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TOP

以“人”为本的CIS黄金法则

作者:刘善海    发布时间:1970-01-01

引言:伴随着VUCA时代的到来,当企业面临到愈来愈多的挑战时,管理者们往往还未来得及细细思索应对方案,却被无情地拖入到残酷的现实与无尽的焦虑之中。现实似乎是:管理者们越是焦虑,他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动态变化性就越大,以至于不少管理者无奈地在“管理丛林”里迷失了方向。管理者们如何拨开迷雾?如何通过掌握关键的管理法则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呢?

作者 | 刘善海

1、探索原则的本质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然而,应对变化的一些原则(或法则)却经久不变,它们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人”或“人性”展开的。不管是亨利•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彼得•德鲁克的四项基本原则;不管是爱德华•戴明的管理十四点精要,还是斯蒂芬•柯维所提到的“掌握关键”和“执行”的两大原则,甚或是去年瑞•达利欧提到的若干个关于生活与工作的原则,以及去年王育琨隆重推出的地头力法则等等,它们都是围绕着“人”或“人性”之根本,都试图告诉企业管理者们一些根本性的、普适的道理,以构成管理者行动的基础。

然而,上述原则也有些不足之处。首先,原则内容繁多,不够简练,不适合理解和实践,会导致落地难;其二,每个管理原则之间的逻辑性不够紧密,难以快速在组织内凝聚共识,这势必又会使管理者们迈入另外的一个“管理的原则”丛林中而迷失方向。为此,本人尝试探索一种更简单有效、更适合当下本土企业的原则。

2、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模型

关于“人”字的内涵及延伸论述,本人已在《从KPI向KPI Plus的进化探索》一文中有专门论述,在此不再重复。接下来,让我们直接从“人生两面与三端在企业的应用(如图1)”开始入手,进一步深入解读,如下:

图1:人生两面与三端在企业的应用

上图是基于“人”本的三大维度展开的,即:一是企业之“因”(Why),它是企业“因何“存在,代表了企业目的、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的层面。其中企业的目的,是具体阐述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从长期来看,是企业的终极目的——“使命”;从中期来看,是企业未来十年到三十年所要达到的生动蓝图——“愿景”;从短期来看,是企业的管理目标(德鲁克倡导的“目标管理”多属于此类);而用于实现企业目的的关键指导原则,则为“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价值观等均发自“初心”。二是企业之“道“,它告诉企业“如何”(How)才能达到“目的”,是选择何种“道路”,它使“目的”得以完成,企业的战略层面多属于此层面,企业中最常见的战略选择当属各种管理体系(管理系统),尤其以ISO9001居多,其次是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等。三是企业之“术”,它告诉企业“用何”(What),是指企业管理方法、手段与工具,属于企业的战术层面。经过这番解读,我们重新以新的模型示意,如图2。


3、以“人”为本的CIS黄金法则

基于上述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模型,分别从三个维度提炼用于指导管理者行动的基础,即:从企业之“因”、企业之“道”、企业之“术”三方面厘定原则,具体阐述如下:

1客户至上(Customer First)

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价值,或创造客户”。组织活动的核心要紧紧围绕着客户的心声和需求展开,将其转化为组织的驱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消费者群体意识的兴起,消费者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从商品匮乏时消费者“趴着仰视商品”的阶段,转移到商品充裕的“消费者坐着平视商品”的阶段,最终转向“消费者站着审视商品”的阶段,这说明消费者(或用户、客户)掌握着对商品的最终评判权。“客户就是上帝”不再是一个传说;同时,“客户至上”这个理念不是大家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所有企业不得不的选择。

“客户至上”,如何有效展开,首推“德鲁克经典五问”,即:

德鲁克经典五问之一: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忘记使命,牢记根本目的。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

德鲁克经典五问之二:我们的客户是谁?识别你的客户群体,分级定义客户。

德鲁克经典五问之三:我们的客户关注什么?即客户心声、客户要求等。“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做事不由东,做死也无功”等,均是在提醒我们日常管理都要紧紧围绕着客户关注,将其转化为产品和过程的各种特性加以导入,最终通过项目管理落地。

德鲁克经典五问之四:我们的成果是什么?弄清楚了“客户关注”后,直接锁定客户期望的成果是什么,也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将此细化执行。

德鲁克经典五问之五:我们的计划是什么?依据上述所涉及到的成果,我们将成果提前,依据成果进行战略性规划。

“德鲁克经典五问”系统性展现“为什么”(使命)、“为了谁”(顾客)、“做什么”(客户关注)、“要什么”(成果)、“如何做”(计划)的逻辑链,它从管理者的“初心”出发,由内而外展开,属于“认知”的范畴,处于“人”本模型的顶部。

2诚信(Integrity)原则

图3: 诚信逻辑链

“诚信”,英文翻译为“Integrity”,意思是指“完整性”,跟汉语涵义相似,它犹如一棵大树(如图3)。用“诚实”比喻“树根”,它是整棵大树的根本,若有问题,将会导致整棵大树根本受损。此处的“诚实”是指一系列以“诚实”为首的道德品性,比如:诚实、刚正、正直、正大光明、仁爱等,这也是管理者常常容易忽略的部分。“树根”以上跟地面接触的部分我们比喻成“动机”,有了优良的“品性”后,我们具备何种动机就成为了关键,此处的动机是基于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方面的驱动力要素所进行的选择,不能偏离组织做事的意义和方向。再往上是“树干”部分,我们比喻成“能力”,这是大部分组织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时一直努力追求的,它是确保“动机”是否成为“成果”的关键。再接着就是“成果”,它是组织根于“诚实”的企业人格特性,基于良好的“动机”,经过“能力”的功效,转化为组织的“成果”,从而获取了客户的“信任”。按照易学中的阴阳观,“诚实”为阴(因),“信任”是阳(果),这一“因果”逻辑链,我们称之为“诚信逻辑链”,它包含有企业人格、团队人格、个体人格的“完整性”之意。任何一个环节缺失,则不能称之为“诚信”。

在“诚信逻辑链”中,“诚实”、“动机”是道德修养的层面,“能力”、“成果”、“信任”是才能修养的层面,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道德修养”是根本,“才能修养”是关键,无怪乎,易学提醒我们“道德修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

企业的“诚信”之道,可以聚焦各种管理体系的推进与实践,比较常见的有ISO9001、ISO14001、卓越绩效管理体系,以及过程管理体系(比如:VDA6.3)等。在运作各种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以“诚实”起步,经由良好的“动机”,通过构建与发挥“能力”,展现“成果”,最终获取客户的“信任”,实现企业的使命、愿景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不少企业很漠视各种管理体系的建设,仅仅授权几个体系管理人员负责推进。有些管理者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了解,遇到各种体系审核时,则靠关系疏通,以求过关。殊不知,企业管理的95%以上的问题则是管理系统失效导致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企业质量成本或管理成本的95%是由于管理系统失灵导致。根据本人二十多年的观察,相对来说,外企比较重视管理体系,民营企业则相对比较忽视;强大的民企比较重视管理体系,弱小的民企几乎是应付。只有我们将管理体系当作我们的“诚信”之道践行时,企业管理才能走上正道,才能走上良性运作的轨道,否则,“追求卓越”、“基业长青”等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35S危机处理(5S)原则

5S原则,最早来源“危机公关”的原则,是英文Sincerity,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Speed, System, Standards的首写字母,它是在危机发生后为解决危机所采用的原则。当然,企业管理者既要关注解决眼前的问题,也要关注预防未来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把5S原则(以危机处理为例)解码如下:

真诚沟通(Sincerity)

“真诚沟通”是危机处理中关键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它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是企业人格特性发挥的关键一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是开放心胸,急客户之所急,真正将“客户至上”放在心里;二是透明,对客户开放所有事件发生的始终、细节,不藏着掖着,不对客户撒谎;三是靠谱,处理危机的窗口人员,其态度、能力、知识、行为方式等要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充分展示“客户至上”,让客户感到放心、安心、舒心,直至满意为止,形成对企业的忠诚与客户黏性。

承担责任(Should the Responsibility)

责任人,是承担责任的人,三个字可以融合为“债”,也就是一旦有管理危机发生,就意味着组织对客户的“负债”,意味着要“还债”,所以“承担责任”是组织担当、“偿债”的具体体现。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担责”。

首先在于“态度”要好,对待危机采取“不漠视、不推诿、不回避”的态度,主动承担起来,真诚面对,积极行动,让客户感觉到到正能量,对客户产生吸引力。

其次是“行为”要端正,不让客户感觉到不靠谱的感觉,企业的行为指引要以“客户导向”。

再次是“责任清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梳理出清晰、完整的责任清单,我们也可称之为“偿债”清单,然后按照“知行力”模型(图3)逐一将清单彻底完成,主动给出客户交代。

图4:PDCA -知行力模型

最后,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要将“管理原则的逻辑(如图5)”作为指引,并将其贯穿始终。它从领导、管理、伦理三个层面,聚焦客户的心声,发挥领导作用,调动全员参与到承担责任的活动中,这是领导层面的责任落实。在此过程中,使用过程方法论、高效精进问题点,进行充分的循证决策,这是管理层面的责任落实。最后,是领导与管理的两个层面互动交融中,要时刻进行关系管理,以确保良好的责任落实。


快速响应(Speed)

现在可以说是速度时代,处理管理危机时需要企业组织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响应,并保持跟客户的高度互动,可以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同步进行。8D管理哲学系统性方案是管理危机处理比较常用的工具,可惜的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不会用;当然,危机处理报告也是快速响应的常用工具。

从态度的三要素(认知、情感、行动)来看,速度意味着从认知、情感方面已经没有问题,行动属于理所当然(请参考图6)。若速度迟缓,很容易给客户造成“态度不好的错觉”,甚至是不靠谱、不真诚的感觉。


“快速响应”意味着将考验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溯能力,它是对企业组织危机管理系统和运营完整性的考验,也是对组织能力的考验,需要企业日积月累持续不断地构建。

“迟滞响应“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致命伤,遇到危机时,一再延迟响应,导致客户的深度误解和不信任,最终导致客户的流失,甚至是社会的不信任。

系统运行(System)

“系统性思维”是企业处理管理危机的必要条件,不能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点”式处理方式。所谓“系统性思维”,意味着从项目管理、新品开发、供方管理、生产管理、售后服务管理等整个链条的活动视为一个系统,而不能将每一活动视为“系统孤岛”,造成部门壁垒,导致风险及危机“涛声依旧”。

“系统运行”要求组织回归到各种管理体系本身,它是一个“面”上进行的改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系统性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消除客户的痛点,最终交付客户价值、获取客户信任。

在处理危机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系统性方法是将过程序列法、时间序列法、关键角度法、逆向思维法、P理论要素法等融合进8D系统性解决方案中。

危机处理后,一切要回归到系统面进行长期预防,以避免重复发生,最好的工具非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莫属。FMEA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跟五大工具(APQP、FMEA、MSA、SPC、PPAP)结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运营风险最小化,只是不少企业到处缘木求鱼,到处请顾问公司前来诊断并进行运行风险管理,实在是白费银子。

有兴趣的伙伴们,也可参照戴明博士的渊博知识系统,进行系统性运作。日本的企业常用此,并习惯性地将之纳入企业的文化的建设中。

权威证实(Standards)

危机处理后效果如何,不是组织自己说的算,最终的评判权交给客户。有时候,双方信任度不够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的权威认定,或第三方出具的确认报告等;同时,行业标准、法律法规也可以作为参考依据;有时,权威也可以来源于内部专家组的认定。权威无论来源于哪里,都要遵循“循证决策”的原则,“让数据说话”(可参考图5:管理原则的逻辑)。无论是第三方,还是权威部门,他们都代表者客户的利益,最终还是客户说得算。

4CIS黄金法则之间的关系

将“客户至上”、“诚信”、“5S”等三大法则深度融合,即为CIS黄金法则,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从“自上而下”和“由内而外”两个方面分解,即:

CIS法则“自上而下”的逻辑链剖析(如表1)

表1:以“人”为本的CIS法则矩阵表

CIS法则中,C代表宗旨和目标,I代表基石,S代表方式或手段,其关系具体如下:

CIS法则的第一层(L1) ,为“使命-诚实-真诚沟通”。其中“使命”是宗旨|目标,“诚实”是基石,“真诚沟通”是行为(行动),即:以“诚实”为基石,承担“使命”,进行“真诚沟通”。

CIS法则的第二层(L2),为“客户-动机-承担责任”。其中“客户”是宗旨|目标;“动机”是基石,必须保证“纯正”(即“贞”);“承担责任”是行为(行动),意味着管理问题和管理工作,以“不逃避、不推卸、不漠视”的态度积极地展开问题的调查、分析、改进、效果验证和结案。

CIS法则的第三层(L3),为“客户关注-能力-快速反应”,其中“客户关注”为宗旨|目标,围绕着它构建能力,并快速响应。“快速响应”是一种能力,以“客户关注”为目标和出发点,这是推进危机管理的中间环节。

CIS法则的第四层(L4),为“成果-成果-系统运行”,这是危机处理的效果验证阶段,必须以具体的成效(即“成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具体要通过“系统性方案”落地,可以通过8D报告、危机处理报告等方式提交,进入后期阶段,它是“客户价值”的交付阶段,是客户满意的关键。

CIS法则的第五层(L5),也是最外层,是“计划-信任-权威证实”。“系统运行”中涉及到所有行动(方案)等都必须做好“计划”,并对每一事项启动PDCA循环(戴明循环),确保获得权威方的证实以结案,从而获得客户的信任。

CIS法则中,其中的C(customer)客户至上属于“知”的层次,I (Integrity)诚信属于“知-行”共存的层次,5S原则属于“行”的层面。这样下来,CIS则为一个“知行合一”的法则体系。

“由内而外”的CIS黄金法则模型

根据上表1中的汇总陈述,并根据其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用“以‘人’为本的CIS黄金法则模型”呈现出来(如图7)。该模型整合了三大关键关注点,即:客户至上、诚信、5S。“客户至上”代表着企业管理的宗旨,聚焦“企业为何而存在”(Why),乃企业之“因”;“诚信”是企业管理的基石,聚焦于“企业履行什么(What)”,乃企业之“道”;“5S法则”,是企业管理的方式或手段,乃企业管理之“术”。CIS(客户至上、诚信、5S)发于“初心”,在实践落地的过程中,又回归“初心”,可以作为“致良知”的一个有益补充。

图7:以“人”为本的CIS黄金法则

5CIS黄金法则之立方体模型

上述以“人”为本的CIS黄金法则模型,基于中国汉字“人”字形进行构建的,估计西方友人看不懂,为了体现国际化的“以人为本”,现将此其按照立方体模式进行构建,如下:

图8:CIS黄金法则

该模型与上述模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模型识别出了“智慧”、‘“效果”、“效率”,分别匹配于企业之“因”、企业之“道”、企业之“术”;另外,立方体的对角线延伸出来的一条线,本人将其命名为“企业正能量线”,也就是说企业三重层面的修炼,最终以正能量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CIS都发于立方体的“原点”,它们在三大维度上向外无限延伸,具有外向的发展性。传统上管理追求的是效率,是企业追逐利润的短视行为,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兼顾“效果”、“效率”,并在企业的中长期的发展中,实现其终极目的,不能不说是种“智慧”之举。

4、CIS黄金法则的现实意义

CIS在企业管理(组织管理)中可以呈现多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可以揭示管理的基本逻辑

传统上管理的逻辑仅仅在于定义效率,其逻辑也多体现为“控制”,致使管理者往往侧重于短期利润(效率),却忽略长期目的。该CIS黄金法则,可以让管理者进行“因”、“道”、“术”三重修炼,并理性回归到“效率”、“效果”、“智慧”修炼的轨道上来。

2可以使企业回归“人性”管理

传统上的管理常局限于管理的效率提升,不自主地将“人”变成可控制的物件,使人失去活性,久而久之,人的潜能被埋葬,人的态度始终不能实现“认知、认同、行动”的统一。该法则,能让管理者清晰地认识到人性管理所依赖的基本法则,使企业回归到弘扬正能量的轨道上,从而诠释企业人格。

3可以指导企业重塑企业文化

CIS黄金法则,能让企业员工重新审视工作,调整工作态度,主动将自己的生命计划(因)、生命之道的选择、生命方式的实践等充分结合起来,自主唤醒心声、换发新生,从而实现个人使命与企业使命、个人愿景与企业愿景的协同一致。

眼下不少企业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观部分,存在逻辑问题,没有有效实际落地的指导,本CIS黄金法则三大维度的“因、道、术”深度融合,为重塑企业文化及落地行动提供了指导原则,若将该法则也可以说是重塑企业文化的黄金法则,一点也不为过。

4 可以助力企业从容应对管理危机

现阶段,本土企业处于激烈的转型期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将企业置于各种风险及危机中,该CIS黄金法则可以让企业重新回归到企业之“因”、以“诚信”之道取信于客户和社会,对客户关切和各种已发的问题启动问题管理,对潜在的问题实施风险管理,最终达到始终维持和捍卫客户忠诚的效果。

5可以助力企业管理层进行三重修炼

过去数年来,企业修炼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稻盛和夫的利他修炼,王育琨的能量场修炼等,它们都各有千秋。以“人”为本的CIS黄金法则,则作为其它形式的进化,回归到“人”本身。它可以助力企业管理团队进行实实在在的修炼,这样修炼的目的、修炼的道路选择、修炼的方法论及路径图一目了然,简单有效。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贞不渝地实现三者“因”、“道”、“术”,高度统一于以“人”为本的CIS黄金法则,就可以轻松驾驭管理的基本逻辑、有效地掌握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众人智慧、集聚系统力量、践行管理方法,进而实现“道术”统一、“知行合一”,最终传递着高效的“客户体验”,收获着“客户忠诚”,生动诠释企业生命之光彩,在这样饱受困扰的VUCA时代,CIS黄金法则不失为一明智的选择。