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赋能的本质是无为

作者:高松    发布时间:1970-01-01

近年来,赋能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热词。从表面含义来看,赋能是指赋予能力与能量。

赋能的本质是什么?
在管理上,它究竟是一个时髦的概念,还是代表着未来的趋势?

赋能一词最早出现在积极心理学中,是指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才智与潜能。

那么在管理上,如何赋能组织中的个体与团队,让组织成为一个赋能型的组织,这正是当下管理与组织变革潮流。

畅销著作《赋能》一书的英文书名是“TEAM of TEAMS”,作者斯坦利曾任驻伊美军司令官,他描述了驻伊美军将大型组织拆解成为无数小型的赋能型团队,打造应对不确定性的敏捷团队的方法。事实上,不仅是美军,全球企业都在探索全新的赋能型组织模式与团队管理模式。美国全食超市的基层团队自治制度,海尔的人单合一组织变革,韩都衣舍的产品小组制实践,永辉超市的基层合伙人团队。

1

为什么赋能

为什么会出现赋能管理变革的潮流?我认为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VUCA时代,组织需要提高敏锐度

任何组织要想有长远的发展,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将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方向,将事情做好是效率。传统组织管理的主要特征是科层制、职能分工与集权管控。这样的组织管理体制下,追求的是做事的精准度与效率。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环境变化可预测,由少数管理层决策方向,通过指令控制与管理激励让大多数人执行落地,这样的组织管理模式是成立的。

然而,近年来环境剧烈动荡,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在VUCA时代,做正确的事比将事情做正确更为重要。如果方向错误,做事的效率再高又有什么作用?而做正确的事的核心是对环境的敏锐感知与迅速反应。然而,传统管理组织模式下,大部分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是执行者,少数高层管理者是决策者。面对客户与竞争对手,对环境具有直接感知的是一线员工,但他们却没有决策权,高层管理者则忙于各种类别的管理会议,无法真切感知外部环境的冷暖。在信息从一线层层上报的过程中,由于利益与公司政治的因素,信息往往被打折扣与曲解,基于这样的信息的决策就会失误偏颇。组织自然会迟缓笨拙。

此外,传统组织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职能分工,将一件事情通过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部门承担,以提升做事的效率。然而,这个做法的问题在于形成了部门墙与流程断点,各部门追求自己工作的最优化,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整体目标却被忽视了。

2人与组织关系的重新定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快速便捷,社会分工及外包趋势成为潮流,这就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趋势下,个人在崛起,个人主义替代集体主义,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共识。对于90后新生代职业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为组织尽忠,而是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

此外,知识经济时代,关键人才的个人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特定行业的创造性人才,是各家企业追逐的目标。陆奇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当他离开百度的消息传出之后,百度市值大幅下滑。很明显,个人的地位在彰显,组织的地位在下滑。

《联盟》一书作者就充分意识到这一趋势,并重新定义了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自上而下的雇佣关系,转变为平等互利的联盟关系。

这个趋势下,诸多管理传统思想被挑战。如人是组织实现愿景的资源吗?为实现组织分工的要求,人应当成为被物化的工具吗?

在重新定义公司这本书中,作者揭秘了谷歌的管理之道,那就是聚集一群聪明的创意精英,营造合适的氛围和支持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快速感知客户的需求,愉快地创造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显然,传统管理思想被挑战了,人并不是完成事的资源与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充分发展与自我实现,正是组织创新创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前提。不是先有事,再有人,而是先有人,再有事。

一定有朋友进行挑战了,谷歌是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它的做法具有特殊性,前提是员工都是创意精英,从事的是充满创造性的事业。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是一个趋势,还是一个特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做了解答。

3人工智能推动人类创造性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开始进入我们的日常世界。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各行各业。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在固定目标的重复性工作情境下是无法抗衡的。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重复性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自动驾驶技术会替代人类司机,工业机器人会替代操作工人,财务人工智能会替代大量的一线会计与审计人员。在这种情形下,什么样的工作会留下来?

李开复认为,“在这场人工智能摧毁工作的浩劫中,唯有创造性工作才能从中全身而退。人类将面临的最大考验并非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生活的意义。在所有重复性工作上,人工智能都将高出人类一筹,但我们并非因为擅长重复性工作而为人,是爱定义了我们的人性,爱使我们有别于人工智能。”

的确,创造性与关爱型的工作是人类转型的未来方向。

当下传统组织管理分工模式下,大量的人从事的都是执行型的、无脑的重复性工作,如果这样的工作岗位都被人工智能替代掉,那么组织管理模式必将出现颠覆与重构。

对于从事创造性与关爱型工作的人来说,管理与激励是没有作用的,他们工作是基于兴趣、热爱、使命,是为了寻求自我生命的意义。

赋能时代到来了。

2

赋能的本质是无为

那么,与传统管理相比,赋能的差异在哪里?

我认为,赋能的本质是无为。无为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与思想。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传统管理是“有为”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传统组织管理构建的主要思想来自于泰勒,其核心是围绕目标,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因而,就必须明确分工,建立标准,协调流程,强化激励,构建系统。在这样人为构建的组织体系中,员工被物化,变成组织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所有的目标与资源、方法均是外部输入的,缺乏自主性。

赋能是“无为”的,是自下而上的。目标并非是自上而下赋予的,具体实现目标的方法路径也不是自上而下规定的,甚至团队成员及相互协作关系也是一线自组织与自定义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员工自定义目标与实现方法,自己承担责任与分享利益。

为什么在新的时代“无为”胜“有为”?

正如《吕氏春秋》所言:“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能,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庄子亦言:“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

“无为”为什么能使众为?

奥秘存在于人性深处。在人性深处,人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充分愿望,都有创造与自我实现的内驱力。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生理与安全的需求满足之后,社交、尊重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充分释放。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当人人财务自由之时,当大部分人从事的都是创造性与关爱型的工作时,驱动他们的一定是内心,而不会屈服于外部的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无为,把员工的自主权还给员工,让他们自组织、自管理、自驱动是最好的组织方式。

哈默在《管理的未来》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谷歌、全食超市等创新组织的最新实践。谷歌的OKR绩效体系,其本质是员工自主定义的协同目标。全食超市的一线团队可以自主决定负责人与团队成员。在中国,韩都衣舍的小组拥有传统服装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权。

当把管控的有为之手放开,蕴含在广大员工中的巨大的能量就会充分释放出来!

无为的本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众人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无为无不为”,要因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

因此,赋能并非是不做事,而是不控制,要因循人性的发展规律,创造人们充分发展的环境。

赋能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与机制环境。这就需要变革组织结构,进行全新的机制建设,将权力、资源、信息下放到听到的炮火的一线团队中去,让他们自主经营创造业绩,并分享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如果组织机制不变革,谈赋能就是空谈。在这个方面,稻盛和夫所提出的阿米巴制度,以及海尔张瑞敏提出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变革,均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赋能还需要提升一线团队与员工的能力。在权力与资源向下倾斜的前提下,如果一线团队与员工不具备经营决策与执行的能力,那结果必将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帮助一线团队与员工成长,教授他们经营决策与迭代执行的方法论,在实践中磨练与成长。许多人担心一线团队与基层员工很难具备经营能力。其实不然,秘诀在于实践,当一线团队与员工被赋予经营之责,在引导与教授之下,他们会迅速成长。

最后,赋能需要文化建设。如果组织结构与机制是硬性基础,文化价值观则是软性的土壤。赋能型组织文化与传统组织文化不同,赋能型组织需要自驱力,因此组织内应当更加尊重个人意愿,以使命为导向,赋能组织需要员工共创未来,因此组织应该更加包容差异,民主共识以及多元观点,赋能组织还应当对环境变化敏捷适应,因此组织应当勇于行动,宽容试错,迭代精进。

赋能一书作者斯坦利曾经说过,作为驻伊美军的最高司令官,他在打造赋能型军队组织之后,自身的角色也做出了重大改变,从棋手变成园丁,从习惯于直接下棋,变为致力于松土施肥。他两眼紧盯,但是双手放开。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无为无不为的行为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