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2024/05/10
打破僵局的HR-BI

近年来,伴随着企业量化管理的组织背景,顺应这一需求的数据分析系统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工具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Gartner 公司对1400名首席信息官(CIO)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商务智能BI将超过安全性而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技术问题,计划用于BI方面的预算普遍增加,平均增幅可达5%左右。目前,BI工具无论是在企业经营分析、财务分析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实际应用表现,并拉开了在人才管理领域有效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序幕。目前已有多家企业高薪招聘专职HRBI岗位员工(高分位年薪高达百万),相信很快HRBI的知识技能将成为HR从业者的标配技能。Rich data, Poor informationBI系统的产生源于“rich data, poor information”这么一种现实,即通过企业目前许多信息系统产生了大量的原始或经过简单加工的数据,但在支持企业经营综合分析和管理决策时,却显得非常无力。数据终究只是碎片的信息,并不能真正实现价值。这些数据来源太广,格式不统一,并且其中极少量的数据记录格式不正确;同时,累计的数据量相当庞大,但许多细节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并不重要,他们需要快速、全面的掌握企业的人才管理全貌,企业的管理者想知道人力配置是否平衡?人员结构是否健康?绩效&薪资分布是否合理?人力成本是否连年趋高?诸如此类综合、全面、宏观的信息支持,才是领导们关注的对象。而这些信息通过传统的报表都很难做出洞察。当数据的数量和复杂度超过了传统报表的范围,企业不得不考虑启用新的工具来帮助他们获取更准确有力的「Information」,而不是一堆讲不出故事的「Data」。HR-BI作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其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了统计查询、经营分析指标和水晶报表,一般而言,EHR系统报表分析功能基本都可以通过BI系统来实现。区别于以结果展示为主的报表系统,BI的突出功能在于通过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与深度钻取,并通过灵活多变的、丰富的展现形式给予展示。数智化人才管理的基础就是要搭建一套数智化的BI平台,有了BI平台就有了数智化人才管理的载体,益才将其技术实现的过程通过“2个基础,3层框架,4步流程”展开。HR-BI的“2-3-4”策略2个基础  数据基础、场景问题。3层框架  数据底层、分析层、展示层。4步流程  定义场景、数据建模、数据源、可视化呈现。2个基础企业满足什么基础条件才能够实现BI系统?首先,企业要有数据基础,没有数据基础是没办法做的,即使做了也是一个空壳子,只是好看没有实际的应用。其次,企业需要明确希望通过BI系统解决什么问题,企业可能需要HR部门通过系统提醒或看板展示:组织架构的变化有哪些,人才地图分布在哪里?如何排兵布阵?所需的关键人才在哪里?哪些员工最有潜力?哪些人才是组织中的承重墙?哪些是将/哪些是帅?等等。只有清楚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才知道要分析哪些数据,哪些数据可以进行关联分析,如果如希望呈现人才的宫格落位就需要绩效数据和评价数据(能力评价或者潜力评价),如果需要分析人效和钱效,那就需要有人的营收、利润、投入与产出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利用BI技术,实现人才数据的可视化,实现对人才与组织的“看见、洞见、预见”,看见问题,洞见本质、以及预见未来,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才驱动组织战略的发展。3层框架按照数据处理过程,BI系统的功能框架和主要技术可以从3层框架进行分类和解构。功能架构如图所示,可分为数据底层、数据分析层和数据展示层三个功能层级。其中数据底层负责管理数据,包括数据采集、数据ETL、数据仓库构建等;数据分析层主要利用查询 OLAP、数据挖掘、数据清理,以及数据可视化等分析方法抽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展示层用于将数据分析的结果用可视化图表进行展示并最终形成数据看板。参照BI系统的功能架构,BI的主要技术也分为支撑类、分析类和展示类三个层级,如图所示。4步流程建立一套高效、完备的HR-BI系统,其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对上述概念清晰后,结合实践经验,我们建议从“定义决策场景、数据建模、界定数据源、可视化呈现”四步流程展开具体的搭建工作。1、定义决策场景企业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数据,每条数据都有可能包含大量的信息,一条数据用到不同的地方,往往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实现BI之前,企业首先要明确业务场景,有了业务场景才知道我们需要哪些数据, HR-BI正是BI在人才管理决策分析过程中有效应用的工具,建立HR-BI,就是建立起企业科学的人才管理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管理仅仅依靠经验与感觉进行决策的现状,通过对人才管理工作的量化分析,找到企业在人才管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能够找到不断调整与优化的方向与策略,更好的支持业务发展,真正适应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通过两个真实的企业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BI的应用场景。案例一: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想要对企业的人才结构进行分析,使用BI系统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不同方面的分析,按层级、学历、年龄、绩效、能力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及各个方面的交叉分析、动态呈现,帮助企业决策者实时掌握组织人才的现状。同时系统还会按照企业设置好的规则对不匹配的人才结构进行预警,让企业决策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避免了因人才断档导致企业运营出现问题。案例二:某家电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对员工360度的全方位数据分析,洞察员工是否符合目前岗位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具体是哪些方面,是能力方面、还是动力方面,BI系统都会给予全面呈现,当员工出现不足时,BI系统也会提供预警,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当我们有了岗位空缺,或者某个具体的项目需要挑选员工时,管理员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智能匹配员工,并可视化呈现不同员工之间的对比分析图。 2、数据建模任何一种BI工具都是依据用户事先定义好的分析模型来对数据进行灵活的加工,并按照用户的展现要求对分析结果进行丰富的展示。因而,设计一套符合企业管理需要的人才管理决策分析模型,是企业HR-BI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内核。否则,再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没有分析的方法作支撑,也是徒劳。通过构建人才管理的分析模型,诸如:人力资源效能分析、组织管理分析、员工培训分析等,企业HR可以根据具体的人才管理场景,选取其中的模型,比如在人力润率、人均利润率、人均管理成本等指标,以及不同时间区间内的指标变动情况。在员工关系分析模块,还可以实时显示员工入职与离职数据、岗位分布等常规数据。人才管理决策分析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指标模型、指数模型、分析主题模型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指标模型。指标是一个数值,能够指出企业中某一领域绩效的优良程度,并为对何种绩效进行评估提供参考。指标的表现形式通常为百分比(例如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员工流失率等)或者总量(例如人工成本总额、人均净利润等)。而所谓指标模型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营与管理的需求出发,提炼出能够量化评价企业人才管理绩效的指标项,并将所有指标项的相关信息予以界定。一项完整的指标定义应该包括指标名称、具体内涵的定义、计算规则、绩效目标、起始点、数据来源、历史绩效及支持文件,同时这一指标必须具有可量化的特征。拥有一个或多个指标的可以是个体员工、团队、一线经理或者整个企业。在操作层面,关键难点在于人才管理指标的提取和指标基准的选取。指标基准值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整,一般是一年审计一次给予调整。采取什么类型的标杆,取决于指标的具体内涵。一般通用类指标可以采取通用标准,而对于具有行业特征的指标,则建议采用行业标准;对于无法取得或者不适合采用外部标杆的指标,则根据企业内部基准来设置。3、界定数据源要搭建企业人才管理体系,需要对于企业目前的人才数据进行梳理,这些数据可能广泛来源于EHR系统、OA系统、财务系统,以及部分的行业数据。HR-BI平台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的梳理、整合,企业可以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仓库或者数据湖,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指标的数据来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再好的指标模型也无法通过系统展现出来。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数据的统计口径进行明确界定。由于不同的管理者往往对同样的指标有不同理解,导致统计口径有时候难以统一。这就要求通过深入访谈与分析,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致的统计口径,对同样的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比如总人数,是指哪几类人员属性的员工,是统计期间的期初、期平、期末等等,都需要一一给予清晰界定,不可有半点含糊之处。数据源在技术实现上主要有“接入、清洗”两个关键环节。4、可视化呈现可视化呈现就是将数据转换成图或表等,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和呈现数据,将我们难以直观理解的数据通过图形化的手段进行有效表达,准确高效、简洁全面地进行信息传递,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在最终的呈现上选择图表至关重要,图表的种类繁多,一旦选择了错误的图表,不仅不能准确表达出数据本身的含义,还可能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常见的图表包括: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雷达图、散点图、树形图、关系图、流程图、路径图、仪表盘等其他类型图表。在选择图表之前需要明确不同图表使用场景。譬如,折线图可以用于显示一组数据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它的特点就是反映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从而观察数据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就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处理。同时,折线图的数据不能只有一个数据,需要大数据量才能观察出数据趋势。其优势是不仅仅可以放一组数据,也可以多组数据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比如将人均营收和人均利润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图中就能看出人均营收高,进而影响人均利润也高。需要注意数据组数最好不要超过5组,数据组数越多,数据量就越大,图表显示相对也会比较乱。基于不同的数据选择适合的图表,然后对图表进行配色,最终形成企业看板。以数据图表的方式直观的显示数据的变动情况,支撑人力资源以及高层管理者更清晰地掌控公司内部人才管理的全貌。选择多维度、多样式的图表,才能从多角度支撑汇报结论,否则工作汇报就会空无一物。图文并茂的汇报展示,帮助受众快速接收有效信息。BI工具作为专业的分析工具,具备丰富的展现功能,但每项指标采用什么展现形式,各种结果如何组合展现、如何存储,如何展现才能既体现数据的内涵、增加数据丰富程度又美观大方,都需要在指标模型设计时进行人性化、实用化的界面设计,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时界面设计将直接指导BI工具技术人员的开发工作。BI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企业不同层级人员对数据查询、分析和探索的需求,从而为管理和业务提供数据依据和决策支撑。企业数智化转型要立足于企业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让企业由经验驱动决策向数据驱动决策转变,BI是实现智慧决策的第一步,推动组织内部的管理决策模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这个过程中,BI将企业内部的数据分析方法、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知识库,通过知识共享沉淀的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业务发展效率,提升整体的组织能力。处于数智时代下的HR部门需要积极投入到这场转型浪潮之中,尽快从事务管理升级至数据管理,为管理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战略决策支持,HR-BI 就是将驾驭数据的工具放在HR手中,帮助企业在未来到来之前看到未来。

打破僵局的HR-BI
2024/05/10
绩效诊断经典工具:吉尔伯托行为工程模型

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中,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部门常常面临各式各样的组织绩效问题。他们可能会依赖于直观的观察和个人的感受进行分析与决策。然而,这种方法可能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今天介绍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分析工具——吉尔伯托行为工程模型。这个模型提供了一个全面且结构化的框架,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绩效问题,从而更有效地识别问题的根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01 关于吉尔伯托模型吉尔伯托行为工程模型,通常把绩效问题原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环境类,包括信息、资源和激励;第二类属于个体类,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动机。一、环境类绩效问题:1、信息相关的内容:(1)对工作的确切和清晰的期望和标准(2)参照工作的明确、及时的绩效反馈(3)能获取所需数据、信息的畅通渠道2、资源相关的内容:(1)工具、系统、流程(2)充足的时间(3)专家或专家体系(4)充足的、安全的附属设施3、激励相关的内容:(1)分现金或非现金类、有形或无形的奖励、认可、晋升以及处罚(2)不止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工作环境下的所有人二、个体类绩效问题:1、知识\技能相关的内容:通过更多、更好的培训、发展机会、任务指派、参与研讨和会议,获取知识和技能2、能力相关的内容:包括个人特点,性格特质,倾向性,心理和情绪局限3、动机相关的内容:(1)对工作和工作某个方面的价值认知(2)把工作做好的态度、信心、意愿当组织发生绩效问题时,通常原因都可以从这两大类、6个维度去分析。国外曾经有研究发现,当组织发生绩效不佳时,大家通常都容易从员工个体去找原因,但组织实践表明,75%的绩效问题都是因为环境类的原因,只有 25%属于个体的原因。很多人通常的思维,一般发现员工绩效不好时,就会觉得是这个人的能力有问题,要么把这个人换掉,换一个更强的人,要么就把这个人送去培训。对于换人来说,如果没有给到这个人相应的信息、资源和激励,换了一个新的人也无法解决问题。对于培训来说,一般培训是解决的知识和技能问题,但这个人如果其他方面发生问题,培训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基于吉尔伯托模型,遇到绩效问题,优先去思考是否给到这个员工足够的信息、资源和激励。比如是否讲清楚工作的标准和期望,是否及时提供工作上的支持,工作做好做坏有无明确的奖励和惩罚。之后,再来分析个体方面的因素。02 用GAP思维框架分析组织中的绩效问题不论的组织内部人员,还是外部顾问,当遇到需要去分析绩效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吉尔伯托的模型以及GAP的思维框架,分析这个组织或部门的绩效是哪里出了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应对。G-Goal,指目标是什么,理想的状况是什么。A-analyze,对当前现状进行分析。P-Probe,从吉尔伯特模型的六个角度去分析理想和现状的差距,中间的问题出在哪里。在Goal的维度,先确认业务需求是什么。比如这个组织或部门的业务目标和KPI到底是什么?同时,对员工群体也要探究,要达到理想的要求,员工需要是什么样的,要表现出一些什么样的行为?优秀的员工长什么样,和平均的员工或者说比较差的一些员工相比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Analyze的维度,要明确业务现状怎么样。当前的业绩结果如何,现状和目标差距到底有多大?结合到员工的绩效表现,现在的员工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具体是表现在什么样的行为上,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在Probe的维度,要去探究为什么会造成中间的差距。这时就可以围绕着吉尔伯托模型的两大类、6个维度去询问以下相关问题进行判断:1、信息:是否了解对工作的期望、信息是否通畅?2、资源:是否有相应的工具、系统、流程支持?3、激励:是否有相应配套的物质或非物质激励?4、技能: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5、能力:个人的性格、特质、情绪等特点怎么样?6、动机:对工作的认同感和个人的自驱力如何?当把这六个因素都进行明确分析,基本上可以分析出主要的绩效问题出在哪里。03 案例:某大型制造企业的绩效问题分析在Goal方面:这家企业是新能源设备的制造公司,在当前业务上面对较大的亏损情况,希望可以在较快时间内扭亏为盈,实现三年后上市的目标;对员工的期望是能随时敏捷应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市场问题,不断创新迭代。在Analyze方面:外部市场不好,国家补贴在减少,盈利压力加大,需要尽快扭亏为盈。产品问题和客户抱怨较多,面对问题,各个部门间如质量、设计、生产等会相互推诿;在员工层面就比较缺乏责任心,一些老员工跟不上公司变化,关键岗位人才断层较大,当前的薪资水平和地理位置很难吸引到最好的人才,士气较低。在Probe方面:对于环境来说,在信息上,很多员工对公司的整体情况和目标都不完全清楚,信息都是本部门领导一对一沟通,部门和部门间信息却没拉通,不清楚做这事对其他部门的影响怎样。在激励上较随意,做好做坏一个样;对于个体来说,学历较高的人多,但团队协同和项目管理能力不足,单兵作战多,出了问题就互相指责。在动机上也比较懒散,反正做好做坏一个样。基于从吉尔伯特模型和GAP思维框架的分析,可以采取如下一些解决方案来改进组织当前面对的绩效问题。在组织上:首先要重新建立一套绩效考核机制。设置绩效工资,让每个人的工资与绩效结果相挂钩,做得不好的人还会被淘汰,激发员工的活力。其次,要把目标通晒,从管理层开始,各自梳理自己的KPI,把公司目标和各自目标分解和对齐。此外,各个部门KPI出来后,要和各个部门尤其是合作的部门互相沟通确认,评估各自目标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修改。在员工上:通过人才盘点识别出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进行培养和发展。并且通过这些关键岗位的员工和中层干部,以身作则去影响员工,建立起弘扬奋斗者和高绩效的组织文化。随着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的兑现,并且通过逐步的人才发展策略,循序渐进,逐步达成短期和中长期的目标。经过上述深入的诊断分析和解决方案思考,我们得以利用吉尔伯托行为工程模型和GAP思维框架,全面审视并掌控组织绩效的各个方面。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组织面临的挑战,还能够细致地分解问题,直至找到每个环节的具体症结。通过这种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既具有针对性又高效的解决策略。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当前的绩效问题,更有助于为组织的持续发展和未来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绩效诊断经典工具:吉尔伯托行为工程模型
2024/04/26
员工满意度驱动员工敬业度,员工敬业度预测组织绩效

员工敬业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企业界的普遍认可,杰克·韦尔奇曾说:衡量一个公司的稳健性有三个指标,分别是现金流、客户忠诚度和员工敬业度。盖洛普和怡安翰威特均认为:敬业度就是指员工在情感和知识方面对企业的一种承诺和付出。敬业度高的员工会努力工作,表现出一系列的敬业行为,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正面影响。       益才认为:企业不仅可以从财务指标直接衡量企业的人效情况,还可以从企业内部管理效能驱动人效价值分析,而敬业度满意度是驱动人效的关键衡量指标。通过深入调查员工的敬业程度和满意度水平,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进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整体绩效。       01 敬业度满意度的关系     员工敬业度调研主要关注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愿意为组织付出努力的程度,是一种敬业度的实际行为。通过敬业度调研,组织可以了解员工对工作的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员工对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这有助于组织发现员工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员工的敬业度。    员工满意度调研则侧重于员工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感受,它是一种组织支持度、组织赋能感。通过满意度调研,组织可以了解员工对目前工作的整体感受,发现员工在工作中的问题和痛点,以及员工对组织的期望和诉求。这有助于组织及时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敬业度与满意度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尽相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微妙而重要的联系。敬业度主要关注的是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对职业发展的追求。敬业的员工通常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付出额外努力来达成目标,并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敬业精神不仅有助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推动企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满意度则主要衡量员工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主观感受。满意的员工通常对工作环境和条件感到满意,对薪酬和福利感到公平,同时对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有认同感。这种满意度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敬业度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敬业度高的员工往往更容易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满意度高的员工通常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进而表现出更高的敬业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敬业度与满意度并非完全等同。敬业度与满意度是员工工作态度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之间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    首先,敬业度高的员工不一定满意度也高。这些员工可能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工作压力、职业发展机会不足、工作环境欠佳等),他们对工作环境的整体满意度可能并不高。这种情况下,尽管员工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但他们的长期留存和持续高效工作可能会受到威胁。    其次,满意度高的员工也不一定敬业度高。有些员工可能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方面感到满意,但由于个人性格、兴趣或其他原因,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可能并不高。这种情况下,虽然员工的稳定性较好,但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可能因缺乏高度敬业的员工而受到影响。    此外,敬业度与满意度都高的员工是组织最为理想的员工类型。他们不仅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且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也感到满意。这类员工通常能够创造出色的工作成果,为组织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敬业度与满意度都低的员工则是组织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可能对工作和工作环境都缺乏热情,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可能产生离职意向。组织需要深入了解这类员工的需求和期望,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    敬业度与满意度的高低交叉情况反映了员工工作态度的多样性。组织需要全面了解员工的敬业度和满意度状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优化员工的工作态度,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因此,企业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敬业度和满意度,通过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策略、优化工作环境、提供公平的薪酬和福利等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他们的满意度。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起一支既敬业又满意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2 敬业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员工敬业度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敬业的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首先,敬业的员工更有可能在工作中展现出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会主动寻求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积极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工作表现,还能够推动整个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敬业的员工通常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会将个人的成就与组织的目标紧密相连,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为组织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此外,敬业的员工还能够对组织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从而带动整个组织的文化氛围。这种积极的组织文化能够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进一步促进员工敬业度的提升。    因此,员工敬业度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工作表现,还能够推动整个组织的绩效提升。因此,组织应该重视员工敬业度的培养和管理,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等方式,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创造力,为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03 敬业度满意度数据洞察    敬业度与满意度调研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用数据诊断、用数据预测和用数据决策,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员工的心态和行为,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    首先,用数据诊断是敬业度与满意度调研的基础。通过收集和分析员工在调研中的各项数据,企业可以深入了解员工在敬业度与满意度方面的真实情况。例如,可以对比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员工的敬业度与满意度水平,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员工的具体反馈,分析影响敬业度与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如工作环境、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这些数据为企业提供了诊断员工敬业度与满意度的依据,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用数据预测是敬业度与满意度调研的重要应用。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企业可以建立敬业度与满意度的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员工敬业度与满意度的变化趋势。这有助于企业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机遇,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例如,当预测到某部门员工的敬业度与满意度可能出现下降时,企业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增加薪酬福利等,以防止员工敬业度与满意度的进一步下滑。    最后,用数据决策是敬业度与满意度调研的最终目的。通过数据诊断和预测,企业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例如,根据调研数据,企业可以调整薪酬福利政策,优化职业发展路径,改善工作环境等,以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与满意度。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数据决策的结果,对管理策略进行持续优化和迭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员工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敬业度与满意度调研时,企业应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调研问卷的设计应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反映员工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同时,在数据分析和决策过程中,企业还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避免一刀切的管理策略。    总之,敬业度与满意度调研通过用数据诊断、用数据预测和用数据决策为企业提供了深入了解员工心态和行为的宝贵机会。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以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与满意度,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04 敬业度满意度调研案例01项目背景与管理痛点M集团是一家高端综合性服务集团公司,致力于商务、酒店度假等高端服务,分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如何持续提升组织绩效、人效、保留核心员工是集团人力资源部既重要又紧迫的命题:• 第一,公司业务遍布全国,去年做过敬业度调研,分子公司员工敬业度变化如何?• 第二,员工流失较为严重,尤其表现在新入职员工的保留率较低,核心员工流失率有增高趋势,如何保持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 第三,公司曾尝试通过调薪等方式激励保留核心员工,但效果并不显著?02解决方案益才咨询基于M集团管理痛点,建议通过敬业度满意度调查进行组织诊断,收集员工对各级管理层面的总体感受,帮助组织聚焦员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和背后的真实原因,为管理改善和员工保留找到具体方向。1、员工心声收集• 通过每年全员敬业度调查,了解员工当下的敬业行为和对于公司各方面管理的满意程度,向员工释放管理改善的积极信号,改善员工对于公司的管理认知;2、企业管理诊断• 通过益才体系化的敬业度调查,全面认知企业管理现状和员工工作状态,找到当下最核心的管理问题,明确企业管理提升方向并制定相应管理策略3、管理改善落地• 明确管理改善方向,寻找管理问题根因和策略方法,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相应行动计划03项目技术路径1、前期准备• 项目启动沟通• 调研系统配置• 调研系统操作赋能• 调研模型及题目、组织与员工信息梳理与确认2、项目启动会• 高管宣贯,动员• 益才顾问就项目价值、方法论、流程宣导,打消参与人员顾虑,引起重视3、调查与数据分析• 发送调查邀请,监督进度• 完成数据导出,明确分析口径• 敬业度驱动因子相关性、回归预测分析,锚定关键因子,用数据说话。4、焦点小组访谈• 根据线上调查数据,针对低分维度深入访谈,挖掘低分维度根因• 提取员工反馈意见5、高管汇报• 益才顾问撰写数据洞察报告• 向高管汇报调查分析结果,并提供改善建议04项目核心成果产出1、正向的员工感受公司连续两年启动全员敬业度调查,释放出管理改善的积极信号,员工感受良好。2、具象的管理提升通过线上调查和线下访谈的结合,通过两年的数据洞察分析,全面掌握管理GAP,锚定当下重点改进的管理问题。3、体系的管理视角从人口结构、重点人群、条线、部门、敬业满意人群等视角进行全面剖析,给高管带来体系的管理改进视角。4、切实的行动计划高管汇报后,管理层进行了需要业务部门参与的管理提升方向,制定行动计划落地实施。05M集团敬业度研究因为员工的满意度和敬业度对绩效影响具有滞后作用,益才咨询与M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持续观察企业员工满意度、敬业度的变化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连续三年对满意度、敬业度和绩效的数据进行追踪调查,员工的敬业度满意度是驱动人效的关键衡量指标,敬业度与企业业绩明显正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很明显看出(如下图),随着员工满意度和敬业度的提升,尤其是敬业度的提升,企业的关键财务绩效包括年营业额、净利润大幅增加。

员工满意度驱动员工敬业度,员工敬业度预测组织绩效
2024/04/17
管理新时尚:人才数据分析

谷歌的任何人力资源决策都不是来自哪个最佳实践,一定只会来自内部的数据分析。———谷歌前任首席人才官拉斯洛 ·博克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部似乎是企业中使用数据最少的部门,与财务部、市场部等相比,人力资源部更偏重于采用定性的语言来描述工作,不擅长运用数据来辅助决策。事实上,人力资源从业者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把人看作单一的数字"听起来有些可怕,但事实上,只有当HR部门可以量化自己的影响,并通过使用数据来影响业务决策时,才能成为真正的业务伙伴。过去20年,互联网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对于组织的改变相对较小。大部分企业使用的还是十年前的软件,管理模式还是以前的沿袭,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信息化的进展,人才管理技术和思想更新也相对缓慢,根本原因在于“改变的迫切性不够”。但随着数智化时代的来临,组织逐步从矩阵式变成网状结构,人才管理就变得无比关键;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员工大量进入职场,对组织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内外两股力量都在推动组织变革。尤其在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组织变革在未来3~5年将进入加速期,数智化会让我们的人才管理水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数据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几年内衍生出了如大数据分析、敏捷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智能数据等一系列相关的新名词,大数据也被誉为“数智时代的石油 ” 。前段时间,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发布了一则招聘HR职位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热议的原因在于从字节的薪酬分位表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一人力资源岗位的最高月薪居然高达11万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许多HR从业者的年薪水平。如此慷慨的薪资不但吸引了众多眼球,同时也不禁让业内人士对数据分析的价值和潜力进行深思。为何数据分析在人力资源领域如此重要?为何在市场竞争中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此之高?似乎一夜之间,企业被置于不谈数据就落伍了的浪潮中,因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信息系统,所有这些技术的基础都离不开数据,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战略决策的指引,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庞大的信息中找到优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并研究对策。与组织人力资源和人员管理息息相关的人才数据亦是如此,在数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人才数据的运营与应用也承接了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重任,随之而来的人才数据分析也成为一种新兴管理模式,以往“文科生式”的工作描述,例如“我们公司员工的生产效率比较高,公司团队的氛围有待改进,最近很难招募医药研发人员,最近人员流失问题比较突出”, 会渐变成这样的画风:“我们公司的人效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0%;公司的敬 业度调查结果比去年下降5个百分点;目前平均医药研发人员的招募时间是3 个月;目前为止,员工的年化离职率为40%”。这种量化的思维和表述方式在组织环境下能够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问题,除此之外,这种管理模式和以往的管理方式存在以下特点:● 以事实为基础的主动分析。● 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制定。● 让人才管理变得更加严谨。● 将人才资源投入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为直觉式人才管理带来足够的客观依据。那么什么是人才数据分析?简单点说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具体点说,就是让数据经过提取、转换、加载、建模、绘制结论,最终为决策提供支持的过程。人才数据分析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深入研究,进而做出更好的决策。之所以更好,是因为这些决策的制定基于事实和数字,而不是依赖直觉。也正是基于事实,组织才能够验证在实现人员最佳管理方面的假设。人才数据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与财务的一个交集。它需要一套超越那些传统HR领域的技能,这意味着组织需要各种技能来实施相关数据分析。HR数据分析更倾向于人力资源管理,而人才数据分析是将数据科学及其原则应用到人才管理领域中。当然,仅对HR实践有充分理解是不够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也很有必要。这就需要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基础,通过联系数据、开展回归分析、采用结构化方程建模或使用其他方法来分析数据。数据分析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数据分析是要解决某些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决策者做出更优质的决策,根据企业对数据分析的要求,我们将数据分析分为三大类:分析现状、分析原因、预测未来。(1)分析现状。分析现状是企业数据分析最基础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 了解目前企业的人才结构、人才分布、能力分布、价值观、继任健康度等情况,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的营收利润、人效、钱效等。(2)分析原因。在了解了企业的现状之后,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现状,不知道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时就需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背后真正的原因。(3)预测未来。数据分析的第三个目的就是预测未来,举个例子说,企业通过对继任图谱的分析,企业决策者就能清楚地看到每个岗位的继任情况, 某个岗位出现空缺后是否能够快速地补充人员,如果不能,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以确保每个岗位空缺后都有人员快速上任。数据分析的基本类型根据不同工作流程所处阶段和分析需求角度出发,数据分析可被划分: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和处理方式分析四种类型。(1)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汇总原始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形式,例如各 种报表、图表等。需要注意的是,描述性分析通常是从过去的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见解,但往往不具备解释问题发生原因的能力。(2)诊断性分析。诊断性分析是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诊断性分析,可以深入挖掘问题根源,识别依赖关系,找出影响因素。 借助联动、下钻、挖掘、预警等方法,可以知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企业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来帮助解决问题。(3)预测性分析。相较于描述性分析和诊断性分析在过去数据上的集中,预测性分析往往更能说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通过使用描述性和诊断性分析的结果来检测趋势、异常或做聚类分析后,对未来进行动态预测。(4)处方式分析。处方式分析是基于对“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 “可能会发生什么”的分析,通过算法手段让决策最优化,来帮助用户决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便消除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获得更有利的趋势。作为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它不仅需要历史数据,还需要很多外部信息,利用更为复杂的工具和技术,如机器学习、业务规则和算法等,这也决定了它的实施和管理相对于其他分析类型来说更加复杂。基于数据分析这一管理时尚背后的冷静思考:HR部门通过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的数据平台为组织带来增量价值,其实质是因时因地做出智能化的人才管理决策,获取、发展以及留存所需的人才,为企业战略、业务和经营持续提供人才梯队支撑。我们不禁提出以下问题:● 人才数据分析会不会像“ 一分钟管理” “企业再造”等很多引人注目的新观点一样没法持续下去?● 这种形式是否有沦为消退的管理潮流的风险?●有哪些陷阱会导致它成为一阵风?

管理新时尚:人才数据分析
2024/04/15
鑫希望|激发价值思维,引领创新变革

2024年4月11-13日,协鑫大学2023级鑫希望二班开展了第五模块课程《财务与市场》的系列课程学习。在本次模块的学习中,一班的部分学员也一起参加,总共近60人。本次系列课程包括了内部老师带来的管理执行力提升课程,也包括了外部老师讲授的创新思维和财务价值思维课程。整体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讲师背景也十分资深,不仅为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学习体验,也为整个鑫希望项目的课堂培训部分,画上了圆满的句点。01 提升管理执行力课程第一天,继续由集团的张舸老师带来《提升管理执行力》。张老师结合自己在协鑫集团的丰富管理经验,对学员们强调了不论员工身处于公司中哪个领导层,执行策略都是一项极富挑战的任务。为了克服这项挑战,不论是为了自己或者团队,每个人都需要充分了解三大要素:聚焦、衡量、责任分工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如果可以高度有效并灵活运用这三大要素,不论是管理者或他带领的团队,都将能持续有效地执行优先任务。张老师先对每个学员及团队情况做了摸底,然后结合执行策略的三大要素,针对大家提到的在自己和带领团队执行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讲解。上午讲解如何进行工作任务聚焦,下午讲解如何带领团队衡量进度与成果,并且梳理团队成员的任务和责任分工。过程中不仅应用“工作提示卡“让学员进行练习,也让每个组充分讨论和分享。让大家沉浸其中,充分掌握强化执行力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结束后,益才咨询的薛晓峰老师带来了以三方谈判形式为核心的《有效沟通工作坊》。由于本次学员偏多,薛老师将学员分为甲乙二组,每组9个小团队,分别进行谈判演练。整个过程高效而紧凑,学员们十分积极主动,并充分把之前课程如沙漠掘金、向上管理、项目管理里提到的沟通方法和工具应用到谈判中。除了一个团队外,都取得了较好的谈判结果,也进一步巩固了大家在本次鑫希望班里学到的沟通技巧。最后,薛老师也对整个鑫希望项目的三次工作坊(案例萃取工作坊、团队协作工作坊、有效沟通工作坊)做了整体回顾和总结,鼓励大家在接下来工作中持续练习不断精进,从管理新手成为管理专家。02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第二天,由李培翔老师讲授《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李老师围绕创新的五个步骤“寻找契机设定目标、”目标锁定分析需求“、”需求聚焦激发创意“、”创意决策达成共识“、”共识落地制定计划“向学员进行讲解。每个步骤中,老师都会融入启发性的视频,让学员找出目前自己负责的重点项目,寻找突破点,进行举一反三。过程中寓教学于实战,学员按照老师教的创新流程,找到了一套合适的创新方案,并派代表上台介绍。与上次一班的课相比,这次不仅有业务方面的案例解析,还有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跨部门协作等职能部门和综合管理相关的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多元,有更强的集团性、跨部门性的应用,得到了学员们的充分认可。紧接着,益才咨询的寇老师,为学员们带来本次鑫希望项目答辩的辅导工作坊。辅导围绕前几天最新出台的考核标准以及每个答辩模块的内容要求,进行讲解和演练。本次二班的学员,基本都已提交案例,部分人已完成答辩PPT的初稿。老师请每组学员两两分组,彼此扮演学员和评委,相互分享和点评。基于上台分享的案例作业,并结合一班学员的优秀作业,对重点关注点、改进优化点进行了强调,让学员理解和掌握了很多实用的修改思路及方法,提升了大家通过答辩的信心。03 管理者财务思维下的价值管理最后一天,王子墨老师为学员们讲授《管理者财务思维下的价值管理》。王老师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的工作背景,引导大家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管理者应该有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思维。老师在上午重点讲解了四种思维:流动性、挤压性、资源型和资产型思维,下午对财务的三张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从价值维度进行讲解和练习。如果单纯讲财务知识是非常乏味的,所以过程中王老师引用了大量实际案例,并通过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帮助大家更有效的理解。本次有很多来自经营管理、业务管理和财务部门的学员,对经营管理和财务报表有一定认知,大家都较好地跟上了老师节奏,深入理解了财务分析思维,掌握了价值分析的思路和技巧。这三天的课程,大家都全情参与,积极投入,纷纷反馈有很大的收获。同时,随着《财务与市场》课程的圆满结束,整个为期1年的鑫希望培养项目的课堂培训环节也顺利完成,将于5月中旬迎来最终的结业答辩。在和学员们的沟通中,大家都表示目前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大量运用到了课程里的理论和工具,并希望能顺利完成案例的优化和最后的答辩毕业,实现真正的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我们相信,鑫希望学员们在这一整年培养训练中的成长和收获,将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组织的追求卓越做出更大的贡献。协鑫大学和益才咨询,将继续致力于为协鑫集团的同仁们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发展支持,助力每一位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共同推动全集团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鑫希望|激发价值思维,引领创新变革
2024/04/12
从战略解码到人才盘点

人才盘点的目的是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及人效的提升,因此,人才盘点是必须组织战略出发,通过对战略的梳理审视人才现状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度,通过系统的措施优化组织和人才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战略作为人才盘点工作的输入项,对战略理解得不透或不完整,人才盘点的侧重点会走偏,可能导致人才管理动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仅耗费大量管理成本,还无法匹配战略的发展要求,最终错失发展时机,影响业务发展。1扫描组织内外部环境“不要只顾埋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组织战略的研判和调整通常来源于企业家对内外部环境的洞察,企业家对市场信息越敏锐,洞察越深刻,组织的战略选择就会越有的放矢,成功的概率也会越大。通过对组织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分析、研判,形成组织对未来市场机会和战略打法的判断与认识。市场洞察主要从两个层面分析,宏观环境:经济周期、技术趋势、政治政策、行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竞争格局等;微观环境:客户、竞争对手、标杆企业、自我优劣势分析等。通常,企业管理者可以借用结构化的工具来辅助思考,从而确保洞察更加全面和完整,比如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提出的波士顿矩阵、安索夫矩阵、“五看三定”模型、SWOT分析等。内外部环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更加明确发展目标,在充分洞察市场的前提下,企业家需要从企业的终极目标出发,思考和确定企业的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和当年目标。远期目标: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近期目标:未来三至五年的战略目标。当年目标:年度业绩指标、财务目标和管理目标。2制定战略目标内外部环境扫描的目的是帮助组织明确战略目标,在充分洞察市场的前提下,从企业的终极目标出发,思考和确定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中长期战略目标、近期目标等。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它是企业的终极追求,定义了企业是谁,因何而存在,去向哪里,以及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很多企业在讨论未来战略时,都会从终点看现在,通过不断审视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从而更有效地制定中短期战略目标。比如阿里巴巴,每年都会拿出三天时间组织高层召开战略共创会,其中他们会用一整天的时间来共同讨论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组织近期3~5年战略目标的战略定位必须回答: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市场地位,对应的业务领域是什么?客户价值主张是什么?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如何才能建立并保持这种竞争优势?业绩指标是什么?正是在回答上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企业才能有充分的时间查缺补漏,为即将到来的机遇做好准备。企业年度目标,则是企业制定的年度业绩指标,比如销售额、利润或利润率等,以及年度管理目标,即当年度全体员工都需要明确且为之奋斗、必须达成的目标。3锚定业务模式业务模式是公司业务及战术层面的设计和选择,是明晰战略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公司和员工会更加清晰做什么、如何做以及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客户需求:我们能给客户创造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客户群体是谁?业务选择:我们用什么核心业务或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竞争策略:我们怎样获取收益?我们怎样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差异化、规模化还是专业化?生态关系:企业怎样才能取得价值链主导地位?获得价值是否需要合作伙伴?与合作伙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合作关系?风险防范: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市场、对手、技术)?成本控制:我们的成本由哪些部分组成?运营成本、人工成本等成本的占比分别是?目标值是什么?人才盘点工作开始前,人力资源部要组织公司核心管理层对此部分内容讨论,且企业家需要高度重视并参与。研讨的内容不能有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和疏漏,在讨论过程中要重点解答企业阶段性的关键命题,比如如何生存、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如何进行转型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盘点工作的正确开展。4制定关键举措根据公司的市场洞察、近期目标和业务策略,找到驱动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关键举措主要聚焦在战略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的获取、关键差距的补足、关键能力的建设和关键资源的掌握等方面,只有找到了驱动战略实现的关键举措,才能真正确保战略的可落地实施,从而为公司年度行动计划提供指导方向。通常中高管通过集体研讨、共创的方式来明确关键举措,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可借用“战略地图”这个工具。通过中高层的集体研讨制定企业的战略地图,最终形成企业内部统一的语言。好的战略地图能够让企业所有的资源更有效率地聚焦。战略地图制定后,组织能以此为基础来明确驱动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通过清晰详细的战略地图实现公司上下对战略及业务目标的的共识。特别注意的是,描述“关键”一定要锁定关键指标和目标,并且指标和目标一定要明确责任高管,否则再好的战略地图也会被架空。只有高管直接作为责任“主帅”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资源,并强力推动目标执行,保证关键的落地,进而驱动战略实现。5锚定组织关键能力管理大师钱德勒曾说,战略决定组织,组织跟随战略。明确战略目标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厘清组织。厘清组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战略,也能指导人才盘点开展。基于公司战略与业务目标,组织应具备和发挥什么样的关键职责与能力。基于组织战略和关键能力,分析组织架构、部门、关键职能、关键岗位设置等,优化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基于组织架构和关键职能,明确关键岗位及关键人才的需求,为开展人才盘点做好铺垫。组织关键能力是驱动战略落地的关键举措与组织的桥梁,战略落地的关键在于组织能力能否有效支撑战略目标与经营计划,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那么战略目标的落地会非常艰难。企业是否具备关键能力对战略布局和实施策略提供重要依据,这是人才盘点的重要工作成果之一。6组织架构梳理根据公司发展战略与关键能力的要求,对现有组织架构进行诊断分析,明确未来架构调整的方向。(1)纵向管理层级视角。从组织的管理层级和集分权状况进行分析,所谓管理层级即组织层次,是指组织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的管理层级的数量,这决定了信息传递路径的长短。这与管理幅度紧密相关,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人员领导的下属人数,管理幅度大,则管理层次少。从管理层级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金字塔结构和扁平结构,两者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当公司出现信息传递低效和职责不清等问题,组织架构可能需要调整。(2)横向价值链视角。横向分析从企业价值链的视角来看,企业为完成经营活动,给客户提供价值而设计的生产、研发、销售、市场等职能,特别是根据战略目标设计的最关键的职能,如果对职能界定不清晰、合作不顺畅的部门进行取消、合并和拆分,从而对新的业务布局进行部门或职能的补充。特别注意的是,关键职能所对应的是关键部门的设置,虽然企业的每项职能都很重要,但关键职能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明确关键职能不容忽视。由于企业战略目标及实现路径的不同,关键职能也不同。关键职能的设计和调整需要思考以下问题: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什么职能必须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出色的履行?什么职能履行不佳会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生存?总之,无论是组织架构的纵向分析还是横向分析,若要检验调整的组织架构是否到位,其标准就是:这个组织架构能否更好地实现公司战略?7锚定关键岗位及关键人才基于部门设置和职责的确定,需要设置相应的岗位来承接相应的职责内容,才会让设置架构的初衷得以实现。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关键岗位的设置,关键岗位是否清晰明确,决定着企业的关键职能和关键业务能否实现。关键岗位就是对企业未来战略实现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岗位。我们一般从战略影响力与人才稀缺性两个视角明确哪些是企业的关键岗位。从战略影响力来看,就是该岗位与战略实现相关程度或紧密程度如何,相关度越高则岗位越重要,同时该岗位的绩效会因为人的不同而对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市场人才稀缺性来看,能胜任该岗位职责的人才比较少,也很难获得,内部培养和复制周期较长,一旦出现人才流失,难以在短时间内替代。“关键人才”是企业是一场人才经营战。围绕“关键人才”构建人才管理体系,优先确保在战略性岗位上配置了合格人才、核心人才乃至明星人才,并通过差异化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关键人才全力创造价值的热情,同时公司也要大力为关键人才分配价值。如何界定合格人才、核心人才乃至明星人才呢?我们就必须进行人才盘点。总之,战略解码为人才盘点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使得人才盘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人才盘点则为战略解码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战略解码与人才盘点的工作,将其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范畴,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战略解码到人才盘点
2024/04/10
HR系统架构师的3大理念和3大原则

BANI(脆弱性、焦虑感、非线性、不可理解)时代的到来,让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这也更加契合当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定位。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人力资源部逐渐成为业务部门的战略合作伙伴,其目标是支撑公司战略的实现,围绕组织、人才、文化来支撑公司的企业战略,实现业绩增长。技术赋能HR,HR通过技术手段扩展边界,已成为共识,未来需要更多的科技型HR。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数智化过程中,HR人员不断抱怨IT部门无法真正理解人才管理的核心需求,不能和HR一起创造价值。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两个团队、两种职能的分工形式,很难将技术思维与HR的业务思维融合,要求这两个相互不理解的团队共同为数智化人才管理的目标努力,其实很难。HR部门和IT部门,其各自的价值在哪里?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能只从技术眼光去看系统的建设,也不能单纯的HR领域的知识去解读系统建设,任何单一维度的观察只会让结论偏颇。毋庸置疑的是,企业需要将新技术嵌入人才管理的实践,以创造更高效的人才管理流程,这种技术创新不但能实现HR本职工作的价值增值,还能创造出更适配数智时代下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手段,实现和业务的联结,重塑人才管理业务流程,敏捷创新,构建一个全感知、全链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智平台,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业务运作中,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预警,辅助决策,助力数智化转型,加速业务发展,全面提升组织效能。这就需要类似“HR系统架构师”这样的角色,对组织模式、技术、能力进行整体的设计,同时具备产品思维、数据意识和端到端的业务能力,推动变革、升级和价值创造。前段解耦,中台聚能,智能协同的背后,首先是做好数智系统的顶层架构设计。“HR系统架构师”需要以组织与人才管理模式升级为基础,牵引数智技术和人才管理能力升级,不断丰富人才管理工作的内涵,提升组织模式升级的价值,创造人才资源和组织能力,为保障企业持续成功注入活力。数智化人才管理系统的搭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过程中需要对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提取、清洗、分析等,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平台,通过对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帮助企业领导、部门领导等提供决策上的数据支持,提升整个组织的企业管理水平。益才认为“HR系统架构师”在数智化人才管理的整体布局考量上,以下“3大理念”和“3项原则”缺一不可。理念1:自上而下规划从零搭建一套数智化IT系统需要从整体上去考量,通过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应用哪些场景,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需要整合哪部分的业务系统等,基于需求规划场景,基于场景规划指标,基于规划搭建应用,基于应用搭建基础;可行性角度则要求依次完成打通系统数据,梳理指标体系、搭建数据分析场景等动作,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决策。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自上而下规划,以终为始搭建企业数智化IT系统。理念2:自下而上推进在系统的具体搭建上,我们首先要了解各个业务板块的数据完整程度、数据量以及业务成熟度。如果说一些板块并没有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或者说无法提供业务数据,那我们就要去重新思考,是不是需要一次性地把整个系统全部搭建完成?在这里我们建议企业由点到面分步实施,可以以核心的业务场景作为试点,先推进核心议题进行数智化IT的搭建,逐步完成全场景赋能和AI场景应用,这样也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只有新管理工具真的解决了员工和前线管理者当前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为他们节约了时间,他们才会接纳、认可新工具,从而影响到更高层级的员工和管理者去使用新工具。这就是自下而上推进的过程。理念3:数-智双轮驱动数智化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集成,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数字化+智能化,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的更高阶段。数智化阶段的底层逻辑是:(1)产生链接:人财物事的互联,比如:人机互联、人事互联、人财互联、财物互联、财事互联---知识互联等等;(2)沉淀数据:通过上述人财物事的互联互通,原始数据自然留痕,客观有效,包含了一切数据,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为后续数据清晰、加工、存储、数据分析打下来良好基础;(3)数据智能: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技术让数据分析更加逼真、清晰与智能,模型、算法与算力是其中最关键的三要素。眼下AI与BI技术的结合正是“数、智”融合的有效验证。这就要求在做数智化IT系统搭建时,考虑如何将业务端需求通过数据智能分析的方式去解决。例如益才一直提及的“数字孪生”,在过去一个人的数据可能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财务数据在财务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在EHR系统,绩效的数据在绩效管理系统,一旦拥有数智化系统,我们就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在同一个地方形成每个人全方位的数据,在系统中有一个“完整的我”,有效发挥“数”的威力;同样我们在做组织的继任健康度、各种关键指标的预警、趋势分析时,需要人和系统进行结合,人提出想法和思路,剩下的事情交给系统去分析,充分发挥系统“智”的价值,最终得出结果。有些过于智能化的功能目前可能没有能力去实现,但我们可以先期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待时机成熟之时,可以快速地进行搭建。原则1: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复杂的系统功能,通过一定规则进行拆分和重组,变成一个个模块。用户通过模块的组合来实现企业的管理需求。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每个功能模块就像一个组件一样,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自由组合,按需使用。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原则一方面能够让系统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采购费用,企业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研或外采自己需要的功能模块,不需要一下子置办整套的系统平台。当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现有的功能模块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只需要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新的功能模块即可,减少了因更换平台而对使用产生的影响,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模块化的设计也让系统迭代也比较方便,当我们有新的模块要添加时,只需要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直接添加即可,这样能够让系统变得越来越完善。数智化人才管理平台,往往会涵盖组织诊断、建模、测评、盘点、学习、发展以及人才管理驾驶舱等各子系统。每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的同时也相互关联,每个模块之间独立存在,当需要不同系统进行关联时也可以进行关联。比如,建模系统:有自己的模型库、指标库,以及个人建模和团队建模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搭建不同岗位、层级的模型;同时建模系统的模型可以应用到测评、盘点以及人才发展模块。原则2:智能化操作智能化操作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交付式思维。数智化人才管理系统对用户的定义不再是单纯服务于企业的HR和高管,而是每个员工,即每个员工都可以用,愿意用,让每一位员工都深度应用。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体验,依靠科技赋能。HR要努力实现科技与HR工作融合,通过强化场景思维,让用户有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真正构建起产品服务平台,以下罗列一些较为典型的智能化操作设置。1.全终端支持手机、电脑、平板、微信、企业微信、钉钉、内部系统(OA、HER等)系统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一键智能登录,一键消息推送。2.智能匹配系统自动识别员工组织、岗位、层级,通过平台内置算法、企业业务逻辑,根据员工信息智能匹配评价问卷、生成继任图谱以及人才看板;根据测评活动智能匹配报告模板。3.一键拖拽我们都知道电脑里的文件可以通过拖拽的方式直接从一个文件夹移到另外一个文件夹,只需要一步就可以完成复制粘贴工作;同样系统也可以通过一键拖拽功能让原本复杂的操作步骤变得简化。比如人才九宫格,我们可以在九宫格里通过拖拽的方式直接对宫格内的员工进行调整;同样系统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拖拽功能,简化操作流程,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4.智能答题技术系统内置防作弊技术实时监控测评者的答题情况和答题进度;内置无效问卷处理方式、极值分析、漏答提醒、断点续存、匿名评价、一键打乱题目、智能阅卷、实时数据汇总等多种答题技术,让原本复杂的测评考试容易操作。5.直观简洁呈现系统内置各种算法逻辑、各种图表结构、颜色搭配,基于数据结构匹配不同图表,让原本枯燥的大数据以图表、图形的方式可视化呈现给业务领导、公司高管。直观、立体地呈现个人数据和组织数据。原则3:开放性兼容数智化IT平台同时需要具有开放性,可以跟OA、企业微信、钉钉等企业内部平台实现对接,进行数据交互。企业内诸多人才数据广泛存在于EHR系统、OA平台、钉钉平台;财务数据存在于财务管理平台;招聘数据存在于招聘平台;还有部分的行业数据来自外部的平台。这就要求系统可以实现多平台对接,及时抓取数据,同时系统产生的各种数据也可以与其他平台进行共享,让企业各个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企业可以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仓库或者数据湖,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本文节选自《数智化人才管理:组织与人才效能提升指南》一书。‍‍数智化人才管理早已不是简单地上一套系统或成立一个数字化的部门,而是人才管理科学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它能够为组织竞争力带来全新的、巨大的增益。这条道路上,可以说既有遍地机会,又遍布荆棘。技术的成熟程度除了能直接为组织的管理与经营提效,也正在以动态交互的模式,扩大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HR团队建设的效果。技术能够正向预测文化、制度和HR团队的发展效果。对于HR团队而言,不能孤立的去发展技术,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技术能力去发展业务、组织、人才。技术的使用能够统一内部关于对组织、业务与人才的认知,提升各模块的衔接配合,提升HR在组织内部的影响力。同时将HR从传统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思考真正对组织战略实现有意义的事情。

HR系统架构师的3大理念和3大原则
2024/04/08
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实现发展转型和突破

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只有高质量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硬道理。01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在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强调必须“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他特别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 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以来,这个关键词多次被强调,今年3月份的两会上,“新质生产力”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会议期间最受瞩目的关键词之一。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呢?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至今以来,各个主流媒体和许多研究机构,都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研究。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正引领着企业转型升级的浪潮。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应用和新产业的发展,更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02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企业转型和突破?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那么企业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和持续科技创新,来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和转型呢?以下通过发展目标、管理体系、管理过程、数据管理、人才队伍、绩效管理等维度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1、企业发展目标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企业发展目标的设定是企业战略规划的起点,它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提供了指导。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企业应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目标,不断追求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关乎当前的竞争力,更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应设定清晰的创新目标,如提升研发投入比重、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提高市场响应效率、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并将其融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中,与整体的经营管理相结合。通过不断明确和修正目标,确保工作始终围绕核心战略展开,避免偏离方向。2、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企业运营的骨架,它决定了企业能否高效运作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新质生产力要求企业管理体系必须具备灵活性、创新性和适应性。企业应考虑采用敏捷管理方法,重新设计或调整其管理结构、流程和制度,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促进跨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如持续建立扁平化、网格化的组织结构,支持快速决策和执行效能;实施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建立新型的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产品管理、项目管理等机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如设立创新小组、项目团队等,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以便能够快速捕捉市场机遇并实施创新项目。3、管理过程的持续改进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管理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改进是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定期对管理流程进行审查和优化,消除无效和冗余环节,提高运营效率,这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结果评估复盘等方式实现。同时,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反馈沟通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流程。此外,组织也需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以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的快速迭代。4、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在新质生产力时代,数据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以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投入资源建设数据中心、完善数据分析工具,并培养数据分析师团队。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相关数据,如市场数据、客户行为、竞争对手动态等,以洞察市场趋势、评估业务绩效表现、指导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优化产品策略,管理策略、运营策略和营销策略。5、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企业需要构建一个持续学习和创新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如技能培训、领导力培养、创新思维训练等)、职业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等,吸引和留住高技能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科技创新的挑战,提升整体绩效水平。6、绩效管理的改进与新质生产力的激励绩效管理是激励员工创新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工具。企业应建立一个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将创新成果、项目进度、市场反馈、内外部满意度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同时,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奖励机制,对在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企业必须从发展目标、管理体系、管理过程、数据管理、人才队伍和绩效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通过这些措施,企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企业通过创新实现质的飞跃,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潮流。

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实现发展转型和突破
2024/04/03
敏捷定义人才:Talent Profile@建模系统

企业的人才管理需要借助一致的准则对人才进行评价,判断他们是否具备或者仍缺少哪些条件,从而指导企业推动人才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一切工作的前提都依赖于人才标准的建立。朱元璋曾经召集很多画工为他画像,但是画得都不合皇帝的心意,很多画工都被砍了头。其实,并不是画得不像,而是画得太像了,因为他的形象不太美观。最后一个画工,是绘画世家,很聪明,打听得知朱元璋特别崇拜唐太宗,就将画得雍容端庄的画像献给了皇帝,皇帝非常高兴,画工也把命保住了。原来皇上的心思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画工不了解。这个故事像不像HR在企业内部建立人才标准的隐喻?你有什么新的思考?若搞不清楚各部门和组织的真实用人需求,画本身像不像也就无从谈起。数智化人才画像是根据“交互设计之父”艾伦·库伯提出的“persona”(虚拟代表、人物模型)观点演变而来。简单来说,就是将生硬的人才标准变成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给理想中的人才“画个像”,从而使企业对人才的识别和评价更加简单易行。拿着这张画像,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知道谁是你需要的人。精准的表达是:组织内的人看到人才画像,立刻就知道说的是谁;组织外的人看到人才画像,知道是什么岗位,也认为这个人一定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好。人才画像并不完全是HR部门的事,如果HR不懂业务和技术,更是难以完成。人才画像是老板、用人部门和HR共同描绘出来的:老板对人才价值观层面提出要求并把关,用人部门管理者规定业务和技术要求,HR用规范的方式和语言描述出来。业务部门在建模中发声,除了确保模型更精准符合业务需要,还有一个收获在于当他们参与到这样的模型共建过程当中,对模型的理解以及后续应用的支持会更好。如何确保业务指标转化为能力语言?在过去的几年里,卡片建模的方式就已经着手让业务管理者们一起参与建模过程,共同研讨商业战略、岗位挑战以及为应对挑战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业务部门作为能力定义的决策者参与进来,多方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并且是以一种轻松、有趣、敏捷的方式进行。这样建立的人才画像既能得到业务部门的认可,也能使得人才画像的准确性更高。数智化时代,“卡片建模”的方式越来越多地通过“系统建模”实现。敏捷定义新人才系统建模不仅快速而且有效,除了系统中有大量长期研究并提炼出的能力大数据、定制量化的本土行为数据外,基于严谨的建模逻辑和思维的设计,可以协助企业轻松快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标杆人才能力标准。系统建模的流程主要包括确定模型名称、模型库参考、确定模型结构、确定模型指标、生成模型五个步骤:1.确定模型名称根据行业、层级、岗位等不同,确定适合的模型名称。2.模型库参考人才画像系统具有丰富的模型库,可根据行业、层级、岗位等进行模型搜索,亦可收藏,便于后续建模过程中进行参考。3.确定模型结构通过模型结构库中的分类进行查询及拖拽,或是可根据企业需求自定义结构名称。4.确定模型指标在不同的结构名称下,通过指标库中不同族群的指标进行指标添加,或根据企业能力要求添加自定义指标名称。5.生成模型可进行模型局部调整,最终生成并下载模型。在这样的流程引导下,多方协作的建模工作可以有条不紊,零基础的人员也可以顺利完成建模。基于以上理念,益才研发出Talent Profile@建模系统,用在线的方式,几个小时的会议就可以在系统上构建一个岗位序列的通用能力模型;也正是因为建模过程的敏捷,当组织对于岗位的定义发生变化再次调整甚至重新构建时,都会相对容易,实现灵活应变。Talent Profile@建模系统作为一种敏捷地定义人才的技术,是企业数智化人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依托于IT技术,指标库(100+)、模型库(300+)的数据基础,打破了地域等线下因素的限制,敏捷高效低成本地构建了岗位人才画像,同时实现了与业务部门等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共识;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构建的人才模型及相关数据,可直接应用于系统中的素质测评系统、360度评估系统、人才盘点系统等子系统,打通了组织人才数据,贯穿人才管理全流程,常更常新,夯实了数智化人才管理平台的数据基础。企业在建立人才标准框架后,能够实现系统全面地定义和识别人才,益才提出的“7力花瓣模型”等人才标准框架能够帮助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集团型企业)统一对于人才要求的话语体系,促进多方对“具象的人”达成共识。在进一步完善人才标准的具体条件时,使用“人才画像”的方式则能更加生动形象地进行描绘,从而提升人才标准的可读性和易评价性,进而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如果以人才标准基本框架比作骨架,那么用人才画像的方式去描绘其中的每一项具体条件,就好像在骨架中填充了血肉、注入了灵魂,使理想中的人才形象更加活灵活现、如若眼前。画国画时,先勾勒出画面的轮廓,然后再着色,使画面色彩斑斓,更加鲜活。没有轮廓则无形,没有颜色则不美,轮廓与颜色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敏捷定义人才:Talent Profile@建模系统
2024/04/01
鑫希望|财务与市场的深度融合 开启管理新篇章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协鑫大学2023级鑫希望梯队一班迎来了最后一个系列《财务与市场》的三天课程。从3月28日至30日,分别进行了《提升管理执行力》、《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以及《管理者财务思维下的价值管理》三天课程,以及有效沟通和答辩PPT辅导两场工作坊。这次系列课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创新力和运营管理力的全面提升。01 提升管理执行力课程的第一天,学员们在张舸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了《提升管理执行力》的重要性。张老师在协鑫集团工作了20余年,轮转过很多的岗位。在她看来,对于公司的持续成功,公司战略非常重要。但没有执行力,再好的企业战略也无法实现。张老师从聚焦关键事务,衡量进度和成果,以及明确责任分工三个维度进行了讲解分析,指导学员如何应用提升管理执行力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并对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成效进行衡量。学员在一天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下,深刻理解了执行力的重要性。紧接着,益才咨询的薛晓峰老师带来有效沟通工作坊。班级学员均为团队中绩效优秀的员工,部分学员有带下属的经验,薛老师通过模拟真实的谈判情景,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进行三方谈判演练。学员分成ABC三组,通过谈判掌握如何在沟通和博弈中,有效达到目标。最后人数最少的小组获取了最好的谈判成果,取得了谈判的胜利。结束后,薛老师的总结和解读,让学员们对有效沟通技巧和高效谈判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员们的沟通能力,也提升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02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课程第二天是李培翔老师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课程。李老师通过案例讲解、视频展示和实操练习,引导学员们探索创新五步法。从寻找契机到计划实施,学员们积极参与,共同产出应用创新工具,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李老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操性,让学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课堂上产出了与工作相关的创新样例成果。课程结束后是答辩PPT辅导工作坊。益才咨询的寇老师为学员讲解了项目答辩的规则标准,梳理了答辩中每个模块的内容和要求,并且带领学员对案例讲解、工具应用、项目复盘和下一步行动计划做了演练。学员在辅导过程中,两两配对,相互进行演练和点评,更清楚了答辩的工作要求,也为4月底即将到来的答辩做了充分的准备。03 管理者财务思维下的价值管理课程第三天由王子墨老师带来《管理者财务思维下的价值管理》。王老师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实战经验,也有扎实的财务、会计、审计的理论基础。财务管理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王老师大量运用案例讲解和对比、数据分析等方式,使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对财务思维和财务报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老师让学员们对管理者的六种财务思维有了深刻的理解,并结合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实操使用,让学员们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思维进行有效的成本管控和财务监督。在这三天的课程中,鑫希望一班的学员们不仅学习了财务与创新的理论知识,更通过实战演练和案例分析,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课程内容丰富、实用,他们对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对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和项目成功率充满信心。

鑫希望|财务与市场的深度融合 开启管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