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工作价值观的常见分类和识别方法

作者:益才    发布时间:2024-10-08

工作价值观,也可称为职业价值观。可以直观理解为工作的动力和信念,是一种指导工作行为的原则,为整体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功做出贡献。


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一样。有的人关注薪酬、工作环境和其他福利;有的人关注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挑战、做更大更难的项目实现能力提升;有的人希望在工作中表达创造力和实现创新的可能;有的人渴望获取更多的权限和更高的职位等等。


工作价值观整体是比较稳定的,是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动力内核。当然,随着个人的成熟和外界环境变化,工作价值观也会有变化。比如刚入职场,找到一份收入比较有保障的工作比较重要,随着自己的能力提升,就希望可以做到更高的管理层,有丰富的管理经营和对行业市场的理解后,就希望可以自己独立创业,经营管理自己的事业。


图片


公司有自己的价值观,公司在招聘和选拔人才时,会选择和组织自身价值观更为契合的员工。员工也需要找到与他们自己工作价值观相适配的组织价值观,当二者保持一致时,工作会更投入、更快乐和更有成效,从而提升工作稳定性和满意度。相反,如果双方的价值观都不一致,则会对彼此都产生负面的效果。


我们最熟悉的动力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向上包括了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等)、安全需要(职业安全、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社交需要(感情、友谊、归属等)、尊重需要(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最顶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个人的理想、抱负、能力得以最大程度发挥。换到工作场景中,其实就是要给到员工更多的精神激励、施展空间,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动性,让他们能在组织的平台上创造更多的价值,和组织彼此成就。


01 工作价值观的分类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变化,工作价值观的研究和评价也得到了更充分的挖掘和更深入的细分。


在人才招聘甄选和培养发展中,评价工作价值观比较经典的工具常见有以下3种,包括沙因的职业锚、霍兰德的职业兴趣和舒伯的职业价值观WVI。


1、职业锚


职业锚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沙因提出的一个职业动力框架。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对职业锚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5种职业锚概念。后经过多次再版,他将职业锚扩展到8种,使这一理论更加完善,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职业锚中的锚,指的是船只定位用的铁质器具。职业锚指的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谓围绕的核心,即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当然这也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会调整和变化的。

图片

职业锚的分类:

技术/职能型。这类型的人追求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自己的专业水平,喜欢面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挑战。他们一般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放弃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就。

管理型。这类型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和全面管理。他们希望独自负责一个部分,可以跨部门整合其他人的努力成果,承担整个部分的责任,并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具体的技术/功能工作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自主/独立型。这类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扩展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安全/稳定型。这类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他们可以预测将来的成功从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如退休金等的财务安全。稳定感包括诚信、忠诚、以及完成老板交给的工作。尽管有时他们可以达到一个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


创造/创业型。这类型的人希望使用自己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在学习并评估将来的机会。一旦感觉时机到了,会自己走出去创建自己的事业。


服务/奉献型。这类型的人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和疾病等。他们一直追寻类似的机会,即使意味着即使变换公司,也不会接受不允许实现这种价值的工作变换或工作提升。


挑战型。这类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新奇、变化和困难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事情很容易,会让他们感到厌倦。


生活型。这类型的人希望能平衡并结合个人、家庭和职业需要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环境,甚至可以牺牲职业的一些方面。


2、职业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在20世纪中叶提出职业兴趣理论,这是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将人们的职业倾向分为六种类型:研究型(I)、实用型(R)、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


图片

职业兴趣的分类:


研究型。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实用型。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艺术型。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社会型。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企业型。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力、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常规型。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关注实际和细节,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有自我牺牲精神。


霍兰德认为大多数人并不只有一种倾向,而通常会对其中1到2种类型特别感兴趣。他将这6种类型分别放在一个正六边形的每一角,相邻的越相似,通常相互兼容,而相对的则不太和谐。当这些倾向和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


3、职业价值观(WVI)


WVI职业价值观是美国心理学家舒伯于1970年编制的测评量表,强调个人生涯发展与自我概念、生命周期和工作满意度紧密相关。量表将职业价值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内在价值,即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二是外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三是外在报酬

图片

内在价值观包括:

智力激发:能够在工作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力如能力、空间能力等

利他性:能够带给他人以成长、发展或福利

创造性:产生新的想法并努力实现

独立性:能够自主地安排工作

美感: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和谐、美的体验

成就:工作能够带来成就感

管理:对他人施加影响,领导和激励他人一起


外在价值观包括

工作环境:主要指工作的物理环境,如室内还是室外,空间、温度、照明等

同事关系:指工作中与同事的关系,如竞争性的或者合作式的同事关系

监督关系:主要指上级的管理方式,如权威式或者民主式等

变动性:工作的环境如地点、同事、领导等是否经常变化


外在报酬包括:

声望:职业在社会上是否得到尊重

安全性:职业是否有较高的稳定性

经济报酬: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

生活方式:工作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02 识别工作价值观

对个人来说,及早判别出自己的价值观及其变化,有助于自己的单位求职和职涯选择。


对组织来说,在人才的招聘和选拔,也需要重点关注候选人的工作价值观。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到最优,但要做到尽量适合或匹配,让组织的价值观和个人的工作价值观能尽量相契合,个人的诉求和动机也能和这份工作所提供的机会相契合。


对于识别的方法,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相关类型的测评,除去上述提到的三种经典测评工具之外,益才也有自己研发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益才根据美国劳工部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结构模型编制了工作价值观测评,能有效判定个人与组织或岗位在价值观上的匹配程度。本测评提供了6种工作价值观,分别是:风险偏好、独立自主、尊重认可、人际关系、学习成长、条件待遇。可以用于了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特点,从而帮助企业组织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依据员工的工作价值观特点,将其分配到能实现其价值观的岗位或部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员工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


图片


另一种方式就是在面试和交谈中考察。在面试和交谈中,通常有三个思路可以参考:


1、挖过去


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在过往经历中不断被塑造、调整和强化的结果。了解一个人如何从过去发展成现今的他,每个关键里程碑他是怎么思考和决策的,是分析其价值观和动机的关键。这个方式也是BEI面谈的一个核心逻辑所在。


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人和事产生了影响,时间线是怎么样的,这一过程中他坚定了什么想法,改变了什么行为。


(2)了解对方关键性或代表性的事件。在他过往经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和挫折,这些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对他所作的决策和取舍,是考察其工作动机的关键线索。


(3)了解对方对自己的总结和反思。价值观也会变化,通过自我的反思,个人才会逐渐清晰对自我的认知,也会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图片


2、看现在


了解对方对当前一些事情的看法,或在实际中表现出的行为。比如对热点社会新闻或现象的看法、对某些行为和事件的解释、面对工作任务或新机会时的反应、日常工作生活中与上级、同事、下级互动的方式等。


前两者更多是意识层面,反映出对方的价值趋向和归因模式;后两项更多是行为的展现,结合具体行为来判断对方的意愿和倾向。


3、探未来


了解对方对工作和未来人生的设想和期望。比如可以询问对方喜欢的工作内容、期待的组织氛围、需要的工作汇报、对未来人生的展望等。


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方实际的需求和期望。如果能充分的了解并在后续的管理中有针对性进行激励,将会大大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留用率。




2024年10月期“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早鸟优惠,就等您来~~~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