强的产品,这样企业自己的IT团队就可以针对少部分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以最大程度匹配业务需求。如果已经有一些成熟的系统可以拿来使用的话,那就相当于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来迅速提升自己的架构和规范能力。此时企业的重点就可以放在外部成熟系统与内部业务创新系统之间集成关系的构建上了。(3)投入产出比是决策的重要依据。数智化投资决策一定要有ROI (投入产出比)的概念,ROI的高低是决定建设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准。尤其对于资源能力有限的企业,更应该仔细算算这笔账,让资金效用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说,最具性价比的建设方式是基于第三方已有的系统平台,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定制开发属于本企业自己的数智化平台。即第三方平台已经有70%,甚至80%的功能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还有20%可以基于企业的需求做定制化开发。这种敏捷、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在满足企业对人才管理要求的同时,成本也大幅降低。能满足企业高要求的第三方公司并不多,同时企业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本文节选自《数智化人才管理:组织与人才效能提升指南》一书。‍‍数智化系统到底自研、外采还是外包?这是每个企业都要做出的决定。几种建设方式各有利弊,重点还是看企业处于哪个阶段、核心的业务需求是什么、资金投入有多少、研发能力有多强 …… 需要综合多方面考虑。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聚焦解决业务痛点。2024年“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三次迭代,三次升级,“4流程+3路径”,探索数智化落地最优路径,等您来拆~~~

了解你的技术:数智化系统建设方式
2024/09/13
素质测评在人才评价、人才盘点中如何应用?

心理素质测评在人才盘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测评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心理特质,包括能力、智力、动力和人格等方面,从而帮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心理素质测评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发展迅猛,一方面得益于企业快速增长的人才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供应商在商业化方面的努力。心理测评在盘点项目中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用于落地能力模型或潜力模型,为九宫格落地提供具体的依据;另一种是广泛地摸底,各个方面都评估,全面对人才有个把握。但是,伴随着心理素质测评在企业人才盘点、选拔中的的大规模使用,其准确性、可靠性一直是企业用人部门比较关注的命题。01 什么是心理素质测评?心理素质测评是一种科学的人才评价工具方法,它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特定的操作程序,将心理特征数量化,从而确定出个体的人格、能力、心理健康等心理特征和行为的状况。心理素质测评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全面评估:心理素质测评不仅仅关注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现,而是对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估。这包括对个体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量化分析:心理素质测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确定和测量,将个体的心理特征转化为具体的数量或等级,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这种量化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对个体的心理素质进行精确的评估和比较。指导发展:心理素质测评的结果可以为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了解个体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帮助个体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提升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总的来说,心理素质测评的内涵是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这种测评方法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02 如何选择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基于我们多年的人才管理咨询研究与项目实践,益才咨询通常建议企业在人才盘点或人才选拔时,采用APM模型即能力因素(Ability)、人格因素(Personality)、动力因素(Motaion)(分别对应有没有能力做?适合不适合做?有没有意愿做?)全面立体评价,去整合测评结果,去分析人的整体情况。能力因素、人格因素和动力因素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相互影响。首先,能力因素是个体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所具备的潜在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智力等。它是人格因素得以展现和动力因素得以发挥的基础。一个具备良好能力的人,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应对,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其次,人格因素是指个体的性格特质、价值观、态度等心理特征。它影响着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人格因素与能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表现。例如,一个具有乐观、自信人格特质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往往能够坚持下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动力因素是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包括兴趣、动机、需求等。它激发个体去追求目标、克服困难,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动力因素与能力因素和人格因素密切相关。一个对某项任务有浓厚兴趣的人,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动力因素也能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如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等。综上所述,能力因素、人格因素和动力因素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决定了个体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人才盘点或人才选拔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03 心理素质测评在人才盘点中如何应用?首先,心理素质测评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关员工个性、动机、情绪稳定性等方面的深入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评估员工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以便更好地进行人员配置。通过了解员工的心理特质,企业可以更精准地判断员工是否适合某个特定岗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其次,心理素质测评在人才盘点中有助于识别潜在的高潜力员工。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特质进行评估,企业可以发现那些具有领导才能、创新能力或高抗压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可能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提前识别和培养这些人才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心理素质测评还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员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通过测评,企业可以发现员工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止问题恶化。这有助于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然而,在应用心理素质测评进行人才盘点时,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不同的测评工具适用于不同的岗位和人群,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保证测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进行心理素质测评时,企业需要确保测评过程公正、客观,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心理素质测评只是人才盘点的一个方面,企业还需要结合员工的工作表现、业绩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评估,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总之,心理素质测评在人才盘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04 心理素质测评的有效性如何保证?益才心理素质测评系统立足于心理学及管理学领域经典理论,结合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为企业带来全新的人才测评体验,辅助企业识别、培育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人才的竞争优势。益才心理素质测评系统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迫选量表、 管理情境判断测验、投射测验、智力测验等多种测量方式,为客户提供更符合人才测评需求、更加准确的人才测评结果。信度和效度是优良的测量工具的必备条件,是评估所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指标。只有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才有可能获得可靠、正确的人才测评数据。信度,即可靠性或一致性,指的是测量结果经得起重复检验,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想要测量的数据。信度高,那么意味针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次测量的结果可以保持一致,说明该测量工具可靠、稳定。信度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内部一致性信度(α信度系数)、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是人才测评中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以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测量的能力素质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学术界认为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7 表明量表的可靠性较高(Hair,Anderson等,1988);Peter(2002)则指出,如果题目数量少于6个,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 0.6 即可认为量表是有效的。益才心理素质测评的核心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 0.6-0.9 之间, 表明在益才素质测评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水平。效度,即准确性,指的是测量工具确实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内容。效度高,说明测量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测量对象的真实特征;缺乏效度,则说明测量工具没有正确地获取反映真实特征的数据。效度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内容效度、实证效度、结构效度等,其中内容效度、实证效度、结构效度在人才测评中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益才心理素质测评内容效度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均在0.4及以上,并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 **. 在 0.01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高低分组总分独立样本差异性T检验均达到显著性水平(0.00,Sig.双尾),说明测评量表的效度比较高;并且以受测绩效作为效标,采用命中率法进行效度检验,建立绩效和测验之间的联系,计算命中率时通过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评估分成绩效优良组和一般组,并通过测验成绩将受测者分成优良组和一般组,最后计算命中率,平均命中率达到65%,说明测验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益才心理测评系统的信度效度分析样本企业涉及国央企、合资、外企、民企等企业,抽取样本人数达到35967 人, 行业涉及金融证券、银行、汽车制造、互联网、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批发零售、机械制造、电力、快速消费品等行业,样本人口统计学分布状况如下。类别样本量百分比年龄20岁以下12473.5%21-25岁679418.9%26-30岁1516342.2%31-35岁845823.5%35岁以上430512.0%性别男1976555.0%女1620245.0%学历大专以下14504.0%大专683019.0%本科2298663.9%硕士398011.1%博士7212.0%总计35967100%类别样本量百分比年龄20岁以下12473.5%21-25岁679418.9%26-30岁1516342.2%31-35岁845823.5%35岁以上430512.0%性别男1976555.0%女1620245.0%学历大专以下14504.0%大专683019.0%本科2298663.9%硕士398011.1%博士7212.0%总计35967100%05 心理素质测评在企业人才盘点与招聘中的应用案例心理素质测评的有效性需要选定一个锚定值作为标准,称为效标。通常来说可以采用其他相似测验和受测者绩效作为效标,本报告的实证效度案例均采用受测者绩效作为效标,因为相对测验结果来说,绩效是更为准确、稳定的数据,而且是组织更为关心的指标,以下是部分企业素质测评实证效度案例。Y集团人事行政经理潜能测评实证效度案例客户介绍该集团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拥有员工超3万人,在全国拥有70多个已投产生产基地,100多家生产型企业,主要涉足油籽压榨、食用油精炼、专用油脂、油脂科技、水稻循环经济、玉米深加工、粮油科技研发等产业。  该集团坚持人才以内部培养为核心,注重梯队建设。以组织能力的提升和人才梯队的发展为企业的目标,非常重视发挥每名员工的潜能。因此,该集团从2016年开始至今一直基于益才潜能素质测评工具开展外部人才的选拔与内部盘点工作。益才咨询每年基于该集团提供的员工绩效数据论证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即实证效度。实证效度验证本次人事行政经理潜能测评人数为146人,以2022年&2021年年度绩效考评数据为效标,评估人事行政经理潜能测评的实证效度。本案例采用命中率法进行效度检验,此方法计算实证效度过程简便,结果呈现直观,而且能够建立绩效和测验之间的联系,因此,该方法是计算实证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把人事行政经理的潜能测评综合得分、绩效结果分别分成绩效优良组和一般组,基于命中率法计算命中率。实证效度分析结论:基于人事行政经理潜能测评的与绩效数据分析,人事行政经理潜能测评结果能较为准确的区分绩效的优良与一般,准确率达到85.6%,说明潜能测评结果能较为准确的预测人事行政经理的工作效,潜能测评工具的实证效度很高。J集团公司客服岗心理素质测评实证效度案例客户介绍该集团定位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目前业务已涉及零售、科技、物流、健康、工业、自有品牌、保险和国际等领域。集团奉行客户为先、诚信、协作、感恩、拼搏、担当的价值观,以“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为使命,坚持体验第一、客户为先的原则和价值观,坚持“成本、效率、产品、价格、服务”的核心经营理念。集团非常重视客户服务体验,对客户服务、客户响应的相关岗位人员素质要求很高,要求在招聘端严格把关,需要借助科学的素质测评工具提升人才选拔的精准度。该集团在采购益才的素质测评之前,要求对测评工具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实证效度验证本次客服人员有效素质测评人数为2321人,以2021年半年度绩效考评数据为效标,评估客服人员素质测评的实证效度。采用测评数据与效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来确定效标关联效度,根据变量的性质不同,可分别采用积差相关法、等级相关法、二列相关法等。该集团客户人员的绩效数据是连续变量,因此,我们采用积差相关法对客服人员的实证效度进行验证。2021年客服人员心理素质测评结果与绩效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2021年半年度绩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皮尔逊相关性.410**Sig.(双尾)0.003个案数2321服务意识皮尔逊相关性.404**Sig.(双尾)0.004个案数2321问题分析与解决皮尔逊相关性.402**Sig.(双尾)0.004个案数2321情绪稳定皮尔逊相关性.384**Sig.(双尾)0.001个案数2321焦虑皮尔逊相关性.358*Sig.(双尾)0.005个案数2321服务意识皮尔逊相关性.377*Sig.(双尾)0.002个案数2321责任心皮尔逊相关性.502**Sig.(双尾)0.000个案数2321**. 在 0.01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在 0.05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2021年客服人员素质测评与其绩效结果散点图实证效度分析结论。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很多(如能力素质、市场环境、激励机制、资源支持、企业文化等),基于数据分析发现,该集团客服人员的综合素质测评得分、能力指标得分与绩效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客服人员的素质测评结果能较准确的预测其绩效,能够提升招聘精准度与招聘效率。2024年10月期“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早鸟优惠,就等您来~~~

素质测评在人才评价、人才盘点中如何应用?
2024/09/11
管理新时尚:人才数据分析

谷歌的任何人力资源决策都不是来自哪个最佳实践,一定只会来自内部的数据分析。———谷歌前任首席人才官拉斯洛 ·博克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部似乎是企业中使用数据最少的部门,与财务部、市场部等相比,人力资源部更偏重于采用定性的语言来描述工作,不擅长运用数据来辅助决策。事实上,人力资源从业者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把人看作单一的数字"听起来有些可怕,但事实上,只有当HR部门可以量化自己的影响,并通过使用数据来影响业务决策时,才能成为真正的业务伙伴。过去20年,互联网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对于组织的改变相对较小。大部分企业使用的还是十年前的软件,管理模式还是以前的沿袭,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信息化的进展,人才管理技术和思想更新也相对缓慢,根本原因在于“改变的迫切性不够”。但随着数智化时代的来临,组织逐步从矩阵式变成网状结构,人才管理就变得无比关键;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员工大量进入职场,对组织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内外两股力量都在推动组织变革。尤其在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组织变革在未来3~5年将进入加速期,数智化会让我们的人才管理水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数据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几年内衍生出了如大数据分析、敏捷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智能数据等一系列相关的新名词,大数据也被誉为“数智时代的石油 ” 。前段时间,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发布了一则招聘HR职位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热议的原因在于从字节的薪酬分位表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一人力资源岗位的最高月薪居然高达11万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许多HR从业者的年薪水平。如此慷慨的薪资不但吸引了众多眼球,同时也不禁让业内人士对数据分析的价值和潜力进行深思。为何数据分析在人力资源领域如此重要?为何在市场竞争中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此之高?似乎一夜之间,企业被置于不谈数据就落伍了的浪潮中,因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信息系统,所有这些技术的基础都离不开数据,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战略决策的指引,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庞大的信息中找到优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并研究对策。与组织人力资源和人员管理息息相关的人才数据亦是如此,在数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人才数据的运营与应用也承接了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重任,随之而来的人才数据分析也成为一种新兴管理模式,以往“文科生式”的工作描述,例如“我们公司员工的生产效率比较高,公司团队的氛围有待改进,最近很难招募医药研发人员,最近人员流失问题比较突出”, 会渐变成这样的画风:“我们公司的人效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0%;公司的敬 业度调查结果比去年下降5个百分点;目前平均医药研发人员的招募时间是3 个月;目前为止,员工的年化离职率为40%”。这种量化的思维和表述方式在组织环境下能够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问题,除此之外,这种管理模式和以往的管理方式存在以下特点:● 以事实为基础的主动分析。● 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制定。● 让人才管理变得更加严谨。● 将人才资源投入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为直觉式人才管理带来足够的客观依据。那么什么是人才数据分析?简单点说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具体点说,就是让数据经过提取、转换、加载、建模、绘制结论,最终为决策提供支持的过程。人才数据分析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深入研究,进而做出更好的决策。之所以更好,是因为这些决策的制定基于事实和数字,而不是依赖直觉。也正是基于事实,组织才能够验证在实现人员最佳管理方面的假设。人才数据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与财务的一个交集。它需要一套超越那些传统HR领域的技能,这意味着组织需要各种技能来实施相关数据分析。HR数据分析更倾向于人力资源管理,而人才数据分析是将数据科学及其原则应用到人才管理领域中。当然,仅对HR实践有充分理解是不够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也很有必要。这就需要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基础,通过联系数据、开展回归分析、采用结构化方程建模或使用其他方法来分析数据。     数据分析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数据分析是要解决某些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决策者做出更优质的决策,根据企业对数据分析的要求,我们将数据分析分为三大类:分析现状、分析原因、预测未来。(1)分析现状。分析现状是企业数据分析最基础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 了解目前企业的人才结构、人才分布、能力分布、价值观、继任健康度等情况,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的营收利润、人效、钱效等。(2)分析原因。在了解了企业的现状之后,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现状,不知道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时就需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背后真正的原因。(3)预测未来。数据分析的第三个目的就是预测未来,举个例子说,企业通过对继任图谱的分析,企业决策者就能清楚地看到每个岗位的继任情况, 某个岗位出现空缺后是否能够快速地补充人员,如果不能,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以确保每个岗位空缺后都有人员快速上任。     数据分析的基本类型‍‍根据不同工作流程所处阶段和分析需求角度出发,数据分析可被划分: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处理方式分析四种类型。(1)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汇总原始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形式,例如各 种报表、图表等。需要注意的是,描述性分析通常是从过去的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见解,但往往不具备解释问题发生原因的能力。(2)诊断性分析。诊断性分析是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诊断性分析,可以深入挖掘问题根源,识别依赖关系,找出影响因素。 借助联动、下钻、挖掘、预警等方法,可以知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企业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来帮助解决问题。(3)预测性分析。相较于描述性分析和诊断性分析在过去数据上的集中,预测性分析往往更能说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通过使用描述性和诊断性分析的结果来检测趋势、异常或做聚类分析后,对未来进行动态预测。(4)处方式分析。处方式分析是基于对“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 “可能会发生什么”的分析,通过算法手段让决策最优化,来帮助用户决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便消除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获得更有利的趋势。作为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它不仅需要历史数据,还需要很多外部信息,利用更为复杂的工具和技术,如机器学习、业务规则和算法等,这也决定了它的实施和管理相对于其他分析类型来说更加复杂。基于数据分析这一管理时尚背后的冷静思考:HR部门通过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的数据平台为组织带来增量价值,其实质是因时因地做出智能化的人才管理决策,获取、发展以及留存所需的人才,为企业战略、业务和经营持续提供人才梯队支撑。我们不禁提出以下问题:● 人才数据分析会不会像“ 一分钟管理” “企业再造”等很多引人注目的新观点一样没法持续下去?● 这种形式是否有沦为消退的管理潮流的风险?●有哪些陷阱会导致它成为一阵风?本文节选自《数智化人才管理:组织与人才效能提升指南》一书。2024年“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三次迭代,三次升级,智慧决策方阵,等您来拆~~~

管理新时尚:人才数据分析
2024/09/10
人才测评在不同岗位职能下的应用

人才测评本质上是一类解决实际人才管理问题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测评工具是否有效管用,既取决于测评工具本身的开发质量,即工具的信度、效度等测量学指标是否卓越,有无标准化的常模(分数解释系统),也取决于怎么用,用在什么场景,解决什么问题。“出生”再好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对、用错了地方,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害,就像好药不对症也会起反效果一样。因此,如何实现测评与应用场景的精准匹配,至关重要。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切记不能将测评与应用场景割裂,如果仅仅用一个测评工具包治百病、包打天下,难免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因此,在组织人力资源的实践中,更要关注如何通过高效的人才测评工具,发现和提升各个关键职能岗位人员的素质,持续增值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组织管理效能。当前环境下,组织除了关注对管理干部素质的识别和评价之外,对其他关键职能岗位人才素质的识别和评价也十分重视,关系到组织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下文也将重点关注生产、技术、营销、财务这几个关键职能。01 生产人员的素质测评生产是企业中负责计划和协调资源的利用从而使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活动。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尤其出海的企业,很多都是生产制造类企业,毋庸置疑生产职能是核心中的核心。生产人员是企业产品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不仅要熟悉公司的产品,熟练操作生产设备,熟悉设备保养,还应对生产结果,即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负责。因此,对这些人员的素质测评十分重要。1、生产人员素质测评指标组织对生产人员的基本要求包括,要喜欢与物打交道,对设备熟悉,操作技能强,反应敏捷,工作主动等。概括而言,生产人员素质应当包括生理与心理素质、知识经验素质及能力与技能素质。对生产人员来说,身体素质指需要通过常规体检,证实身体健康无疾病,能够耐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特质、职业兴趣、职业素养等;需要具备相应的生产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以符合岗位的基本任职要求;还需要胜任工作岗位所要的生产专业能力,如智力水平、质量控制能力、安全生产能力等。2、生产人员的素质测评通用方法生产人员的素质测评应会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即专业技能测试、操作能力测试、职业适应性与职业素养测试。02 技术人员的素质测评技术人员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日益突出,他们的绩效对于组织整体绩效的影响也十分关键。对于某些组织来说,技术人员不仅是组织实力的象征,还是组织最富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技术人员参与产品研发、调试、持续改进和创新等工作,为组织各个部门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他们进行合理准确的素质评价,有效用于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考核等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技术人员的素质测评指标技术人员是组织内从事技术研究和发展、技术支持等其他类似工作的非职能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可以概括为生理与心理素质、知识经验素质、技能与能力素质3个方面。2、技术人员的素质测评通用方法对技术人员的素质测评主要从生理心理素质、知识素质、技能/能力素质3个方面进行测评,针对不同的测评内容需使用不同的测评方法和工具。03 营销人员的素质测评营销队伍在是一支最传统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当前的市场营销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外在研究营销人员胜任能力素质上的起步很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7种能力素质:战略眼光与思维、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敏锐的洞察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团队意识、全球视野以及积极的营销心态。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改良,包括:成就导向、创新思维、营销技能、市场适应性、自我约束力、自信心以及职业兴趣。营销人员在组织中负责市场渠道的开发、产品销售等工作,而且他们与客户的接触频率很高。他们的言行代表了组织的形象,其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客户对公司的印象、信任度和满意度。注重对营销人员的素质测评,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人员的选拔、培训开发是十分必要的。1、营销人员的素质测评指标营销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生理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技能与能力素质3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细化。2、营销人员的素质测评通用方法对营销人员素质的测评,针对不同的测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法与工具。04  财务人员的素质测评财务部门是组织的核心部门,其工作绩效的好坏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财务部门工作质量的优劣。财务人员素质测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财务人员全面综合的测评来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切实保障财务人员的报酬、晋升、调动、培训开发、激励、辞退的科学性。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与会计信息的严密性和真实性是高度相关的,企业雇佣具备良好素质的财务人员可以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和决策失误的成本。1、财务人员的素质测评指标财务人员的素质构成主要包括生理与心理素质、知识经验素质和技能与能力素质3个方面。2、财务人员的素质测评通用方法财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生理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技能与能力3个方面进行测评。以上的素质测评维度和测评方法是一套相对标准和通用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个组织具体的环境和应用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场景进一步优化、迭代和完善。2024年10月期“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早鸟优惠,就等您来~~~

人才测评在不同岗位职能下的应用
2024/09/10
人才盘点赋能,盘活组织人才资产

人才盘点是一项基于组织视角审视人才状况的管理动作,既是战略性人才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涉及对组织当前人才资源的全面评估,包括关键岗位的人才储备、人才的优势和不足、组织未来的高潜人才等。赋能型数智化人才盘点是指益才咨询顾问基于行业领先的数智化人才管理平台,从人才盘点的原理、技术路径、方法、流程,全方位赋能HR,使其熟练掌握数智化人才盘点核心技术与实战。持续提升HR团队的人才盘点能力,确保人才盘点的准确性和效率,以支持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落地。一、赋能HR团队的目标增强HR团队的专业技能:通过培训和发展计划,提高HR团队成员在人才盘点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培养HR团队利用大数据和数字化工具进行人才数据分析的能力,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人才现状和未来需求。强化战略思维和业务理解能力:使HR团队更好地理解组织战略和业务目标,从而确保人才盘点与这些目标保持一致。二、赋能HR团队的策略提供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业培训课程,涵盖人才盘点的方法论、工具和技术等。鼓励HR团队成员参加行业会议和研讨会,以了解最新的趋势和实践。引入数智化工具: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人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盘点的效率和准确性。培养HR团队掌握这些数字化工具的操作技巧,并充分利用其数据可视化和报告生成功能。三、人才盘点步骤明确目标和范围:确定人才盘点的具体目标和范围,包括要评估的岗位、员工群体和关键能力等。收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绩效评估等方式收集员工数据,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评估分析:利用数字化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员工的能力、潜力和绩效等。制定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不同员工群体的发展计划,包括培训计划、晋升计划和激励措施等。实施与跟进:按照计划实施相应的措施,并持续跟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情况,确保计划的有效执行。四、赋能型数智化人才盘点案例1、项目背景A集团业务发展迅猛,从单一业态向多业态发展。但集团的干部队是否能支撑未来3~5年的战略落地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第一,如何定义集团不同层级干部的能力标准。干部的能力标准不统一,集团上下未形成统一的人才语言。•第二,如何评鉴集团干部队伍的能力?过往干部评价仅限于领导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方法工具。•第三,当前的干部队伍能否支撑集团战略落地?干部队伍的能力的优劣势如何?潜力如何?干部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与集团的战略目标差距在哪?2、项目目标组织层面•基于集团战略及业务目标建立分层分级的干部素质模型-基于管理层级、管理场景明确指标定义及评价标准。•基于干部素质模型定制化开发潜质测评与360行为评估•建立人才地图,干部团队洞察与梯队诊断•人才管理策略及建议、组织管理建议HR层面•建模技术、数字化人才评鉴技术、校准会、高汇赋能与转移。•数智化人才管理平台承载盘点项目成果,提质增效3、项目规划 4、项目交付从益才人才画像系统(Talent Profile)团队建模赋能、素质测评(Competency Assessment)系统赋能、360评估反馈(360Assessment Feedback)系统赋能、人才盘点(Talent Assessment)系统赋能、人才管理驾驶舱(Talent Management Cockpit)、人才盘点校准会赋能、测评报告解读赋能,以及人才盘点高管汇报材料撰写赋能等9个人才盘点核心技术,全力把HR培养成一个数智化人才管理专业顾问,能够独立承担大型集团公司的人才盘点项目。经过两个月的赋能型敏捷数智化人才盘点项目的深度合作,目前M集团项目组熟练掌握高管访谈、人才盘点原理与技术、人才画像系统(Talent Profile)团队建模技术、素质测评(Competency Assessment)技术、360评估反馈(360 Assessment Feedback)技术、人才盘点技术。 5、客户反馈2024年10月期“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早鸟优惠,就等您来~~~

人才盘点赋能,盘活组织人才资产
2024/09/05
HR 如何借助好大数据这股东风?

追溯人力资源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期泰勒主义的“效率为主”,到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到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再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从业者付出了无数努力,希望将这个职能转变成一个更有战略地位的业务伙伴,但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依然只是一个支持部门,在商业决策中无足轻重。在组织层面,人力资源从业者设计的操作性和数据战术性任务最多,但依然没有带来战略影响。眼下或许正是人才数据分析走上舞台的绝佳时机。人才数据分析将科学化管理理念带到了HR领域,量化了HR的价值和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驱动了科学管理的复兴。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来管理人员,对大部分人而言,仍是全新的工作领域。HR将不再依靠经验和直觉,而是与组织内的其他部门采用同一种语言——数据,人力资源会变成一个频繁与数据打交道的部门。我们梳理下数据产生价值的路径:数据生成报表,报表引发更加深入的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并产生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融入决策流程且引发了具体的行动,进而产生价值和影响。结合人才管理的场景,益才提出基于人才数据的价值链条:看见、洞见、预见。接下来我们重点梳理人才数据分析这一管理时尚在每个阶段的关注点,给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并提供更好地迈向下一阶段的建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图索骥,制定数智化人才管理的发展策略和落地举措。看见:人数合一(1.0阶段)如何看见?——细化。细化数据到不同部门、区域、岗位、层级,按类别显示数据、成本、时间、数量、效率,寻找明显的关联性和趋势,通过细化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发生了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魔鬼藏于细节中”,譬如很多企业都分析过人才结构的数据,如果只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将人才数据类别做出分类,分布情况做出统计,显然无法得出什么结论,连评价好坏的标尺都没有,我们也无法知道什么类型的人才结构是一个最优的人才结构。但将这些数据细分从部门、层级、区域等层面进行类比和交叉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一些问题。早年腾讯就通过人才数据年龄结构的比对分析发现:全集团一两千名总监,30岁以下人数极少,这对于强调“活力、年轻化”的互联网巨头而言,细化到“年龄和层级”这两组数据,看人才结构的时候,发现出了问题,后来便有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人才举措。其次,通过不同部门、区域、岗位、层级数据的对标分析,差距最大的维度往往意味着是公司相对人才供给较弱的区域,意味着该维度面临较大的问题和风险,需尽快分析产生原因并做出有针对性调整;如果正好是公司战略或战术核心人才,则需要重点加强,或者尽快调整负责人;通过交叉分析,也可以看出组织在整体人才分布中的潜在风险,在哪些部分可能会出现人才断档,人才空缺等;哪怕是基础的人事行政信息的交叉分析,也能发现可能的风险和问题,如年龄整体偏大的可能风险是对于数字化时代的理解和把握,以及业务的创新突破不够等;年龄整体偏小的可能风险是管理成熟度不够、决策冲动性较大等。通过细化人力资源各种不同的指标,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位原因。例如:我们发现新员工无法通过试用期比例上升时,就可以把员工的数据具体细化到不同的部门或者不同的招聘人员,如果我们发现这种情况都集中在某个部门,那可能是部门管理的问题;如果是集中于某几位招聘人员,那可能就是招聘人员的技能问题。同样在分析离职率的时候,通过细化的方式,分类到不同的团队,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看到问题。总体而言,“看见”问题相对容易,在一些数据分析工具中通常会提供分类切片的功能可以让HR从不同的细分维度来发现问题。HR团队需要持续追踪关键的人才数据,在此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关联分析,一定要持续才会有价值。譬如持续追踪“组织温度”这一指标,然后细化到不同的一级、二级组织,部门,分公司,工厂去看,去对比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那么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专门的改善建议,定期检核衡量,持续螺旋做出改善。洞见:数据驱动(2.0阶段)如何洞见?——穿透。洞见,即穿透表面数据看背后的原因,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分离、归类、整合等一系列“穿透”动作才能发现和聚焦问题根源所在。 “穿透”本质上是对数据核心意义的挖掘和探讨,是对问题的查找、判断、分析,可以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很多HR在经营会议上已经开始进行数据性的汇报,所列指标众多,但大多数的指标还是停留在现象指标上,而不是基于数据的洞察,仅仅是过去一些现象的简单反映,不能真正定位问题,更无法找到解决方案。所谓的洞察,是对特定场景中问题的特定因果关系的理解。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有关联的变量关系都是相关关系,面对的问题并非绝对因果关系,也难以推导出因果关系。例如,公司薪酬水平低和员工离职率高之间应当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能断定它们之间属于因果关系。仅依据统计数据和主观想象不足以得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想要识别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严格地从理论上证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逻辑,并且要排除掉第三个隐含变量导致这两个变量变化的可能性。人力资源管理场景大多是非结构化的、模糊的、不确定的、灰色关联的,这就更需要我们突破简单线性思维的束缚,不局限于表象的推理逻辑,更全面地剖析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数据无疑是可靠的帮手。穿透数据,借助联动、下钻、挖掘、预警等方法,挖掘事物潜在的关联性,在多种数据技术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企业、组织、员工未曾意识到的新问题,为绩效改进提供机会或原因,可以基于战略和业务需求,围绕“组织效能与人效、战略人力配置、人力资源运行、人才管理价值”等核心维度,设计有用、有效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专题,在数据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某关键岗位的继任数据中看到异常情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作“岗位人才厚度”的问题分析报告。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管理问题,比如:员工对薪酬不满意,竞争力下降;质量下降;产品需求和整体收益下降;员工频繁跳槽;组织规模缩减之后士气低落等。深究之下,这些都只是现象,真正的问题还隐藏其中。比如需要解决“技术人员流失”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任职资格和发展通道的设计,为技术人员提供成长空间来留人。但通过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后,发现技术人员流失的直接原因是个人成就感和发展空间不足,导致的原因是企业整体业务推进不畅;再穿透数据研究企业业务推进不畅时,发现原因在于企业布局的行业太多,资源和能力跟不上,处处打井,均不了了之。最后选择的解决方案是:战略澄清,聚焦优势领域,集结资源,压强投入。组织是一个系统,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关性或因果关系,穿透数据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找到根本问题的过程,找到影响企业发展的“痛点”,找到现象背后的问题及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智慧才报”系统的关键价值——界定问题,解决问题。从界定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出发,思考如何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效能。大数据的方式提高了人才决策的速度和有效性,减少未来用人方面的风险,确保人力及组织效能的产出。预见:数智决策(3.0阶段)如何预见?——关联。以“组织与人才效能”为效标关联数据,判断未来的趋势,预测可能的变化,进而做出预警以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效标关联效度是统计学一个术语,又称为效标效度、实证效度,指测验分数与效度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效度标准简称效标(criterion),是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是独立于测验之外,能够体现测验目的的标准。测验分数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称为效度系数。效度系数越大,测验的效度越高。因此,能否找到真实的效标是进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的关键。在组织层面,衡量经营质量、管理效率的经济指标有很多,如很多企业都会用到利润率、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我们认为,在数智化人才管理领域,应更关注 “组织与人才效能” 这一效标,也就是人效。所谓“人效”就是人均效率或人均效益的简称,指单位人数或单位人力成本创造的有效产出(有效产出一般指销售额、产值、利润额或净利润等)。从定义可以看出,“人效”指标综合考虑了产出规模、人数和人工成本等因素,平衡了企业短期冒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很多财务指标可以直接衡量企业的人效情况,从企业内部管理视角来看,敬业度、管理人才晋升率和高潜人才流失率是驱动人效的关键衡量指标。将不同人力资源的数据,人才的数据,组织的数据和“人效”做关联,判断人效的趋势,预测未来人效的增长或减少。“回到商业本质,回归管理原点”,这些来自商学院的话语像警钟一样,时刻告诫管理者不要被“黑天鹅”事件扰乱思路,不要轻易相信某些“风口” 现象真会被写进下一版教材,成为新理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日臻成熟,机器或许能代替管理者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帮助企业适应复杂的环境。未来有多少管理理念、跨世经典、管理常识将会被颠覆?不论外部的市场环境如何,我们更应当着重讨论在逐渐成为管理时尚的人才数据分析形式中,什么能产生价值。本文节选自《数智化人才管理:组织与人才效能提升指南》一书。2024年“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三次迭代,三次升级,新鲜出炉,欢迎品尝~~~

HR 如何借助好大数据这股东风?
2024/09/02
领导风格的不同类型及应用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商业环境下,组织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业务增长与效能提升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在此关键时期,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领导方法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优秀且适合的领导风格不仅能直接驱动业绩增长,还能凝聚团队力量,提升整体应变和创新能力。通过剖析领导风格的不同类型及其应用,有助于提供更多科学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01 领导风格的定义与类型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长期个人经历、领导实践和具体情景中形成的,在长期的时间下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每个领导者都有与自己工作情景、实践经历和个性相关联的领导风格。常见的几种领导风格理论有以下几种,包括丹尼尔·戈尔曼的领导风格论、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保罗·赫赛和肯尼思·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模型。1、丹尼尔·戈尔曼的领导风格论哈佛大学博士,著名管理学畅销书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6种不同的领导风格,每种都源于情商的不同组成部分。详见如下表:戈尔曼建议说,许多管理者错误地认为领导风格是个性的一种体现,而不是战略的选择。他们不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性情的风格,而应该根据特定的人群和环境选择不同的风格。2、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勒温和他的同事们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进行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他们通过领导行为研究试验,提出了3种领导风格,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的领导风格。详见如下表:根据试验的结果,勒温认为放任型领导的工作效率最低,能够达到社交目标而不能完成工作目标;专制型的领导通过严格的管理后能够达到工作目标,但团队成员的责任感不强,情绪消极,士气低落;民主型的领导工作效率最高,能够完成工作目标,而且团队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强。3、保罗·赫赛和肯尼思·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模型另一个在当前企业管理学界广泛应用是的情景领导模型,此模型认为领导者应该根据具体情景运用相应领导方式,根据下属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信心采取因人而异的领导方式,即便是同一个领导者,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的领导方法也有所不同。情景领导模型是一个著名的领导力理论,通过组合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之间的关系,将领导风格分为4种:(1)S1指导型: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者为下属制定角色安排任务并给予具体指示和严格监督。所有决定由领导者做出,沟通是单向的。举例:乔布斯。他在苹果公司的多个时期都采用了指导型领导风格。他对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并经常为团队制定明确的任务和指示。在他的领导下,苹果推出了多款革命性的产品,如iPhone和iPad。尽管他的领导风格有时显得独断,但也正是这种风格帮助苹果实现了多次重大的创新和市场突破。(2)S2教练型:高工作、高关系这仍然由领导者为下属制定角色、安排任务,但允许讨论,并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决策仍由领导做出,但增加了双向沟通。举例:马云。他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不仅为公司制定了宏大的战略和愿景,还非常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和互动。他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马云的领导风格既保持了高度的工作要求,又建立了良好的团队关系,创立了阿里合伙人制度,为组织内容甚至整个行业都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推动了整个组织和行业的快速发展。(3)S3支持型:低工作、高关系领导者将例行的决策权力如工作安排、流程部署交予下属。领导者协调促进下属展开决策讨论,并协助其自行做出决策。举例:张瑞敏。他作为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在企业管理中推行“人单合一”模式,强调员工自主管理,鼓励员工创新和自我决策。张瑞敏的领导风格注重员工的参与讨论和决策,通过支持和协调促进团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4)S4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领导者仍然参与下属的讨论,但控制权由下属掌握。由下属决定在何时、何种情况下领导者需要参与决策讨论。举例:埃里克·施密特。在谷歌的早期发展阶段,作为谷歌的创始人之一,他采用了授权型的领导风格。他相信团队的能力,并将大部分决策权和控制权下放给员工。他鼓励团队自主决策和创新,只在必要时提供指导和支持。这种领导风格为谷歌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并推动了公司的持续创新。以上的举例,是这些卓越的领导者在具体情景下突出表现的某种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不同阶段组织遇到不同情况下,他们的领导风格也会相应做调整。益才也在以上的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益才自己的领导风格测评。从定规、关怀、结果三个维度对领导风格类型进行了划分。定规,代表领导者重视工作程序和规则的制定;关怀,代表领导者关心下属,重视团队关系的维护;结果,代表领导者关心和重视工作结果的达成。基于定规、关怀和结果导向的三方高低关系,益才提出了8种领导风格,包括:教练型、人本型、放任型、指令型、规范型、授权型、人际型、任务型。同时,配合益才数智化人才管理系统里,管理驾驶舱中的智慧孪生和人才标签,能全局看到组织中每个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及其他特质类、绩效类数据及阶段性的变化情况,实时确认人岗匹配和人才任用情况,给到高层管理者更多的决策参考和支持。02 领导风格的识别和应用随着当前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指挥与控制”领导风格已不再适应当前的需求,而更灵活、协作的方法变得流行和适用。然而,领导力的现实比简单的“新旧交替”更为复杂。领导者不应局限于一种固定的领导风格,而应发展和扩展他们的适应氛围,这需要他们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可以通过三个阶段来扩大其领导能力的范围:1、了解自己:建立自我认知,意识到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劣势,并以此作为基准。这个过程中,需要自我进行反思,识别自己的领导风格、优势和潜在的盲点。这可能涉及到对个人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深入理解。接着,应积极寻求来自同事、下属和上级的360°反馈,以全面获得关于自己领导效果的外部视角。基于自我认知和综合反馈,意识到自己在领导实践中需要改进的领域,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来弥补与调整。2、了解环境:发展情境意识,理解环境特征及其对任务的影响,并培养对他人情绪的认知。一方面,需要对组织内外的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和行动计划,确保领导行为与组织目标及环境需求基本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应培养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和理解力,这有助于建立信任、促进团队合作,并在冲突解决中发挥关键作用。3、扩大行动范围:过程中,如特定情况要求的行为超出了领导者的舒适范围,可以通过微观行为的练习、寻找榜样或在团队内外寻求帮助来弥补差距。把目标对准那些让更接近自己最终目标的微观行为,而不是采取重大举措来迅速改变。微观行为是小的事物,甚至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与想要前进的方向一致。同时,可以从具有不同能力的同行那里找到动机、方法等参考,他们可以成为领导者寻求发展和行为应用的榜样。此外,就时间和精力而言,努力弥合自己风格与理想回应的差距,会比较耗时和困难,这时可以在现有团队内搜寻,同时协同合作的力量填补差距。总之,与那些能把少数事情做得非常好的领导相比,能够调整自己方法的领导者表现更好。企业需要能够随着工作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领导者,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意识、情境理解和处理能力,以及不断进行行为调试,以扩大行为范围,持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2024年10月期“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早鸟优惠,就等您来~~~

领导风格的不同类型及应用
2024/08/30
组织诊断:如何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组织运营效率?

    韦斯伯格六盒模型之一的组织与结构,是判断我们现在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效能,是否可以支持业务的成功。使命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抓紧调整人和组织架构,从而确保员工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责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排兵布阵来支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架构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组织架构?这样的架构能否支撑业务目标的实现?    业务领先BLM模型中的战略执行中的正式组织模块是战略规划与管理得以执行的组织结构保障,为了确保关键任务和流程能有效地执行,组织需要明确的结构、管理和考核标准。因此,当有了执行业务设计所需的重要任务时,企业们需要思考,现有的组织结构和考核系统是否能够支持这些任务的完成?    组织设计在战略落地实施中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诊断组织架构是否匹配业务发展呢?01组织架构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外部市场环境愈加复杂,客户需求愈加多变,当企业拥有一个与业务发展相适配的组织架构时,就能保障企业能够紧跟环境变化,始终保持强大的业务能力,进而抓住市场发展机遇,赢得市场的领先地位。马化腾曾说过,仅依靠创始人的热情是无法维系企业的长远发展的,腾讯一直在思索组织架构上的变革,追求组织架构上的创新。但是,组织架构具有一定的惯性,其变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管理者往往还习惯于旧的框架体系,这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就需要及时构建新的组织架构,以支撑组织战略实施和流程运作。02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方法    组织架构要跟随战略、业务发展做出调整,在调整前,企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组织架构进行诊断与分析,由此得出组织架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组织架构诊断是指通过一定的管理诊断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部门设置、部门使命与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岗位使命与岗位职责、人员定编状况等进行诊断,以判断企业组织架构是否与公司业务战略或职能战略相适应,是否进行了有效和必要的分工,并最终体现在是否有较高的管理效率等。    常用的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方法有6种:职能分析法、资源分析法、职权分析法、流程分析法、贡献分析法、标杆借鉴法。(1)职能分析法。职能分析法包括基于战略的职能分析法和基于现状的职能分析法:基于战略的职能分析法又称为职能分解,是在明确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所要完成的职能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分解;基于现状的职能分析法是在现有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分析该部门、岗位是否已充分履行了自己的现有职能,现有职能是否与企业的战略要求相一致,是否符合先进的做法。(2)资源分析法。资源分析法主要分析组织资源在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分配。对照各部门、岗位的职能与贡献来分析资源的投入情况,以明确企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对于职能完成过程所形成的信息资源,企业应通过组织设计,将这种资源由员工个人集中到企业手中。客户信息、工作技能就是这种信息资源的典型代表。(3)职权分析法。职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权分配来发现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诊断分析中,着重分析部门或岗位具有的职权是否与其承担的职责相适应;职权在部门或岗位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职权在层级之间的分配是否既有利于高层领导控制又能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职权分配是否适应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特点、技术特点、人员特点;职权分配是否过于集权或分权等。(4)流程分析法。流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共同将企业输入转化为输出,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流程分析法就是逐个分析流程效率,以了解企业内各个单位的协调水平,并分析进行流程整合的可能性,按照流程的连续性,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5)资源分析法。是从投入上来看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的,贡献分析法则是从产出上来分析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的。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业务部门的设置,尤其是独立核算的业务部门的设置非常有用。(6)标杆借鉴法。以行业内领先的竞争对象为标杆,通过与标杆企业的对比来发现企业组织管理的不足,也可以直接借鉴标杆企业的做法来设置部门或岗位,再造业务流程或管理流程。03组织架构常见的问题    组织架构一般可以分为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4个类型。根据组织架构的构成,我们将常见的组织架构问题也分为四大类:职能结构问题、层次结构问题、部门结构问题和职权结构问题。(1)职能结构问题。企业管理是由各种职能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各职能之间相互联系、在不同的环节和层次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将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有机联系起来而形成的体系,称为职能结构。常见的职能结构问题有职能交叉(重叠)、职能冗余、职能缺失、职能割裂(或衔接不足)、职能分散、职能分工过细、职能错位、职能弱化等。企业在做组织诊断时,要对各部门在目前的组织系统中的作用、分工、隶属、合作关系是否明确等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现有组织架构中各部门职能是否交叉、冗余、缺失、错位等,也可以结合企业价值链,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职能进行逐个分析,识别出职能结构存在的问题。(2)层次结构问题。层次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包含管理层级的构成和管理幅度的大小。常见的层次结构问题有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不合理、管理分工不明确等。通常来讲,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级就会越少,两者呈现负相关性。过多的管理层级会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管理幅度(一般来讲,每一位管理者的正常管理幅度为7~13人),压缩管理层级使组织扁平化,让企业的内部运行更有效率。有的企业存在管理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的分工不明确。管理者是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力量,但各级管理者对在企业运作中的定位和责任是不同的:计划管理认为高层管理者要负责企业的未来;中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及人才队伍;基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盈利状况,包括生产成本的增减、产品质量的好坏。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不同,只有各层级的管理者都做好分内事,企业才能有序运作、高速发展。(3)部门结构问题。部门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是指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在部门结构上,常见的问题有关键部门缺失或关键部门设置不合理,后台部门太多,部门人数少、数量多等。随着企业的发展,组织会进一步细分职能,增加人员,最后会导致中后台部门设置过多,中后台人员持续增加,使组织变得臃肿。中后台人员通常不直接创造产出,中后台人员过多会降低企业的效益。企业要分析各中后台部门和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对没有必要单独设置的部门或岗位进行合并。有的企业设立了多个部门,有的部门人数很少,不足3人,部门之间往往还有“部门墙”,影响了组织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实际上,企业对各部门进行分析后会发现,不同的几个部门之间职能相近、业务范围也趋同,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部门。(4)职权结构问题。职权结构是指各层次、各部门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及相互关系,反映了部门、岗位之间责权关系的对等情况。常见的职权结构问题有高层领导职务、职责、职权不一致,部门职务、职责、职权不一致,管理岗位职务、职责和职权不一致。概括来讲,可分为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两种情况。有权无责会使组织变得无秩序,有责无权会使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无法对结果负责。    企业在诊断与分析组织架构时,可以先参考这四大类常见的组织架构问题对本企业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组织架构诊断与分析的工具和方法,识别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04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其运营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各职能的协同运作,提升决策速度和执行力度,适应市场变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然而,在实际经营中,企业常常面临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转,降低运营效率。因此,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一、职能结构优化    2、全面梳理职能    对企业各部门的职能进行详细梳理,结合企业价值链,逐个分析各个环节的职能,明确各部门在组织系统中的作用、分工、隶属和合作关系。制作职能矩阵,清晰展示各部门职能的交叉、冗余、缺失、错位等情况。2、解决职能问题对于职能交叉(重叠)的部分,进行整合归并,明确一个主要负责部门,避免重复劳动和推诿。去除职能冗余部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及时补充职能缺失的环节,确保企业管理的完整性。加强职能割裂部分的衔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流程。对职能分散的情况进行集中整合,提高职能的集中度和专业性。调整职能分工过细的问题,适当合并相近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纠正职能错位现象,确保各部门职能与企业战略和业务需求相匹配。强化职能弱化的部分,通过培训、资源调配等方式提升其执行能力。二、层次结构优化    1、调整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    分析企业目前的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是否合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管理幅度,压缩管理层级,使组织扁平化。    一般来讲,将每一位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控制在 7 - 13 人左右,减少过多的管理层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决策效率。2、明确管理分工明确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定位。高层管理者负责企业的未来战略规划;中层管理者重点提升企业的效率,打造人才队伍;基层管理者关注企业的盈利状况,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培训、绩效考核等方式,确保各级管理者清楚自己的职责,做好分内之事。三、部门结构优化    1、优化部门设置分析企业各管理部门的构成,找出关键部门缺失或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中后台部门进行精简,合并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减少部门数量。评估各部门的人员数量,对于人数过少(不足 3 人)且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打破 “部门墙”,提高组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2、控制人员规模评估中后台部门人员的必要性,去除不必要的岗位,减少中后台人员数量,提高企业效益。四、职权结构优化    1、明确权责关系    对各层次、各部门的权力和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确保职务、职责和职权一致。避免出现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情况,建立健全的权责对等机制。    对于高层领导、部门和管理岗位,分别进行权责梳理,确保各岗位人员能够对结果负责。2、建立监督机制    设立监督部门或岗位,对各部门和岗位的权责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优化,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24年“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早鸟优惠,就等您来~~~

组织诊断:如何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组织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