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人才能力建模的方法与常见问题

作者:益才    发布时间:2024-08-20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精准地识别、培养和管理人才,是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通过深入探讨人才建模的方法与常见问题,可以为企业构建高效、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提供策略指导,助力企业实现人才战略与业务发展的双赢。

01 建模的意义与价值

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聚焦的发展目标和侧重的核心各有不同,目标之间的递进关系推动着企业的发展效率和质量有序提升,但“人才发展”始终贯穿企业发展全程。如果不能在各阶段打好“人才发展”的坚实基础,会因此产生很多影响企业发展的消极结果。比如:


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在企业高速发展阶段,过于关注员工工作结果,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征与工作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不足,没能及时总结与所处行业和企业相匹配的人才模型,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后,人才管理极其混乱、低效和随意。

图片


一般中等规模公司的管理者会有基本的人才管理标准意识,但因为专业性不够,经常以高层某个人或部门领导若干个人简单讨论的形式,形成一个他们认为“应该是”的人才标准,以此标准去筛选和评价人才。这样的人才模型标准与企业的实际匹配度不高,准确性较低,应用效果差。


还有某些行业标杆公司,因为发展快,人才规模扩张迅速,忽视对人才标准的建立和迭代优化。当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想要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时,发现组织对于人才的要求与人才现状的匹配度很低,甚至因为在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过大,造成严重的内耗和不必要的纷争。因为人才模型开发的战略滞后,导致需要更大的代价弥补这一过失(比如,员工阶段性不可控大量流失等)。


图片

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公司而言,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适合公司的人才模型,明确人才标准,实现人才标准与企业现状和需求高匹配度,是公司基业长青的重要保证。


02 建模方法

1、传统建模


图片

传统建模主要通过文化演绎、人员访谈、问卷调研、行为编码和优秀企业对标一系列方法,综合搜集关于企业人才的素质特征数据,并汇总提炼成企业人才模型。




传统建模的流程:主要分为战略文化演绎、数据调研分析阶段、模型校验阶段和成果汇编阶段等几个部分。


图片


战略文化演绎的设计逻辑强调采用战略与文化解读标准演绎流程,用策略地图结构,从公司愿景目标和经营战略,到组织核心能力解析。如企业对此没有成熟的资料,通过演绎,统一认知。

访谈调研环节,调研对象主要聚焦公司高层领导、HR领导、业务部门核心领导以及基层管理者和绩优员工代表,访谈方法主要采用BEI访谈。

图片


访谈数据搜集完成后,需要进一步对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找到相应的素质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优秀企业范例进行综合对标。

2、敏捷建模

结合当下企业实际需要和效率要求,益才迭代优化了新的建模方法——敏捷建模。


图片



敏捷建模的操作步骤:敏捷建模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通过前期准备,研讨会确认,模型确认校准,最后实现模型应用。

图片

建模工作坊前期准备阶段,需要搜集企业战略,文化文献和职位说明书。组建建模小组时需要同人力资源部门事先确认建模小组名单。

图片


建模工作坊:通过团队研讨和全员共创,完成企业人才模型的校准和确认,整个流程可选择半天或一天。

图片


图片

3、建模方式比较分析


和传统建模相比,敏捷建模在项目周期时长、灵活性、企业参与度、内部认可度、投入度等方面都有相对明显的优势。


图片

4、综合成果


在构建企业人才模型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成果,包括素质模型应用和管理手册,素质模型宣贯材料PPT,战略文化分析成果,绩优人员BEI纪要等。


5、敏捷建模系统

基于敏捷建模的方法论,益才研发出Talent Profile建模系统,用在线的方式,几个小时的会议就可以在系统上构建一个岗位序列的通用能力模型。在系统流程引导下,多方协作的建模工作可以有条不紊,零基础的人员也可以顺利完成建模。也正是因为建模过程的敏捷,当组织对于岗位的定义发生变化再次调整甚至重新构建时,都会相对容易,实现灵活应变。这也是企业数智化人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片

一方面,依托于IT技术,指标库(100+)、模型库(300+)的数据基础,打破了地域等线下因素的限制,敏捷高效低成本地构建了岗位人才画像,同时实现了与业务部门等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共识;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构建的人才模型及相关数据,可直接应用于系统中的素质测评系统、360度评估系统、人才盘点系统等子系统,打通了组织人才数据,贯穿人才管理全流程,常更常新,夯实了数智化人才管理平台的数据基础。


03 建模中常见问题应对


1、建模访谈中是否要访谈绩效差的人?


原则上一般不访谈绩差的人员,访谈内容主要聚焦于绩优人员的关键事件和关键行为。对于行为等级中要写的未达标或待提升行为,询问员工本人比较难问出来。因为在访谈中问到一些失败事件或是挫折事件,被访谈者通常不愿透露太多细节,会有比较多掩饰,所以能收集到的信息不多。


比较好的方式是去询问员工的上级或更高上级。问题例如:过去,你淘汰或开除过下属吗?是因为什么事件,当时的感受如何?你在招聘面试中看到候选人什么样的行为,认为他们是不合格的?或不能接受什么样的行为?过去公司有因为文化价值观的原因开除过员工吗?是什么样的事件,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2、建模工作坊过快怎么办?比如原定3小时,实际上1.5小时就结束。


对于这种情况,排除掉使用AI工具的特殊情况之外,主要还有两方面:一方面要看看能否再进一步探讨,比如销售人员比较多,那就看看有没其它的销售分类,比如城区/乡镇,华东区域/西南区域,大客户销售/电话销售等。经过此假设后还要验证,敢于抛出问题。不同分类要有明显的区分性,至少有一半的能力是不同,这样才能做明显的分类。


另一方面可通过案例进一步澄清胜任力。可将工作坊引导为座谈会。引导师对每个胜任力,要求大家依次提出相关的案例。工作坊引导师不只是倾听和记录,对于关键点还需要澄清,比如“这个事情有什么关键点”,“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么做,而不是那样做”等等。一边收集,一边澄清。


3、建模工作坊过程中有人吐槽和不配合怎么办?


比如有学员会说,这个能力太高大上,和我们不适合;也有人说,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资源太少、环境内卷。这个时候作为引导师,一方面要听取大家意见,让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承认现状同时回到主题。


参与者中很多人不是自愿参加,会觉得意义不大或者有意见。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员工/管理者/老油条,他们参与培训和研讨,更多是视为放松的方式,并不指望再学习和提升,过程中让他们有机会发泄工作中的愤懑和不满,也是一个参与的方式。这需要引导师在研讨/闲聊的尺度中寻找平衡。


4、建模工作坊中出现意见对立和分歧怎么处理?


在一些团队年轻且文化开放的企业里,在选择关键维度时,可能会出现直接的分歧和冲突。这时通常会提前进行一些设计,比如邀请一把手或高管旁听工作坊,他不会作为研讨成员参与,但会站在第三方视野,提供关键信息,如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文化要求。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可以由一把手来做裁决。


工作坊的引导师原则上不做裁判,只是带领大家完成任务,而不是指出这个是正确的,那个是错误的。需要通过一把手的力量,站在更高的战略、文化和对公司未来规划的视野来指导大家做出选择。


5、怎么去评判模型的好与坏?


有一个标准供参考,叫SPORT原则:


●Specific,具体的:落实到行为描述层面的胜任力模型才是具体的。

●Positive,正向的:胜任力建模访谈中提取的关键行为和事件都是正向的,都是指向产生绩优行为的。

●Observed,可观察的:胜任力模型中写出的行为描述都应该是可观察的,态度类的行为是不能被观察到的。

●Related,相关的:胜任力模型构建要与企业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文化基因高度相关。

●Tested,可检验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出来后要经过评估与校准,可以选取具体工作场景与具体评估人选来检验。


图片


6、领导对模型不认可怎么办?


前期对管理层和项目负责人的整体项目访谈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把脉”的过程就保证了建模的产出结果是领导们预期的,没有大的偏差。如果产出结果稍微有些不一致,可以通过校准会来微调。在校准和共创中,要允许可能的不一致出现,这会让共创会的参与者感受到尊重、平等和真正的“共创”,又要“引导”参与者最后取得预期的结果。


2024年10月期“数智化人才管理师”认证研修班,10月25-26日上海来袭,早鸟优惠,就等您来~~~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