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硬核:详拆组织诊断报告"三段论"

作者:益才    发布时间:2023-09-13
组织在进行了体系化的数据搜集和治理,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后,则更关注数据的运用,尤其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进行组织效能与人才管理决策。

如今大多数组织拥有人员分析团队,公司高管也将人员分析列为重点,几乎无人质疑数据分析的美好前景。不过许多领导者也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分析”其实只是基础报告,尚未产生深入且持久的作用,公司既没有将数据分析贯穿到日常组织管理流程中,也缺乏利用分析进行有效预测,推动决策制定的能力,面对复杂的分析技术和亟待统筹的整体局面,鲜有组织知道应当如何实施,众多HR在该阶段较为典型的困惑是:如何建设服务于组织效能的数据与分析模型,既能衡量组织发展、人才管理的工作成效,评估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差距;也能指向改进的依据,通过诊断评估发现的问题就是下一轮组织变革的目标。

图片



益才D5-Pro平台基于“4-I螺旋”的组织诊断逻辑,展开项目整体规划,从调研准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现状洞悉至优化改善,基于数据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双向螺旋发展。


对于数据分析最常见的要求是“给我结论,而不是数据”。只有理解了分析背景以及分析结果的内涵才有可能得出结论,我们不能假定利益相关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得出结论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企业高层来说,并不是为了看到这些数据,而是希望HR能够将数据反映出来的业务问题精准地识别出来,我们既要依靠数据来源提炼观点,又需要根据结论来提出建议,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果我的结论足够重要,需要加以重点说明,业务部门需要做点什么呢?”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帮助业务部门提高绩效,所以虽然结论会引人注目,但根据结论提出的建议才是业务部门需要的,只有行动建议才能推动目标落地,卓有成效的建议性报告会成为推动变革的强大力量。要保证从结论中提炼出建议,清楚地描述每个建议,像撰写声明那样清晰、简洁,如“这个结论表明……,因此,我建议……”。
“4-I螺旋”组织诊断逻辑的价值在于打通了基于组织与人才数据的价值链条:数据生成报表,报表引发更加深入的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并产生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融入决策流程引发了具体的行动,进而产生价值和影响,实现“看见→洞见→预见”的数智化人才管理决策全过程。

图片


看见:用数据说话,通过数据去看见组织的问题,发生了什么?

如何看见问题?——细化。
细化数据到不同部门、区域、岗位、层级,按类别显示数据、成本、时间、数量、效率,寻找明显的关联性和趋势,通过细化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发生了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

图片


“魔鬼藏于细节中”,譬如很多企业都分析过人才结构的数据,如果只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将人才数据类别做出分类,分布情况做出统计,显然无法得出什么结论,连评价好坏的标尺都没有,我们也无法知道什么类型的人才结构是一个最优的人才结构。

但将这些数据细分从部门、层级、区域等层面进行类比和交叉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一些问题。早年腾讯就通过人才数据年龄结构的比对分析发现:全集团一两千名总监,30岁以下人数极少,这对于强调“活力、年轻化”的互联网巨头而言,细化到“年龄和层级”这两组数据,看人才结构的时候,发现出了问题,后来便有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人才举措。

通过细化人力资源各种不同的指标,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位原因。例如:我们发现新员工无法通过试用期比例上升时,就可以把员工的数据具体细化到不同的部门或者不同的招聘人员,如果我们发现这种情况都集中在某个部门,那可能是部门管理的问题;如果是集中于某几位招聘人员,那可能就是招聘人员的技能问题。同样在分析离职率的时候,通过细化的方式,分类到不同的团队,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看到问题。

总体而言,“看见”问题相对容易,在一些数据分析工具中通常会提供分类切片的功能可以让HR从不同的细分维度来发现问题。HR团队需要持续追踪关键的人才数据,在此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关联分析,一定要持续才会有价值。譬如持续追踪“组织温度”这一指标,然后细化到不同的一级、二级组织,部门,分公司,工厂去看,去对比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那么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专门的改善建议,定期检核衡量,持续螺旋做出改善。

图片


如图所示,该诊断报告的调研数据分析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


  • 总体特征分析,旨在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组织的优势和短板。
  • 机构特征分析,旨在把握各分支机构的提升关注点,并发现需要重点关注并提升的机构。
  • 群体特征分析,旨在了解不同群体的特点,聚焦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及其提升的关键问题。

洞见:用数据诊断,透过数据表象去洞见本质,为什么会发生?

如何产生洞见?——穿透。
穿透表面数据看背后的原因,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分离、归类、整合等一系列“穿透”动作才能发现和聚焦问题根源所在。 “穿透”本质上是对数据核心意义的挖掘和探讨,是对问题的查找、判断、分析,可以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很多HR在经营会议上已经开始进行数据性的汇报,所列指标众多,但大多数的指标还是停留在现象指标上,而不是基于数据的洞察,仅仅是过去一些现象的简单反映,不能真正定位问题,更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图片


所谓的洞察,是对特定场景中问题的特定因果关系的理解。一般而言,组织在日常管理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有关联的变量关系都是相关关系,面对的问题并非绝对因果关系,也难以推导出因果关系。例如,公司薪酬水平低和员工离职率高之间应当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能断定它们之间属于因果关系。仅依据统计数据和主观想象不足以得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想要识别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严格地从理论上证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逻辑,并且要排除掉第三个隐含变量导致这两个变量变化的可能性。组织管理的场景大多是非结构化的、模糊的、不确定的、灰色关联的,这就更需要我们突破简单线性思维的束缚,不局限于表象的推理逻辑,更全面地剖析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数据无疑是可靠的帮手。穿透数据,借助联动、下钻、挖掘、预警等方法,挖掘事物潜在的关联性,在多种数据技术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企业、组织、员工未曾意识到的新问题,为绩效改进提供机会或原因,可以基于战略和业务需求,围绕“组织效能与人效、战略人力配置、人力资源运行、人才管理价值”等核心维度,设计有用、有效的数据分析专题,在数据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某关键岗位的继任数据中看到异常情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作“岗位人才厚度”的问题分析报告。
其次,通过不同部门、区域、岗位、层级数据的对标分析,差距最大的维度往往意味着是公司相对人才供给较弱的区域,意味着该维度面临较大的问题和风险,需尽快分析产生原因并做出有针对性调整;如果正好是公司战略或战术核心人才,则需要重点加强,或者尽快调整负责人。

图片


组织是一个系统,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关性或因果关系,穿透数据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找到根本问题的过程,找到影响企业发展的“痛点”,找到现象背后的问题及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也正是“组织诊断与发展”系统的关键价值——界定问题,解决问题。从界定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出发,思考如何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效能。大数据的方式提高了人才决策的速度和有效性,减少未来用人方面的风险,确保人力及组织效能的产出。

预见:用数据决策,基于关键数据预见未来,将要发生什么?

如何预见趋势?——关联。
组织与人才效能为效标关联数据,判断未来的趋势,预测可能的变化,进而做出预警以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图片


效标关联效度是统计学一个术语,又称为效标效度、实证效度,指测验分数与效度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效度标准简称效标(criterion),是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是独立于测验之外,能够体现测验目的的标准。测验分数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称为效度系数。效度系数越大,测验的效度越高。因此,能否找到真实的效标是进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的关键。
在组织层面,衡量经营质量、管理效率的经济指标有很多,如很多企业都会用到利润率、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我们认为,在数智化人才管理领域,应更关注 “组织与人才效能” 这一效标,也就是广义上的人效,人均效率或人均效益的简称,指单位人数或单位人力成本创造的有效产出(有效产出一般指销售额、产值、利润额或净利润等)。从定义可以看出,该指标综合考虑了产出规模、人数和人工成本等因素,平衡了企业短期冒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很多财务指标可以直接衡量企业的人效情况,从企业内部管理视角来看,敬业度、管理人才晋升率和高潜人才流失率是驱动人效的关键衡量指标。将不同人力资源的数据,人才的数据,组织的数据和“人效”做关联,判断人效的趋势,预测未来人效的增长或减少。

图片


如图所示,通过对8个一级维度幸福指数和离散系数的交叉分析,可区分出:集中高分、分散高分、集中低分、分散低分4个区域。对应改善优化的视角,即区分为:绝对优势区、标杆区、劣势区、机会区。


传统管理模式人才数据获取较为困难,频率往往是一年一次,由此产生的人才管理决策严重滞后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信息时代业务在线化主要处理的是静态数据和结构化数据,而数智时代通过节点级增强型管控,完成全过程、多类型、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实现从结果静态化转向过程动态化;通过系统管理的方式,快速抓取人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数智化人才看板即时查看人才数据,洞察人才信息,提升管理效能,实现了从“管理滞后”到“即时管理”的突破。


图片


针对诸如以上“关键趋势指标”展开长期追踪,除了预警之外,系统还会促动管理者行动并提供指标优化解决方案,这样HR无须多说话,但对管理者的影响、对组织和人才发展的影响却是非常即时和前置于财务结果的。


益才将于9月13号举办“组织诊断与发展”专项主题沙龙,期待您的参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