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基于人才盘点的人才结构风险洞察

作者:益才    发布时间:2024-02-23

益才咨询认为,在人才盘点中除了盘点分析公司整体人才数量,还应该基于职类、关键岗位等深度分析人才数量的合理性。不同行业的人才结构差异明显,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结构的要求明显不同。一般情况下,人才结构类型一般有以下三种。

金字塔型: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中,基层员工人数最多,中层次之,高层人数最少。很多传统型的企业,尤其是有生产职能的企业,在人才结构上呈现出来的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椭圆型:椭圆型的人才结构中,中层人员是团队的主体,比高、基层人员都要多,这些中层员工往往能够独立负责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拥有椭圆型人才结构的企业往往是知识或技术型企业,比如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对技术或知识门槛往往有一定的要求。

倒梯型:倒梯型的人才结构中,中高层是团队的主体,高层到基层的人数呈现递减状态,这种人才结构常见于一些特殊的知识型团队,这些团队对个体人才要求较高,需要每个人都有合伙人和主人翁精神,比如律所、投行和咨询企业等。

这三种人才结构是从高中基层总体分布来呈现人才数量分布,这仅是人才数量盘点的一部分。在实施具体的人才数量盘点时,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洞察分析。

(1)层级分析:按照高中基层的人员数量分布占比对人员数量进行分析。金字塔型、椭圆型、倒梯型人才结构就是按照层级进行的结构分析,企业可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对标行业标杆或竞争对手,分析其人才结构类型,以此判断分布的合理性。

(2)前后台分析:基于组织架构中的序列或职类,对人员数量进行分析。比如,有些组织会设置“小前台、强中台、大后台”的架构,按照前中后台的方式进行人员数量的统计分析,以此判断人才数量结构分布的合理性。

(3)关键岗位分析:基于公司战略及业务明确关键岗位,分析关键岗位在职人员和岗位空缺情况,重点关注关键岗位人才梯队储备,避免关键岗位的人才链断裂。

(4)年龄分析:年龄分析包含实际年龄分析和司龄分析,结合所处行业特点,分析公司整体年龄和司龄分布,并结合不同层级、不同职类岗位,判断年龄结构和司龄分布是否合理,关注团队活力,避免“老龄化”。

(5)学历分析:不同岗位类别对人员学历要求不同,对于管理、技术等岗位,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发展空间。企业可结合所处的行业特点,分析人员的学历结构,判断目前人员学历能否满足发展要求。

益才咨询认为,在人才盘点过程中,必须及时识别人才数量结构可能的潜在风险,要警惕以下隐藏在人才结构中的风险。


01 洞察关键人才链断裂


卡普兰认为:“有些企业仅五种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就决定了公司80%以上的战略重点,战略性岗位上的人才充足率(数量上)和人才准备度(质量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在培养这些不到10%的员工的能力上成效如何。关键岗位人才充足率对企业战略落地具有重大影响。

(1)关键管理岗位人才缺失:对于企业来说,管理岗位尤其是一级部门的管理岗位是关键岗位,若该岗位出现人员空缺,不仅让其直接上级的管理幅度增加,而且影响该团队的建设,甚至该部门会成为公司的短板。

(2)研发团队或销售人才缺失:研发或销售人员的缺失,直接影响企业抢占产品和市场先机,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力。

(3)新业务关键岗位人才缺失:支撑企业新业务关键岗位人才缺失,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布局,甚至会影响新领域“开花结果”。

益才咨询在咨询实践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均在面临关键岗位人才不足带来的问题和困境时才意识到关键岗位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才盘点时,要保证关键岗位人才满编甚至超编,不过分关注关键岗位的人工成本占比,确保关键时刻有人可用,关键业务有人承担。同时需要关注关键人才的离职率,若其流失率过高,会影响关键业务按时完成,也会影响关键业务的保密性;若流失率过低,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活力。因此,企业应让关键人才的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确保关键岗位人才链的健康。


02警惕公司后台“臃肿化”


很多企业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后在组织上往往呈现出两类问题:一是由于组织架构臃肿、人员冗余、组织层级过多,内部官僚化、集权化,俗称“大企业病”。二是很多小公司,过度强调内部专业分工,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职能部门,职责条块被分割得过细,部门壁垒严重,这是常见的“小公司大组织”的毛病。这两种“病症”的共同特点就是人员冗余、人浮于事,严重影响企业运营效率,甚至造成生存危机。

后台人员不像研发或一线销售人员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业绩指标,缺少对此类人员的工作管理方式,可能导致后台部门人浮于事的情况。建议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时,要避免后台人员臃肿化后台人员臃肿化是指企业后台部门人员数量过多,导致组织结构臃肿、人浮于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为了解决后台人员臃肿化的问题,企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精简组织结构:通过合并、撤销、外包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部门和岗位,降低组织层级,提高组织效率。

  2. 优化人员配置: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配置后台人员数量,避免人员冗余。同时,加强员工培训和绩效考核,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效率。

  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避免出现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

  4. 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程度,减少重复劳动和信息传递环节。

总之,解决后台人员臃肿化问题需要企业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精简组织结构、优化人员配置、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03警惕公司“腰部力量”过弱


企业的中层是企业战略落地中上接战略下接执行,是实际“带兵打仗”的管理干部。中层干部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战略能否落地。大多数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高效优质的中层管理者非常短缺。企业在挑选中层管理者之前应给予足够的锻炼和支持,包括管理能力的培训、管理技巧的培训、战略执行能力的培训等,避免企业腰部力量较弱,影响整体战略落地。益才在咨询实践中发现,中层管理者能力不足通常导致部门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缺乏关键人才梯队。“腰部力量”不足是许多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会进一步影响中层以下团队的人才结构合理性,成为很多企业进一步扩张和发展的瓶颈,必须重视腰部力量的提升。

中层干部腰部力过弱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领导力不足:中层干部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其领导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中层干部在领导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缺乏战略眼光、决策能力弱、团队管理能力不足等,这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有效地发挥领导作用,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2. 沟通协调能力不足:中层干部在企业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需要与上下级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然而,一些中层干部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与上下级沟通不畅、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方面资源等,这影响了企业的团队合作和整体效率。

3. 缺乏创新意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然而,一些中层干部在创新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如思维固化、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等,这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 培训与学习不足:中层干部作为企业的重要人才,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和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然而,一些中层干部在培训和学习方面存在不足,如缺乏培训机会、学习意识不强等,这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中层干部腰部力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加强领导能力培训:企业应针对中层干部的领导能力缺陷,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如领导力培训课程、经验分享会等,帮助中层干部提升领导能力和素质。

2.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企业应开展有效的沟通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帮助中层干部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畅通、资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协作。

3. 鼓励创新:企业应建立创新文化和奖励机制,鼓励中层干部积极尝试新事物和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4. 加强培训和学习:企业应加大对中层干部的培训和学习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学习资源,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04 警惕公司管理层“官僚化”


随着企业发展日趋成熟,很多企业陷入金字塔式结构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出现决策缓慢、跨部门协调困难、整体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助长了官僚作风。有些企业甚至为了解决难题,使专业化领域的复杂性得到控制,又继续增加管理层级,机构管理变得更加繁杂,效率越来越低,人员结构更加不合理。VUCA时代,“精简组织、去官僚化、提升运营效率”已成为所有企业降本提效的主旋律。


05 警惕公司人才结构“老龄化”


人口因素,尤其是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对员工老龄化是否有担忧?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都有年龄限制,这就说明“年龄”其实是一个重要因素。

益才咨询认为,我们并不认为年龄大的员工就应该淘汰,比起老龄化,企业需要关注老龄化给企业带来的组织活力和奋斗激情的影响。老龄化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很多老人躺平。企业成立的时间越久,年龄大的员工就会越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面临老龄化的情况。基于老龄化,企业应该积极转变管理思路,从树立员工榜样、二次培训、岗位调整等措施入手,力求充分开发中老年劳动力资源以及其持续奋斗的状态,同时也需加强对年轻人才的培养,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为企业注入新活力。


益才咨询认为,人才结构分析的目的是洞察人才数量及管理动作的合理性。如何洞察企业人才结构、人才质量,人才效能、人才活力?建议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公司数字化人才管理平台实时洞察组织人才的健康度,持续开展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动态调整人才现状和人才需求规划,为后续的人才管理动作提供指导性建议,为组织的业务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